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基弗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

作者:梁子涵编辑:吕晓晨图片提供:中国嘉德拍卖 2019年7月5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工作室的地上躺着一幅巨大的三联画,描绘着层层白雪、顶天立地的树干和它们的灰黑色斜影。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穿着宽松的白色麻制长裤,黑色T恤,带上棉纱手套,举起一把长柄钢毛刷,开始往画布上甩着虫漆和水泥,助手紧接着撒下砂砾。每一笔都伴随材料砸落的沉闷响声,和应声而起的一片灰尘。
《冬日景观》  331.9×576.1×35.1cm 钢筋玻璃框架、布面油彩、感光乳剂、丙烯、虫胶、火灰、断裂的灌木、假牙、蛇皮 2010
《冬日景观》  331.9×576.1×35.1cm 钢筋玻璃框架、布面油彩、感光乳剂、丙烯、虫胶、火灰、断裂的灌木、假牙、蛇皮 2010
安塞姆·基弗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
安塞姆·基弗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
基弗正在创作
基弗正在创作
这一幕出自2010年关于安塞姆·基弗的纪录片《故城草木深》,吊车拉起画布,尘土剥落,画中图景犹如从废墟中重拾光亮,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美国艺术史学家H.H.阿纳森的评价,基弗是“生长于德国第三帝国废墟中的画界诗人”。他耕耘着一度被禁声的德国战后历史,用更积极的战斗姿态,思考在人类生命中时间流逝和历史沉淀的意义。他的作品也因此同时显现出废墟的堆砌遗落之美和涅槃重生的震撼。
安塞姆·基弗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
基弗的工作室景象
基弗的工作室景象
作为德国战后新表现主义的一员,基弗自1980年与乔治·巴塞利兹一同代表德国参加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后,就一直是国际艺术舞台的焦点。2007年,他的装置作品永久进驻卢浮宫;2008年,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造型艺术家;2016年,他被Artprice列入德国艺术家前十强排行榜。即使不再是“新生代”,基弗仍保持着不断颠覆同时不断创造的冲劲,在法国古城巴尔雅克的田野厂房工作室里,新的想法还在不断萌芽。
2015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安塞姆·基弗回顾展”现场
2015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安塞姆·基弗回顾展”现场
基弗位于法国卢浮宫的永久绘画作品《炼金炉》
基弗位于法国卢浮宫的永久绘画作品《炼金炉》
打开历史的潘多拉匣子
 
基弗1945年出生于德国多瑙艾辛根,这座西德南部小镇彼时已是一片战地废墟,而基弗就在这里玩耍长大。对他来说,战争是一个近在眼前的谜团。于是1965年,他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律和罗曼语,试图弄清周围世界运转的结构和规律。次年,他在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位于法国里昂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学习驻留了3个月,被这座纯粹的混凝土建筑深深感动,他意识到“艺术”的创造力才是连接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力量,是他真正想要用来探索世界的语言,于是转学到弗莱堡艺术学院,并在杜塞尔多夫短暂师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正式这开始了艺术学习的生涯。
 
基弗在学生时期就显露出坚定的“叛逆”气质,他的早期作品虽然色调灰暗,但直戳历史的脊梁骨。1969年,他在欧洲各地旅行时沿途创作了摄影系列《占领》:他穿着父亲的纳粹国防军制服,在所到之处伸出右臂向广场雕像、向正在重建的废墟、向公寓窗台、向大海行着纳粹军礼。
安塞姆·基弗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
《占领》系列 黑白摄影拼贴 1969
《占领》系列 黑白摄影拼贴 1969
《世界树》 82.6×58.7cm 摄影照片、水彩、丙烯 1980
《世界树》 82.6×58.7cm 摄影照片、水彩、丙烯 1980
此时的德国正经历着有意识的“集体健忘时期”——二战记忆被刻意弱化,纳粹的图像、标志、名字在历史书中被委婉略过,1945犹如新的元年,一切从零开始。“但我必须弄清楚战争的含义,我想知道自己会如何看待战争,我是法西斯主义者吗?我究竟是谁?这些问题不能被轻易掩盖,”基弗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占领》中的他扮演富有浪漫色彩的平民英雄,昂着头用最直接的身体符号揭开民族创伤,毫无忌讳和畏惧地进行自我拷问。
不用政治夺眼球
 
