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以下,五十位活跃的女性艺术家

作者:吕晓晨 2018年1月12日 专题话题
今天当我们在谈论“女性艺术家”,早已把“抗争男权”的话题翻篇、着眼点也不仅限于作品中女性的材料、身体或符号。今天开始,本刊将开始陆续推出“女性艺术家”的专题,从活跃的女性艺术家、女性与身体意识、女性的性别视角、女性的社会介入等角度进行探讨。以下50位女性艺术家名单(按姓氏首字母排列),是我们针对近些年活跃的年轻女性艺术家(45岁以下)所整理的一份名单,当然并不能代表所有女性艺术家的全貌。你还知道哪些名单之外的活跃的青年女性艺术家?你眼中优秀的青年女性艺术家还有谁(45岁以下)?欢迎在后台留言补充噢。
曹斐(b.1978)

 

曹斐是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大展的“宠儿”,她作品中有大量亚文化、流行文化的元素,包含着对飞速发展的中国和巨大时代变迁的观察。侯瀚如曾经如此评价她:“曹斐的作品一直都和今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进程关联,是以它们为条件,在它们的基础上创作的,而它们又与全球化的进程丝丝紧扣。”
曹斐(b.1978)
 
曹斐是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大展的“宠儿”,她作品中有大量亚文化、流行文化的元素,包含着对飞速发展的中国和巨大时代变迁的观察。侯瀚如曾经如此评价她:“曹斐的作品一直都和今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进程关联,是以它们为条件,在它们的基础上创作的,而它们又与全球化的进程丝丝紧扣。”
45岁以下,五十位活跃的女性艺术家
《乐旧·图新》效果图与实景   2015  ©曹斐
《乐旧·图新》效果图与实景   2015  ©曹斐
曹雨(b.1988)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作品展,一件《泉》让曹雨“一夜成名”,虽然差点在毕业展面临审查撤展,但接下来的是纷至沓来的藏家、四面八方而来的展览邀请。毕业三个月后,曹雨拿到了一张国际通行证——成为麦勒画廊的代理艺术家。而刚刚,她刚在麦勒画廊举办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个展“我有水蛇腰”,也让观众看到:她并不只是用自己的身体哗众取宠,而是作为雕塑出身的艺术家雕塑、空间以及身体的严肃理解。
曹雨(b.1988)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作品展,一件《泉》让曹雨“一夜成名”,虽然差点在毕业展面临审查撤展,但接下来的是纷至沓来的藏家、四面八方而来的展览邀请。毕业三个月后,曹雨拿到了一张国际通行证——成为麦勒画廊的代理艺术家。而刚刚,她刚在麦勒画廊举办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个展“我有水蛇腰”,也让观众看到:她并不只是用自己的身体哗众取宠,而是作为雕塑出身的艺术家雕塑、空间以及身体的严肃理解。
《90℃》 59 ×48 ×40 cm 大理石、丝袜 2017
《90℃》 59 ×48 ×40 cm 大理石、丝袜 2017
陈可(b.1978)

 

陈可出道时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寻找自己创作方向的同时也快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作为“卡通一代”的领军人物,陈可笔下最经典的“小女孩”温暖了无数人,也启发了后来更年轻的创作卡通的艺术家。如今“小女孩”长成了“弗里达”、“梦露”等成年人,陈可的画笔也不仅限于对人物的描摹。用陈可自己的话说,和过去的梦境越来越远,但却与内心越走越近了。

 
陈可(b.1978)
 
陈可出道时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寻找自己创作方向的同时也快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作为“卡通一代”的领军人物,陈可笔下最经典的“小女孩”温暖了无数人,也启发了后来更年轻的创作卡通的艺术家。如今“小女孩”长成了“弗里达”、“梦露”等成年人,陈可的画笔也不仅限于对人物的描摹。用陈可自己的话说,和过去的梦境越来越远,但却与内心越走越近了。
 
陈可 《镜中的梦露》 51.5×36.5cm  木板,油画颜料,丙烯裂纹胶 2017
陈可 《镜中的梦露》 51.5×36.5cm  木板,油画颜料,丙烯裂纹胶 2017
陈卓(b.1986)

