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盖伊·班纳尔(Guy Ben-Ner,以色列)、程新皓 、安德里亚斯·普罗加希(Andreas Fogarasi,奥地利)、胡伟、胡昀、李娜琪、俊·玛米(Tuan Mami,越南)、娜布其、里亚尔·里扎尔迪(Riar Rizaldi,印度尼西亚/香港)、谭婧、王思顺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越来越习惯依赖屏幕和网络,从碎片式的讯息中了解世界,而交通、通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割裂与不稳定性。齐格蒙特·鲍曼 (Zygmount Bauman)用“液态社会”形容我们当下流动的、不稳固的社会现状。在社会结构由固态溶解为液态,长久持续转变为短期快速的变迁过程里,这种不稳定性贯穿至我们生活中各个层面。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和全球消费主义继续吞噬着我们,让我们所面对的绝大部分物与物质性被贴上价格的标签,成为商品。人与物的关系因而渐行渐远,物沦为单纯的感官刺激和身份幻觉。人的异化与物化也由此产生。对人与自然、物质与意识割裂的旧唯物主义观的反思,或重审事物在生产关系中的动态变化,亦或是沉浸在对逝去物和技艺的怀旧之情中,似乎都不足以缝合现代社会由于符号和景观膨胀而造成的断裂。又或者,更好的方式是从“恋物”的漩涡中抽离,重新寻找与物相处的新方式——“格物”。“格物”而“致知”。
不仅如此,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生态危机日渐严峻且不可逆转,人、地缘政治和经济政治的结构变化剧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政治与伦理亟待讨论......因而,从启蒙运动以来衡量万物尺度的“人”备受质疑,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认知备受挑战,理论与话语纷纷抛弃人类本位的论述,向物质转向。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美国学者简·班尼特的生机物质主义为展览提供了灵感。前者认为强调人与非人皆作为行动主体,这些行动元之间连接互动所组成的网络,作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动因。后者则强调物具有生命和活着的,活着非生物意义上的活着,而是指事物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纠缠的、具有行动倾向的关系,并存在开放式的变量。同时,物具有政治意义,并不只在于其能对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提供物质背景或造成物质限制,而是与人一样可以作为能动主体参与到政治过程中。
作为对物质保持强烈兴趣的艺术生产活动,同样面对技术加速与全球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双重压力下的后人类困境。重拾对物质与物质性的讨论,又或是在跨越学科及地缘限制的物质转向浪潮下,在思想与理论之外,对艺术家的工作与实践将带来何种启迪?又带来哪些认知角度?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某一件具体的物,而将其置身于一个动态变化的关系网络之中。
由此出发,展览将回归物质与想象力交汇的场所,聚集十一位艺术家的恋物之欲、格物之思。他们聚焦那些我们触手可及之物,追踪那些具有活力的物及物质性,以及那些跨越时间、历史与民族国家边界的物的流动轨迹。在这里,物的流动即是其发现、开采、生产、运输及消费的过程,又可被视为跨区域社会及文化的流动,甚至穿越地质年代。在重新审视在符号——意义之外,我们回溯物的价值的形成过程,因而向现行的价值体系发问:物质作为资源,其所具有的能动性是如何塑造人类在现代性及发展进程中的行为取向?又或是这些物的流动轨迹背后,我们如何洞见那些更为复杂的社会运行机制、权力结构以及利益博弈,甚至内在的权力关系形成的因果。
我们尝试以物为主角,讲述一系列既平行又相互交错缠绕的故事。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金闪
用棍子撬开门,泥地上有两个塑料垃圾桶,一个蓝色的,一个红色的...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