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艺术家:陈墙、丁乙、潘微、黄渊青、张恩利、薛松、李磊、曲丰国、丁设 、廖渊
上海发展于19世纪40年代,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亚洲最有魅力的大都会,中国最大的城市。从上世纪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到如今浦江两岸的魔幻夜景,包容与多元的城市气质吸引、汇聚了全球各类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海派风格铸就了上海全球化的独特烙印。当你乘坐高速电梯登临中国最高的建筑,俯瞰着令人震撼的都市幻境,一定会为之惊叹沉迷。辽阔无垠的地平线与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交相辉映,蜿蜒流淌的大江小河与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纵横交错,这样非比寻常的城市景观,造就了上海独特的艺术样式与风格,并产生了独特的上海抽象艺术家群体。由于上海的抽象艺术产生先于国内其他城市,抽象艺术家数量也远远多于其他城市,且大多都是本土在地艺术家,因此,上海被誉为“中国的抽象之都”,抽象的基因也成为这座城市独立与先锋的气质。
现代科技和经济体系造就了繁华的国际都市,改变了都市人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同时带来了丰裕的物质及诸多崭新的感性体验。城市的结构和变化背后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上海抽象与城市表面的分离性与本质的关联性,使两者相互关照、相互作用。艺术家敏感地关注到这一点,将都市景观作为审美和文化观照的对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抽象艺术不仅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也是人们在历史中通过无数次价值判断与文化抉择而形成的产物。上海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上海抽象艺术家始终关注着城市的脉动,其全球化的视野也与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与国际风尚一以贯之。在面对不断扩容拔高的都市景观时,艺术家们不仅要思考观察方式、审美趣味等问题,更要考量艺术语言、风格样式、文化观念等诸多问题,同时还要放眼看世界,在文化的共性中探寻国际都市人所共通的精神感受。这就使得艺术家们在选择视觉的形而上,以文化自觉来回应变化又多元的都市景观。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