 

研究生师从刘小东的陈卓,毕业时便在杨画廊举办个展“一瓣世界”,并开始了和杨画廊的合作。与其他艺术家不同,陈卓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反映在作品上,因此她曾表示自己是“摒弃了一手经验的艺术家”。
陈卓(b.1986)
 
研究生师从刘小东的陈卓,毕业时便在杨画廊举办个展“一瓣世界”,并开始了和杨画廊的合作。与其他艺术家不同,陈卓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反映在作品上,因此她曾表示自己是“摒弃了一手经验的艺术家”。
《爱情》 110×140cm 木板油画 2015
《爱情》 110×140cm 木板油画 2015
迟群(b.1981)

 

直线,这种单纯的表达自我的形式,迟群研究生时期便开始的选择。这也是艺术家反思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做减法,把不需要的东西丢掉,理出来最本真的自己——或许这也是迟群作为今天受欢迎的抽象艺术家,所找到的成功法门。
迟群(b.1981)
 
直线,这种单纯的表达自我的形式,迟群研究生时期便开始的选择。这也是艺术家反思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做减法,把不需要的东西丢掉,理出来最本真的自己——或许这也是迟群作为今天受欢迎的抽象艺术家,所找到的成功法门。
《三条线-黄紫》250×180cm×2 布面油画 两联作 2014
《三条线-黄紫》250×180cm×2 布面油画 两联作 2014
狄青(b.1986)

 

从丙烯走向水墨,在转折与突破中,狄青的画面生发出更为丰盛的内容,追古述今,着眼未来。每次玉兰堂的个展,狄青的作品都是收到了藏家的追逐和喜爱。在今年的个展“缱艸集”中,狄青也从之前甜美的中型尺幅作品中有所转变:她不再沉溺于在局部的小细节中舞蹈,转而遨游在更大的世界并试图征服。

 
狄青(b.1986)
 
从丙烯走向水墨,在转折与突破中,狄青的画面生发出更为丰盛的内容,追古述今,着眼未来。每次玉兰堂的个展,狄青的作品都是收到了藏家的追逐和喜爱。在今年的个展“缱艸集”中,狄青也从之前甜美的中型尺幅作品中有所转变:她不再沉溺于在局部的小细节中舞蹈,转而遨游在更大的世界并试图征服。
 
《比兴》 50×40cm 绢本设色 2016 
《比兴》 50×40cm 绢本设色 2016 
董金玲(b.1986)

 

2017年董金玲参与的展览有“黑暗是我的养子”(陌上实验,个展)、“悲伤”(素元空间,双个展)、“一次别离”(杨画廊,群展)。董金玲认为自己来到这个星球后,首先领取了两份礼物,女性的身体与继承父姓后的女性化名字。2011年董金玲的孩子出生,她也完成了母亲身份的转变。但是她决定将其中一个乳房不用于哺乳,让它不再为人类的繁衍工作……这也是一个精神与身体双重痛苦的过程,包含了她复杂的情感与决心:对生育的欣喜与恐惧,对自己身份的审视。她的作品以立体的展示结构呈现出生命之始,斗争反抗,直至死亡的往复。

 
董金玲(b.1986)
 
2017年董金玲参与的展览有“黑暗是我的养子”(陌上实验,个展)、“悲伤”(素元空间,双个展)、“一次别离”(杨画廊,群展)。董金玲认为自己来到这个星球后,首先领取了两份礼物,女性的身体与继承父姓后的女性化名字。2011年董金玲的孩子出生,她也完成了母亲身份的转变。但是她决定将其中一个乳房不用于哺乳,让它不再为人类的繁衍工作……这也是一个精神与身体双重痛苦的过程,包含了她复杂的情感与决心:对生育的欣喜与恐惧,对自己身份的审视。她的作品以立体的展示结构呈现出生命之始,斗争反抗,直至死亡的往复。
 
《悲伤-16》局部 4.5x55cm  钢、母乳、晶盐 2017

 
《悲伤-16》局部 4.5x55cm  钢、母乳、晶盐 2017
 
范西(b.1984)

