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关键词,盘点抽象的2024
你会如何回忆2024?带着笑或是很沉默?在全球处于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的局面之下,在经济遇冷市场下行的环境之中,过去一年依然不够乐观。中国画廊在海外争夺少得可怜的话语权,美术馆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年轻艺术家陷入争议风波,策展人难以靠独立策展维持生计,收藏家主导的展览层出不穷......如果说2023年的关键词是屎上雕花,那么2024年仍然在屁里寻香。接下来,新的一年呢?
01 被挤压的画廊
在《Hi艺术》2024年推送中,最受关注的一篇文章当属《西岸十年,终成过客?》。从十年前西岸艺术区地横空出世,到后来成为如火如荼的艺术聚集地,再到突如其来的拆迁,让人感慨于艺术生态的脆弱,以及一个时代的落幕。而身处其中的画廊将何去何从,更是令人担忧。香格纳画廊如今已经找到了新的空间,东画廊在几个快闪空间继续做着展览项目,而AIKE画廊境况仍未可知。
早在2024年初我们讨论的第一个话题,便是关于画廊这一当代艺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10位来自中国的画廊主分别把画廊开到了伦敦、纽约、柏林、东京、首尔和曼谷,中国人在海外开疆拓土,到底赚不赚钱?开画廊的策略和市场反馈又是怎样的?
到了6月份巴塞尔艺术展,我们在欧洲现场仍然关注着中国画廊的出海问题:中国画廊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低,想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拳脚,似乎越来越难。
这个话题一直延续到下半年的伦敦弗里兹和巴黎巴塞尔,我们为什么不遗余力地进入以欧美为主导的艺术平台和评价体系?或许是因为如果只是待在一个自产自销、自说自话的圈子里,很难保持艺术的健康活力和激情。
关于画廊的生存问题,始终是我们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在过去一年冷静的经济环境之下。从年初年度画廊们的坦白局,到上半年年中提问:画廊到底是赚是亏,再到香格纳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魔金石空间等本土画廊的专访。
而从国际视野来看,冷林离开佩斯、林家如上任佩斯画廊大中华区总裁、许宇离开卓纳、厉蔚阁年底关闭香港空间,国际画廊的亚洲策略和布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02 艺术市场触底了吗?
“2024年的艺术界,会更糟吗?”这是我们开年抛给艺术界不同身份从业者的提问,并由他们对艺术市场进行预测。2024年艺术市场究竟是继续触底还是开始反弹?二级市场拍卖数据,无疑是市场水温最灵敏的测量表。
苏富比在2月发布了40年来最重大的收费结构调整:降低并简化买家酬金,这也是苏富比从2015年连续6次增加佣金后一次突然的反向操作。以此举吸引更多新客户入场,刺激买卖双方的交易。
到了年中,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分别在香港中环最黄金的地段揭幕了旗舰艺廊和亚洲总部,前两年市场火热时的扩张策略在今天这个冷静的时刻落地,显得非常戏剧性。尽管佳士得亚太新总部首拍成交总额超过了2023年秋拍,但是除去梵高和莫奈的两件庆祝性质的拍品之外,这个成绩仍然是下滑的。苏富比纽约则在年底爆出裁员100多人、核心收入下跌88%的消息,更是不容乐观。而苏富比实施了不到一年的新的佣金制度,又重新回调到以往水平,重设买家佣金的三级阶梯,并将在今年2月17日起实施。
从内地的拍卖行来看,最主要的表现仍然是两个字:缺钱。国庆期间的A股全线飘红并未给艺术市场带来太大的利好。在市场下行的时期,有限的钱涌向了指标拍卖行的少数指标艺术家,尽管有部分艺术家市场纪录的亮点产生,但总体而言板块零落,难成气候。在2024年秋拍中,北京保利、永乐拍卖等拍卖行将无底价专场开进了夜场,试图刺激藏家竞拍的积极性。
03 收藏家的话语权之争