十年后的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的作品《德国精神英雄》的首次亮相也正因刺激了集体伤痛而饱受争议。在这幅大型画作中,中世纪阁楼里只有两排正在燃烧的火炬,不知是迎接胜利还是等待灭亡,粗糙的木梁上划刻着作品标题,地板上排列着“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等等基弗心目中德国重要人物的名字。画面透视效果充满戏剧张力,观者像是走进大屠杀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空荡得让人不安。
《德国精神英雄》 306.1×680.1cm 粗麻布面油彩、木炭 1973
《德国精神英雄》 306.1×680.1cm 粗麻布面油彩、木炭 1973
《诺托恩格》 300.5×435.5×4cm 粗麻布面油画、木炭、硬纸板炭笔拼贴 1973
《诺托恩格》 300.5×435.5×4cm 粗麻布面油画、木炭、硬纸板炭笔拼贴 1973
与博伊斯、吕佩尔兹等亲历战争创伤的德国艺术家有所不同的是,基弗是以艺术创作为渠道,站在未来角度重新经历并克服战争。他并不在场,却得以立足废墟之上——包括被摧毁的城市废墟,和震荡过后的精神废墟。消逝的历史是他手里的黏土,挖掘、塑造、成形。他认为自己是“拿着故事碎片的叙述者”,有责任把当下和历史串联起来,目的不是带上政治的帽子来夺人眼球,而是希望把人类故事完整地延续,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时代身份。
像炼金术士一样创作
 
基弗的作品其实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民族情怀,而是在人性的深度上思考“消亡”与“再生”的含义。这也是他大量使用非传统绘画材料的原因。
 
一次在修理自家水管时,基弗偶然注意到了氧化变黑的铅,黑色的氧化膜成为铅的保护壳。从另一视角来看,金属的老化反而使其永恒。铅被氧化、溶解、再以新的形态固化,这是金属的生命轮回,也是古希腊炼金术的必要步骤——廉价的原料通过分解提炼,重生为高贵永恒的黄金。
 
在某种意义上,基弗也是一个炼金术士。沉重的铅水倾倒在画布上,迅速冷却凝固,形成坎坷不平的银白色外壳,包裹着画面,既是覆盖也是共生。在他眼里,物质本无贵贱,原始材料蕴含着丰富的能量,铅水、虫漆、稻草、砂砾、黏土、水泥、玻璃都在画布上落脚。金属在加热时变幻色彩,虫漆在打磨时逐渐发热变得温暖,金色的稻草一点即燃,灰烬浴火扬起,黏土紧紧地相互粘连。与其说是一幅幅“画”,不如说是一个个有机体,充满生命力。画布上沉甸甸的是材料的物质重量,也是它们的精神包袱。
《20年的孤独》 380×490×405cm  混合材料 1971-1991
《20年的孤独》 380×490×405cm  混合材料 1971-1991
从杜尚开始,艺术家历来就有把拾得物纳为创作材料的习惯,但以原始形态出现在画布上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在德国,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以神话故事为隐喻,探寻人类的内心情感。二战后的新表现主义回归现实题材,用笔触冲撞画面,直抒胸臆。基弗的作品可以说是这两者的结合体,荒凉的废墟神秘迷人,引人深思;他在画布上牵引着铅水桶、朝着画扔出破碎砖瓦、拿起刮刀撬开画上裂缝的姿势与表现主义作画姿态如出一辙。他相信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个破坏者,没有摧毁也就没有重建的可能性。基弗有时会把完成的画作放在室外,任凭风吹雨淋,让画布上的肌理缓慢腐烂,和布面真正生长在一起。
《韦利米·赫列勃尼科夫:民族的命运》 380×560cm 布面油彩、感光乳剂、丙烯、铅制船只 2004
《韦利米·赫列勃尼科夫:民族的命运》 380×560cm 布面油彩、感光乳剂、丙烯、铅制船只 2004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41.6×55.6cm 纸上丙烯、水彩、水粉、稻草 1980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41.6×55.6cm 纸上丙烯、水彩、水粉、稻草 1980
这样看来,基弗所追求的或许并不是炼金术士心中的“永恒”,而是保留毁灭与重生过程中时间留下的烙印。当被问到如何妥善保存他的作品时,他笑而不语,之后回答道:“在描绘天堂或大海前,必须先描绘’时间总会毁灭一切’的事实。”
美好的画面必须有理由
 
“艺术不应该独立生存,它需要从广泛的领域中摄取养分,承受世界的伤疤和生命本身的创口。”基弗如是说。相比追求昙花一现的视觉效果,他希望观者能像阅读一本书一样”阅读”他的作品:“世界像溪水一样经过我们的身体和思想……美好的画面必须从中获得内容支撑,否则就只是装样子。”
 