 

范西的图像表达中刻意遮蔽了完整的图像,图像作为对物象的侵略,在此处被搁置被还原,这是第一重的还原。人与物象回到平行存在之中是第二重还原,在范西的作品中物象不再承载神性或人性,物即使物本身,而人亦是人本身,过分赋予的概念在作品前无效,作品与事物平行。
范西(b.1984)
 
范西的图像表达中刻意遮蔽了完整的图像,图像作为对物象的侵略,在此处被搁置被还原,这是第一重的还原。人与物象回到平行存在之中是第二重还原,在范西的作品中物象不再承载神性或人性,物即使物本身,而人亦是人本身,过分赋予的概念在作品前无效,作品与事物平行。
《树 2》 160×224cm艺术微喷  2014-2015(4+2AP)
《树 2》 160×224cm艺术微喷  2014-2015(4+2AP)
冯琳(b.1984)

 

2014年12月,由孙原、彭禹、崔灿灿经过一年多时间策划的展览“不在图像中行动”,冯琳便以《百万计划》得到了艺术圈的关注;今年3月冯琳在艺琅国际的展览“绝望的主妇”绝对算2017年最吸睛的展览之一,她以极具个人化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三年的主妇生活,同时也满足了观众一种“窥探癖”。虽然作品极具女性视角与符号,但是同时也让她“艺术家”身份在故事中被点亮,最终艺术表达了生活,但生活远比艺术更复杂。
冯琳(b.1984)
 
2014年12月,由孙原、彭禹、崔灿灿经过一年多时间策划的展览“不在图像中行动”,冯琳便以《百万计划》得到了艺术圈的关注;今年3月冯琳在艺琅国际的展览“绝望的主妇”绝对算2017年最吸睛的展览之一,她以极具个人化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三年的主妇生活,同时也满足了观众一种“窥探癖”。虽然作品极具女性视角与符号,但是同时也让她“艺术家”身份在故事中被点亮,最终艺术表达了生活,但生活远比艺术更复杂。
冯琳 《道歉信》 尺寸不等 纸,笔  2013-2014
冯琳 《道歉信》 尺寸不等 纸,笔  2013-2014
付小桐(b.1976)

 

付小桐的创作一直使用生活中的现成材料和物品组装成作品的雕塑手法来创作集合艺术。正如她自己所表达的:“我的作品运用了许多古旧的现成品,以及极为普通的日常物品,对其进行改造,把现成品和各种材料如泥土、麻丝、牛皮等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包含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失落的意识形态和淳朴精神。其目的并不是要表现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希望能将往昔古老的理智,远古仪式、信仰等不同时间层次的人类经验和记忆的回声,融汇进一个永恒的现在。”
付小桐(b.1976)
 
付小桐的创作一直使用生活中的现成材料和物品组装成作品的雕塑手法来创作集合艺术。正如她自己所表达的:“我的作品运用了许多古旧的现成品,以及极为普通的日常物品,对其进行改造,把现成品和各种材料如泥土、麻丝、牛皮等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包含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失落的意识形态和淳朴精神。其目的并不是要表现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希望能将往昔古老的理智,远古仪式、信仰等不同时间层次的人类经验和记忆的回声,融汇进一个永恒的现在。”
《300,000 孔》150cmx146cm 手工宣纸 2017
《300,000 孔》150cmx146cm 手工宣纸 2017
耿雪(b.1983)

 

耿雪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就多次荣获中央美术学院年度展览一、二等奖,提起耿雪,没有人不知道《海公子》,然而她的探索不止于此,而是通过对雕塑语言、陶瓷材料不断深入探索,结合绘画和影像等创作手段,实践多维度的扩展创作。2016年,耿雪荣获“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并展出了最新作品《寻音》。她采用独特的视觉组织方式与故事叙述结构,让故事情节在手工画片角色与演员间、人与动物间切换,加之否定时间性的故事逻辑和四处埋藏的信息。这让隐喻成为故事核心,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层层推进隐喻的深度。

 
耿雪(b.1983)
 
