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迁移:香港巴塞尔重订日程表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中旬就举办,把全球艺术圈的眼光早早地引到了香港。自40多年前苏富比在此抢滩,香港一向是拍卖中心,一切围着拍卖公司转,可是在今天,艺术市场的日程表已经被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重新定义,而其背后,则是艺术市场的重心悄悄地发生了迁移。
作为国际性的艺博会,香港巴塞尔的前身是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2008年成立至今不过第七个年头。想当年,Art HK草创之初,在确定展期时还瞄准国际拍卖行傍大款,选择5月下旬佳士得领衔的香港第二轮春拍期间同时开幕,展览场地也选定在香港会展中心,与佳士得春拍的现场楼上楼下。显然,创办者试图借力国际拍卖巨头对全球收藏家的号召力来吸引观众。岂料其占尽天时地利,业务发展顺风顺水,不到5年就被国际顶级的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的主办方看中,斥巨资收购,2013年改名香港巴塞尔(Art Basel HK)。他们还将展期提前到了3月15日。
原来,艺博会的新东家如此大动作是出于其全球布局的考虑:巴塞尔艺博会在欧洲巴塞尔的展期是6月,在美洲迈阿密的展期是12月,3月的档期正好处在两者之间。不过,这个对他们来说顺理成章的改动,对香港及亚洲买家却是颠覆性的:原来的5月,既有佳士得在香港的大拍,也有Art HK,俨然是一个艺术节,现在却提前到与拍卖无关的3月中旬了。无形之中,买家的行为要跟着改变,从瞄准拍卖公司转而瞄准艺博会了,市场重心由此大反转。
其实,这是多种力量的合力:一方面,艺术市场全球化步伐加快,一级市场的艺博会因此风头强劲,所占市场比重越来越大,成为最具辐射力、影响最大的交易平台;而二级市场的拍卖会上,已整整延续3年的行情调整仍然没有画上句号的迹象,大大削弱了拍卖平台的影响力;此起彼伏之间,双方的实力对比就翻了个个。
当然,重心迁移也给同行竞争带来新的机会。如佳士得,其香港的春季大拍定在5月下旬,前有4月初苏富比领衔的香港第一轮与5月上旬中国嘉德领衔的北京第一轮,后有北京保利领衔的北京第二轮,占据着春拍进程中的中枢位置,不愧为拍场主将。不过相比对手苏富比占据香港第一轮的位置,某种程度上似乎居于下风。因此,他们特地在大拍前推出一个中等规模的专拍——“亚洲首拍”(ASIA/FIRST OPEN),切入当前市场比重不断加大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当代艺术板块。这次虽非首次推出,却恰逢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首次执行新日程,几乎同时进行,在笔者看来不失为同行博弈中四两拨千斤的妙招。
艺术市场每年举办的一系列重大展览与拍卖,不妨看作画廊、拍卖会等机构的集体博弈,其焦点是日程卡位:一方面要让他们的展览或拍卖列入大买家的日程,同时要争取其发挥最大的市场影响。如苏富比的香港大拍在首轮拍卖中举行,其拍卖结果因此被同行看作市场风向标,而嘉德、保利抢滩香港后都加入这一轮,无形中坐实了“风向标”。ASIA/FIRST OPEN正是在日程卡位上做文章,目标瞄准了“风向标”背后隐含的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