基弗深受宗教故事、古代神话,浪漫主义歌剧和诗歌的影响,比如《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引用了古埃及关于死亡与重生的神话;《莱茵河》木刻系列受到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场景启发;《玛格丽特》取自德国犹太裔诗人保罗·策兰控诉纳粹劣根性的《死亡赋格》一诗。《四位一体》描绘了象征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火焰与撒旦的蛇形化身。
《奥利西斯和伊西斯》379.7×561.3×24.1 cm 布面油彩、丙烯、感光乳剂、黏土、陶瓷、铅、钢丝、PCB电路板 1985-1987
《奥利西斯和伊西斯》379.7×561.3×24.1 cm 布面油彩、丙烯、感光乳剂、黏土、陶瓷、铅、钢丝、PCB电路板 1985-1987
《莱茵河》系列 布面纸上木刻、墨水 1982
《莱茵河》系列 布面纸上木刻、墨水 1982
《四位一体》  297.5×435cm 麻布木炭油画 1973
《四位一体》  297.5×435cm 麻布木炭油画 1973
2009年创作的《新月沃土》则是这许多引经据典元素的集合。这是一幅4.75米高,9.5米长的大体量画作。画面中央,一栋由砖块密集堆砌而成的庞然大物伫立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之下,右侧接近完成模样,而左侧似乎摇摇欲坠,两边各向地平线延伸。基弗在谈论这幅作品时引用了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句话:“让地面开裂,救恩与公正一同诞生。” 这或许是一座正在进行中的古希腊纪念碑,也可能是象征肉体死亡与精神永恒的古埃及金字塔,又或许是古籍堆叠而成的书塔。作品题目取自两河文明的发源地“新月沃土”,即包括埃及、黎巴嫩、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伊朗的弧形地区,砖块的原始形象来自印度南部的砖窑厂。基弗90年代游历印度时注意到了这种“自我循环”的建筑物:建造砖窑的材料正是从同一个窑里烧制而成的砖块,当砖窑废弃时,这些砖块被拆下用于其他建筑,继续它们的生命。这些图景从那开始就是他创作史诗绘画系列的重要灵感来源。
安塞姆·基弗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
《新月沃土》 475×950cm 布面丙烯、油彩、虫漆、沙石 2009

估价:1700万-2500万元

2019中国嘉德春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新月沃土》 475×950cm 布面丙烯、油彩、虫漆、沙石 2009
估价:1700万-2500万元
2019中国嘉德春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安塞姆·基弗 废墟中的画界诗人
《新月沃土》局部
《新月沃土》局部
《新月沃土》震撼的视觉场域
《新月沃土》震撼的视觉场域
巍峨建筑是至高权力的象征,却用廉价的砖块搭建,即使没有直接挪用图像符号,基弗对国家政治命运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虫漆、沙石、油彩和丙烯交织而成的建筑风景超越材料本身,形成广阔的能量场,让人身临其境。画中的砖块是精神能量的地基,在废墟之上一边建造一边掉落,一边筑起宏伟的建筑物一边任其坍塌,隐喻消亡与再生进入永恒的循环。《新月沃土》可以说是基弗的代表作,史诗般的画面包含了丰富的跨文化内涵、对政治权利的思考、对材料物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运用和对人类生死命运的反思。
画界诗人
 
诗歌的寓意隐藏在字里行间,只有读者和作品相互交流才能发掘。基弗的作品也是如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画界诗人”的称号。初次接触时或许会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是基弗留给观者的时间,和作品慢慢交流,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艺术家前往德国留学,基弗当时就是许多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学习对象之一,相比幽默明快的波普艺术和秩序严谨的极简艺术,德国新表现主义粗狂背后的深沉更加触动当时正经历社会变革的“60、70后”中国艺术家们。
《卡利的坠落》  380×570cm 布面油画、丙烯、乳胶、虫胶 2016
《卡利的坠落》  380×570cm 布面油画、丙烯、乳胶、虫胶 2016
基弗本人也曾在1992年到访中国,用3个月从北京经西安到达新疆,沿着丝绸之路南线前往巴基斯坦和印度。期间他拍摄了很多毛泽东雕像的照片,并开始创作《百花齐放》系列,用东方政治图像符号表达他对权力和生死的思考,画中绽放着似乎正在燃烧的鲜花,充满力量。这个系列2012年在白立方画廊(香港)展出时,基弗穿着一贯的黑色T恤,坐在画前说道“对于我来说,理想的绘画状态是不断渴望,即使不知道如何继续,也要一往直前。” 他的法国工作室里,砖瓦装置拔地而起,巨幅绘画或是用吊车拉起,或是平铺在地面,各种雕塑材料成堆,基弗在这片“废墟”中延续他的诗性创作。
《一千多花盛开》  250×585×10cm  布面油彩、丙烯、虫漆、木炭、感光纸 2012
《一千多花盛开》  250×585×10cm  布面油彩、丙烯、虫漆、木炭、感光纸 2012
纪录片《故城草木深》中,基弗工作室外田野上的装置作品
纪录片《故城草木深》中,基弗工作室外田野上的装置作品
Lot 2077 安塞姆·基弗《新月沃土》拍卖信息
 
专场名称:
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拍卖时间:
2019年6月3日20:3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B厅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