耿雪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就多次荣获中央美术学院年度展览一、二等奖,提起耿雪,没有人不知道《海公子》,然而她的探索不止于此,而是通过对雕塑语言、陶瓷材料不断深入探索,结合绘画和影像等创作手段,实践多维度的扩展创作。2016年,耿雪荣获“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并展出了最新作品《寻音》。她采用独特的视觉组织方式与故事叙述结构,让故事情节在手工画片角色与演员间、人与动物间切换,加之否定时间性的故事逻辑和四处埋藏的信息。这让隐喻成为故事核心,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层层推进隐喻的深度。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影像 时长19'09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影像 时长19'09
关小(b.1983)

 

关小的创作方式包括影像、装置和雕塑。她的影像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似关联不大的文字。事实上,她的不少作品是从撰写大量文字开始的,这些文字基于某个她想传达的概念,篇幅最长的有“半本书”之多。在2013年在国内举办首次个展后,关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步升温。2015年,她入围“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2016年4月,关小的首次英国个展“扁平金属”在伦敦ICA展出,这也是K11艺术基金会和ICA合作后,继张鼎之后举办的第二个中国艺术家个展。

 
关小(b.1983)
 
关小的创作方式包括影像、装置和雕塑。她的影像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似关联不大的文字。事实上,她的不少作品是从撰写大量文字开始的,这些文字基于某个她想传达的概念,篇幅最长的有“半本书”之多。在2013年在国内举办首次个展后,关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步升温。2015年,她入围“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2016年4月,关小的首次英国个展“扁平金属”在伦敦ICA展出,这也是K11艺术基金会和ICA合作后,继张鼎之后举办的第二个中国艺术家个展。
 
《4S 前传》 900×286×300cm 玻璃钢、汽车尾喉、汽车排气管、广告部数码打印、C 型支架 2015

 
《4S 前传》 900×286×300cm 玻璃钢、汽车尾喉、汽车排气管、广告部数码打印、C 型支架 2015
 
韩冰(b.1986)

 

在韩冰的早期创作中,从纪录片而获得的图像的片段成为其创作图像的来源。演奏会、音乐厅的现场出现在图像之中,并非是为了获得与音乐相通的感受,更多的是关于图像的运动与节奏。韩冰开始从现成图像转向空间实在本身,或许是与最初对演奏会的观察有关,音乐厅、电影院等室内空间成为了其最初对于空间实体的选择。这些与人数众多的公共活动相关的场域存在着浓重的人文痕迹,即使是空荡之中,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的干预,或许,空缺本身更容易引发对于另一种情景的想象。人的形象开始逐渐在绘画图像中消失,极少数的残留也是以手、头发的局部等本就极具空间感的独立形象产生,正如韩冰所讲的,“从一开始,我就对故事本身不感兴趣。”

 
韩冰(b.1986)
 
在韩冰的早期创作中,从纪录片而获得的图像的片段成为其创作图像的来源。演奏会、音乐厅的现场出现在图像之中,并非是为了获得与音乐相通的感受,更多的是关于图像的运动与节奏。韩冰开始从现成图像转向空间实在本身,或许是与最初对演奏会的观察有关,音乐厅、电影院等室内空间成为了其最初对于空间实体的选择。这些与人数众多的公共活动相关的场域存在着浓重的人文痕迹,即使是空荡之中,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的干预,或许,空缺本身更容易引发对于另一种情景的想象。人的形象开始逐渐在绘画图像中消失,极少数的残留也是以手、头发的局部等本就极具空间感的独立形象产生,正如韩冰所讲的,“从一开始,我就对故事本身不感兴趣。”
 
韩冰 《Champs-Élysées》 178×139.5cm 木板丙烯及尼龙 2017
韩冰 《Champs-Élysées》 178×139.5cm 木板丙烯及尼龙 2017
郝敬班(b.1985)

 

郝敬班绝对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举办过重量级的展览,如泰康的“过浪漫主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新倾向:郝敬班”,同时还有多个奖项加身:2016年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将“评委会大奖”授予郝敬班,2017年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博洛尼巅峰之夜颁奖典礼上,郝敬班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她的作品如同历史学档案,通过影像的重构为理解、深入现实提供不同的路径或方法。

