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Ei Arakawa、Magnus Frederik Clausen、Tatjana Danneberg、顾磊、John Kelsey、刘韡、Seth Price、Pieter Slagboom、Josh Smith、汪建伟、Angharad Williams、徐震®、郑国谷
没顶画廊荣幸宣布于2023年9月2日推出群展“绘画需要什么样的我们”。展览由徐震策划,邀请来自全球的13位艺术家,呈现数十件深具实验性和前瞻性的绘画。这些作品共同追问绘画如何可能在算法和后观念的双重语境中刷新其媒介力量,并促使我们思考怎样重塑自身经验,才得以持续地想象、创造、观看新的绘画。
“终于,我们来到了一个地球上画家最多的时代。”
他打开了ChatGPT,于是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所谓的画家。这是算法时代的新绘画平庸的命运吗?今天的绘画能兼容太多东西了,适应性强到失去了重量。我们除了必须看画之外,还有其他理由去接近一幅绘画吗?它还是挂在城市里的通往未知宇宙的入口吗?屏幕上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绘画?我们的眼睛和手的偶然性如何与人工智能的必然性在画面上决斗?这么多的绘画能为我们的世界证明么?绘画的命运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漂流而存在的吗?
在此,我们有幸邀请到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他们在绘画上的实践。他们都在试图把绘画刷新出一种新的媒介的力量,就像手机和不断更新的app那样,牢牢吸引住观众。艺术家用画逼出了对象的绘画性后,这样的绘画也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从手指滑动屏幕上的图片的时候绘画就开始了,只有超越了这些对新技术的兴奋度,才能真的开始画。艺术家选择画这些对象时,也是在亮出自己的姿态,和干预我们的惯性。这些绘画使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经验去匹配它。
我们需要去问一下,不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绘画,而是这样的绘画需要什么样的我们。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 从卉
6月盛夏,艺术圈的小伙伴们分成两类:去欧洲巴塞尔的和不去欧洲...
2014.07.01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杨天帅
It’s raining Rain Rooms in Chi...
2017.08.16
夏可君
都说水墨是一种态度,但这独特的态度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这在于...
2014.01.20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