与在拍场上冷静举牌的动作不同,收藏家们在美术馆展览中的动作频频。在过去的一年中,以藏家为主导的收藏展层出不穷,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
从年初闻宇在家乡苏州虹·美术馆举办的收藏展“知觉的外形”,到90后年轻收藏家罗旭东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从银川当代美术馆“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到新绎美术馆“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再到余德耀美术馆的“于无声处: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展”。
更不用提11月上海艺术周期间,龙美术馆推出的巨大规模的收藏展“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池社在西岸美术馆带来的“穿裤子的云:今天的绘画”、油罐艺术中心的“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以及Cc基金会在iag艺术院线做的收藏展……
到底是市场驱动的名单展,还是品味高地的占领?恐怕需要多些时间来给出答案。
2024年艺术圈爆出的“大瓜”,也与收藏家息息相关。2023年底,青年藏家李纳在社交媒体爆出一桩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的“惊天大案”,我们在年初的采访中,从其父亲在瓷器收藏中遭遇的诈骗,聊到了她在当代艺术收藏中的经验。
2024年6月,藏家丁一潇在二级市场出售了一张2021年购买的艺术家孙一钿作品《开场》,被画廊谴责违反了“禁售”协议,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互相指摘的争端;8月,Artnet发布了一封匿名画廊主致艺术收藏家们的公开信,我们从信中充满的画廊主对藏家的傲慢与轻蔑,谈到了当下艺术市场的复杂性。
04 美术馆新老力量交替
经历了几年的经济寒冬,美术馆的生存问题被反复提及。尤其是由地产投资和支持的美术馆纷纷落幕和沉寂,而公立美术馆由于经费的大幅度削减难以为继,比如几年前蝉联过《Hi艺术》年度美术馆TOP10榜单的中央美院美术馆,经历了几年的封闭之后在榜单中逐渐销声匿迹。
2024年朋友圈里看到的第一则美术馆的消息,是1月24日OCAT老馆展厅外立面logo被遮盖。尽管我们从未看到过闭馆的官宣,但是OCAT的时代已经落幕。不过传来的也有好消息,2024年5月,匍匐将近两年的广东时代美术馆正式重启归来。不过到了8月底,木木美术馆宣布关闭北京798空间,新的馆址尚未公布。
在我们过去一年关注的美术馆列表中,既有老牌美术馆的锐意进取,也有年轻美术馆与年轻馆长们在开启新秩序;既有北京和上海两座核心城市的美术馆持续散发重要影响力,又有非中心城市美术馆的坚持。
对于观众而言,美术馆同样是他们接触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相比于民营美术馆的生存处境,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可能是票价。毕竟在西岸逛一圈下来,美术馆门票都已经接近小1000元了。在我们统计的全国美术馆暑期档展览中,票价最贵的城市是上海,参观一座美术馆平均需要134元,而北京约为80元。
在11月份的一篇文章中,我们邀请了8位国内美术馆馆长,从他们的角度解释了美术馆门票的定价逻辑,到底定价多少钱才合适。
05 有待观察的年轻艺术家
在《Hi艺术》年初推送的年度榜单中,年度年轻艺术家是最受关注的榜单之一。
越来越多的90后艺术家在展览中集体涌现。如果说2020年之前就有较早成名的90后艺术家在展览或市场中零星冒头,那么如今90后艺术家已经呈现出铺天盖地之势。我们在2024年1月便推送了一份最新出现的涵盖50多人的90后艺术家名单。
在我们笼统的概念里,他们时常被划入扁平化、潮流艺术、喷枪赛道、屏幕一代的分类之中。的确,拥有相似的成长和教育背景,面对相似的屏幕经验,尤其是在这个艺术家数量井喷的时代,他们个人的声音似乎很难发出。在过去一年中,我们曾多次将这个问题抛给不同的艺术家:如何形成个人辨识度,从同代艺术家中脱颖而出?