 
郝敬班(b.1985)
 
郝敬班绝对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举办过重量级的展览,如泰康的“过浪漫主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新倾向:郝敬班”,同时还有多个奖项加身:2016年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将“评委会大奖”授予郝敬班,2017年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博洛尼巅峰之夜颁奖典礼上,郝敬班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她的作品如同历史学档案,通过影像的重构为理解、深入现实提供不同的路径或方法。
 
郝敬班《我不会跳舞》 四频录像、高清、彩色/黑白、有声 34分 02 秒 2015

 
郝敬班《我不会跳舞》 四频录像、高清、彩色/黑白、有声 34分 02 秒 2015
 
侯雯(b.1984)

 

侯雯原本学的是动画,继而转向雕塑。从背负了生命中无法明辨的伤害的小女孩,到金属刀锋里那个凌厉的缪斯,侯雯去掉了作品中那些显而易见的情绪,以及一眼可辨的剧情。那些出自侯雯之手的雕塑,除了灵魂中的孤独,还有生命的重量。

 
侯雯(b.1984)
 
侯雯原本学的是动画,继而转向雕塑。从背负了生命中无法明辨的伤害的小女孩,到金属刀锋里那个凌厉的缪斯,侯雯去掉了作品中那些显而易见的情绪,以及一眼可辨的剧情。那些出自侯雯之手的雕塑,除了灵魂中的孤独,还有生命的重量。
 
侯雯 《化梦为蝶》 235×148×80cm 综合材料 2014

 
侯雯 《化梦为蝶》 235×148×80cm 综合材料 2014
 
胡晓媛(b.1977)

 

11月初,胡晓媛在北京公社的第四次个展“刺草”开幕,这是其继2015“蚁骨”之后三年三部曲的第二部,已知第三部曲名称是“石疑”。如果说第一部曲的“蚁骨”是在展览中提示了一个纯粹的矛盾问题,那么本次展出的几组作品则通过艺术家对材料极其细微的处理,体现了她所观察到的蕴含在生活之中的微妙平衡关系。在胡晓媛看来,木、石和使用过程中生锈的铁架都是时间性、过程感在自然状态下制造出来的“常物”,而她诚服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一笔一笔的描摹中倾注着“自我。”过程中个人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对峙与共生关系悄然而生。
胡晓媛(b.1977)
 
11月初,胡晓媛在北京公社的第四次个展“刺草”开幕,这是其继2015“蚁骨”之后三年三部曲的第二部,已知第三部曲名称是“石疑”。如果说第一部曲的“蚁骨”是在展览中提示了一个纯粹的矛盾问题,那么本次展出的几组作品则通过艺术家对材料极其细微的处理,体现了她所观察到的蕴含在生活之中的微妙平衡关系。在胡晓媛看来,木、石和使用过程中生锈的铁架都是时间性、过程感在自然状态下制造出来的“常物”,而她诚服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一笔一笔的描摹中倾注着“自我。”过程中个人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对峙与共生关系悄然而生。
《木/凛NO.6》295×254×6cm 实木拼合内板 墨 绡 漆 丝线 铁钉 2017
《木/凛NO.6》295×254×6cm 实木拼合内板 墨 绡 漆 丝线 铁钉 2017
胡尹萍(b.1983)

 

胡尹萍学雕塑出生,但并不满足于此。她曾让常人不能理解、甚至挑战伦理去偷拍父母,同时又是那个温暖的为母亲和家乡妇女谋生的“小芳”。但最让人熟知的,还是她模仿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女人,不惜丑化自己、花费成本更换自己一系列证件照的《身份》。胡尹萍大多的作品都在质疑生活中已有的共识,或理所应当的那个“理”。
胡尹萍(b.1983)
 
