
杨天帅 全部共 30 篇
现职主场新闻艺术版编辑,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学士,跨文化研究硕士。前《信报》文化版记者。2012年与友人创办艺评团体「艺托邦」,主张以艺术作为人类活得更有利于世界的方法。文章见于香港《主场新闻》、《苹果日报》、《信报》、《经济日报》、《大公报》、《号外》、《艺术芭莎》、《三角志》、《ART PLUS》;中国《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财经》、《周末画报》、《典藏.读天下》;台湾《典藏投资》、《今艺术》、《艺外》等。开会时喜欢画花猫大笨象。
-
再谈 SEA:听话的记者有饭吃
2016年5月12日 专栏
干了好些年头艺术记者,自然了解艺术记者的工作价值──这里所指不是自身工作价值,而是业界看你的工作价值,比如说,展览宣传工具、抬高画家身价的工具,诸如此类。
-
那天我跟一个所谓艺评人吃饭
2016年3月28日 专栏
这个艺评人问我干哪行,我说我是时事记者。
-
艺术有无普遍性?专访古根海姆中国艺术副策展人翁笑雨
2016年2月27日 专栏
十月一天,我在何鸿毅家族基金位于湾仔的办公室内,与翁笑雨会面。
-
十句话惹毛艺术版记者大赛
2015年10月1日 专栏
Facebook近日不知何解吹起“一句话惹毛X大赛”之风。背后潜台词是,各行各业自有其难做之处。有苦自己知,外行不明所以,本也无甚所谓,可是总有人爱不知就里胡乱批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简单一席话已足够挑动行家神经。
-
从AAB(Affordable Art Basel)to AAC(Affordable Artist Career)
2015年8月26日 专栏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富二代,在2003年的Art Basel HK,我悉心打扮自己。白衬衫,咖啡色布裤,一副黑眼镜,一件西装褛,低调得来散发着财气,瞥眼照镜我还以为自己是郑志刚。
-
自诛心论 给艺评以至所有评论者
2015年7月28日 专栏
最近香港艺评界有一场关于艺评的论争。
-
笑死人:“公共艺术大师班”
2015年6月1日 专栏
香港艺术学院最近搞了个叫做“公共艺术大师班”的课程。一看名字,不禁感叹,香港人对胜利与优越的迷恋,真已到达无可救药的地步。
-
吞噬一切吧,魔兽·艺术市场!
2015年3月9日 专栏
你支持Invader,是商品;你反对政府,是商品;你支持体制,是商品;你反对体制,是商品;你关心战争下的儿童,是商品;你批评资本主义,也是商品;你批评艺术市场把所有东西变成商品?哈,它也是商品!
-
采访手记:唉,不幸言中
2015年2月15日 专栏
我不擅长做调查报道。像“踢爆”这些事,我自问是无能力的。偶有一次,做起来也笨手笨脚,战战兢兢。
-
别再问“艺术家能做什么”
2015年1月14日 专栏
“艺术家能做什么”再次成为艺术界话题──每当有天灾人祸,艺术家、艺评家、策展人,总谈这个题目,百谈不厌。
- 01 世界靠边站!雕塑要给自己留出一席之地
- 02 先别急着叫好,没有小而美的艺博会这回事
- 03 向京谈布尔乔亚: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就不虚此生
- 04 十亿买画能不能成就一个国际美术馆?
- 05 重心迁移:香港巴塞尔重订日程表
- 06 王广义早期作品的流标是对集邮式收藏的告别
- 07 一只鸡,一头牛
- 08 酒中探花 展览手记
- 09 一个独立艺术顾问的巴塞尔收藏攻略
- 10 “伪抽象”的泛滥
- 01 世界靠边站!雕塑要给自己留出一席之地
- 02 酒中探花 展览手记
- 03 十亿买画能不能成就一个国际美术馆?
- 04 重心迁移:香港巴塞尔重订日程表
- 05 向京谈布尔乔亚: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就不虚此生
- 06 一只鸡,一头牛
- 07 先别急着叫好,没有小而美的艺博会这回事
- 08 王广义早期作品的流标是对集邮式收藏的告别
- 09 打造艺术的“消费体验”环境
- 10 “伪抽象”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