年轻艺术家面临的关注与诘问如影随形。在小红书和视频号批评越来越便捷的时代,最炙手可热的90后明星艺术家孙一钿、王茜瑶都曾经面临尖锐的质疑。
2024年11月,80后艺术家张业兴则卷入一场更大的风波。他以小红书博主的照片为原型进行重组和再创作的作品,由于场景和氛围的高度相似性,被指认为侵权,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图像挪用边界的讨论。
06 女性力量爆发
在过去的一年中,女性力量被更多人看到。不止是《热辣滚烫》《我的阿勒泰》《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电影中的女性视角,光是在2024年3月的艺术展览中,我们就看到了30多场女性艺术家的展览。
尽管身份标签早已不应该成为立场正确的某种手段,但是我们仍然不希望忽视这股女性潮流。如果细数令人难忘的年度展览,尹秀珍在PSA的个展,娜布其在木木美术馆的个展,曹斐在浦东美术馆的个展都散发出极其强大的能量。
同样是在3月,我们推出一份艺术圈女性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在收回的418份有效结果中,我们看到有超过1/4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职场性骚扰。
在男性艺术家占据主导的艺术界,《Hi艺术》每年的TOP100榜单中,女性艺术家的占比几乎从未超过在10%。在过去十年中,共有15位女性艺术家进入榜单之中。
而那些在市场榜单中籍籍无名的艺术家,则以迥然不同的创作面貌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我们关注的12位以雕塑为主要创作媒介的年轻女性艺术家,她们更加强调对身体与性别的审视,以直觉作为疗愈,以脆弱作为抵抗。
07 独立策展人涌现
与年轻艺术家的集体崛起相似的是,2024年涌现出很多策展新面孔,王欢、孙文杰、高江波、陈鋆尧、祝羽捷、戴西云、韩馨逸、缪子衿、李佳、张营营、龙星如、杨紫、王将、王澈、段少锋……等活跃的策展人在各自关注的不同领域,与上一代策展人相比,他们对话语权的迷恋没有那么深,让过去一年的展览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08 艺术之旅火热
如果说2024的艺术圈哪个项目最红火,恐怕是艺术旅行。伴随这些旅行大多是不同城市的艺博会和双年展。今天的双年展应该怎么做?来自泰国清莱、日本横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手观察给我们提供了样本。
不同城市的艺术市场呈现出怎样的交易热度?从年初的新加坡到3月的香港,从5月的北京到7月的东京,从9月的首尔到10月的伦敦、巴黎,从11月的台北、上海到12月的深圳、广州……从我们总结的现场销售报告和嘉宾观察中,可以清晰地窥见。
至于在那些国际性艺博会中,中国当代艺术的存在感,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在每一趟重要的艺术之旅中,我们还同期推出过不同城市的艺术地图。作为服务性资讯,涵盖了香港、威尼斯、北京、上海和广州佛山。
09 散落在二三线城市的活力
作为艺术媒体,除了报道那些看得见的艺术面孔和事件之外,我们也希望引领读者将目光转向那些并不经常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角落。
与年初年度榜单同期推送的国内替代性空间盘点,我们聚焦了在不同城市独立发声的非营利空间,他们的工作让当代生态更加丰富和多元,不至于铁板一块;而在一篇二三线城市的艺术空间盘点中,我们分别统计了南方和北方的20多座城市将近100家美术馆、画廊等艺术空间。
除此之外,武汉坚持奋战的非营利空间剩余空间,用15年收藏中国在野艺术的迈克·埃文斯收藏陈列馆,以物派展览为开端的文献级机构AAEF艺术中心……都是一次次独特的观展经历。
10 我们需要怎样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似乎是我们不太谈论的话题。在今年儿童节期间,我们邀请24位艺术家呈现了他们孩子的作品,并讲述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教”,是得到的最多反馈。
到了教师节,我们再次将艺术教育作为严肃的问题进行讨论。11位既在美术学院系统内任教,同时也活跃在学院外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他们如何从自己的双重身份谈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院教育?
以此次坦白局为开端,我们又陆续邀请做绘画、行为艺术的艺术家深入讨论了他们的教学方法论。未来这个话题还将延伸到雕塑、美术史论、艺术管理等不同学科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