胡尹萍学雕塑出生,但并不满足于此。她曾让常人不能理解、甚至挑战伦理去偷拍父母,同时又是那个温暖的为母亲和家乡妇女谋生的“小芳”。但最让人熟知的,还是她模仿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女人,不惜丑化自己、花费成本更换自己一系列证件照的《身份》。胡尹萍大多的作品都在质疑生活中已有的共识,或理所应当的那个“理”。
45岁以下,五十位活跃的女性艺术家
胡尹萍 《自由生育计划》 。胡尹萍从医生处了解,生男生女在医学上可以通过控制人体酸碱度等方法来增加概率,于是收集生男婴、女婴的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攻略”,刻在两张光盘上

 
胡尹萍 《自由生育计划》 。胡尹萍从医生处了解,生男生女在医学上可以通过控制人体酸碱度等方法来增加概率,于是收集生男婴、女婴的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攻略”,刻在两张光盘上
 
胡子(b.1981)

 

和这个偏男性化的名字一样,胡子的作品也拥有力量。纸面上笔触生猛和不羁的蜘蛛、骷髅,唤起人感官上的刺激甚至是轻度的不适;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凝视着你的电影明星和摇滚歌手的形象,简练、概括的平涂色块、粗犷有力的黑线……胡子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艺术家伊丽莎白·佩顿。或许生活中的胡子是个叛逆的女孩,但是她从不在绘画中去表达叛逆。胡子说:“对绘画,我非常诚实和真诚,从不隐藏。”
胡子(b.1981)
 
和这个偏男性化的名字一样,胡子的作品也拥有力量。纸面上笔触生猛和不羁的蜘蛛、骷髅,唤起人感官上的刺激甚至是轻度的不适;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凝视着你的电影明星和摇滚歌手的形象,简练、概括的平涂色块、粗犷有力的黑线……胡子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艺术家伊丽莎白·佩顿。或许生活中的胡子是个叛逆的女孩,但是她从不在绘画中去表达叛逆。胡子说:“对绘画,我非常诚实和真诚,从不隐藏。”
《Adele Hugo》 65×60cm 木板油画 2016
《Adele Hugo》 65×60cm 木板油画 2016
简策(b.1984)

 

简策的创作将经典图像分析、解构与形式重构,将绘画与影像、设计之间进行了渗透与融合。简策于空白空间的展览使用了传统视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投射”为题,探讨了透视与视觉经验本身之间的矛盾性。通过她的绘画线索,我们可以窥探出艺术家本人的“思考态度”,即对事物、现象保持“共识”判断的质疑,并通过绘画的图像思维提出许多视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视觉习惯”的探讨部分。

 
简策(b.1984)
 
简策的创作将经典图像分析、解构与形式重构,将绘画与影像、设计之间进行了渗透与融合。简策于空白空间的展览使用了传统视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投射”为题,探讨了透视与视觉经验本身之间的矛盾性。通过她的绘画线索,我们可以窥探出艺术家本人的“思考态度”,即对事物、现象保持“共识”判断的质疑,并通过绘画的图像思维提出许多视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视觉习惯”的探讨部分。
 
​《我的城堡之王》 总体尺寸可变   彩绳、钉子、丙烯、喷漆、胶带、蜡笔、马克笔、紫光灯 2016
《我的城堡之王》 总体尺寸可变   彩绳、钉子、丙烯、喷漆、胶带、蜡笔、马克笔、紫光灯 2016
金钕(b.1984)

 

金钕在毕业展上就被星空间挖掘,成为合作艺术家,此后她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广。金钕曾入围2011第六届雅昌AAC艺术中国青年艺术家奖项的评选,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女性艺术家细腻敏感的特质,正如她小小的身躯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般感人。
金钕(b.1984)
 
金钕在毕业展上就被星空间挖掘,成为合作艺术家,此后她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广。金钕曾入围2011第六届雅昌AAC艺术中国青年艺术家奖项的评选,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女性艺术家细腻敏感的特质,正如她小小的身躯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般感人。
《火柴》 50×50×180cm 铸铁 2013
《火柴》 50×50×180cm 铸铁 2013
鞠婷(b.1983)

 

今年在OCAT西安馆举办了全新个展“洋葱”的鞠婷,也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她作品中全新的面貌,如果说几年前星空间个展的那批作品的动作是“刻”,那么最近鞠婷在创作中的动作则是“剥”。与此同时鞠婷作品中厚厚堆叠的色彩也变得明媚、温暖,也是源于近两年一家三口升级为四口之家后的喜悦。
鞠婷(b.1983)
 
今年在OCAT西安馆举办了全新个展“洋葱”的鞠婷,也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她作品中全新的面貌,如果说几年前星空间个展的那批作品的动作是“刻”,那么最近鞠婷在创作中的动作则是“剥”。与此同时鞠婷作品中厚厚堆叠的色彩也变得明媚、温暖,也是源于近两年一家三口升级为四口之家后的喜悦。
《无题020317》 110x108cm 木板丙烯 2017
《无题020317》 110x108cm 木板丙烯 2017
孔令楠(b.1983)

 

从“姑射山”到“迷阳迷阳”,从“三三行”到“轮廓”,孔令楠一直在探索庄子笔下“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的境界,物我两忘,世界无二。孔令楠曾说:“如果把世界作为一个本体,那么霓虹灯对我来说是最恰当的喻体。它繁华而又孤独,虚幻而又真实。”在孔令楠看来,人们生活在一种人造的基调之中,秩序被设立、历史被书写,一切都仿佛是人类文明为自己创造的镜像,这也正是她最初选择霓虹灯的原因——它也是人造的幻象。
孔令楠(b.1983)
 
从“姑射山”到“迷阳迷阳”,从“三三行”到“轮廓”,孔令楠一直在探索庄子笔下“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的境界,物我两忘,世界无二。孔令楠曾说:“如果把世界作为一个本体,那么霓虹灯对我来说是最恰当的喻体。它繁华而又孤独,虚幻而又真实。”在孔令楠看来,人们生活在一种人造的基调之中,秩序被设立、历史被书写,一切都仿佛是人类文明为自己创造的镜像,这也正是她最初选择霓虹灯的原因——它也是人造的幻象。
《岛 7》 180×300cm 布面油画 2014
《岛 7》 180×300cm 布面油画 2014
李姝睿(b.1981)

 

在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抽象充满质疑的今天,作为80后艺术家中较早被广泛认可的抽象绘画艺术家,又将如何从自身绘画逻辑以及社会介入中推进自身创作?在经过了2014年第二次个展“单子论”的三维空间尝试之后,蛰伏三年,李姝睿在空白空间的第三次个展开幕“LSR · 深白”于9月开幕,整个展览展出了四件作品,是艺术家近年对光源和色彩运动变化研究中,对设定色彩进行系统样本采集和罗列的的一种更加综合的工作系统的展示。

 
李姝睿(b.1981)
 
在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抽象充满质疑的今天,作为80后艺术家中较早被广泛认可的抽象绘画艺术家,又将如何从自身绘画逻辑以及社会介入中推进自身创作?在经过了2014年第二次个展“单子论”的三维空间尝试之后,蛰伏三年,李姝睿在空白空间的第三次个展开幕“LSR · 深白”于9月开幕,整个展览展出了四件作品,是艺术家近年对光源和色彩运动变化研究中,对设定色彩进行系统样本采集和罗列的的一种更加综合的工作系统的展示。
 
《深白》  540×1000cm  布上丙烯,绘画装置 2016-2017
《深白》  540×1000cm  布上丙烯,绘画装置 2016-2017
梁远苇(B.1977)

 

梁远苇的作品似乎有一种工匠精神:温柔、简洁的碎花、笔触不断复制、分裂,布满整个画面,颜色也带有女性特有的温柔。但温柔中也暗藏着倒勾的芒刺,繁花似锦的表现背后是艺术家充满隐喻符号的诉求。
梁远苇(B.1977)
 
梁远苇的作品似乎有一种工匠精神:温柔、简洁的碎花、笔触不断复制、分裂,布满整个画面,颜色也带有女性特有的温柔。但温柔中也暗藏着倒勾的芒刺,繁花似锦的表现背后是艺术家充满隐喻符号的诉求。
《穿过玻璃》 95x65cm×3 亚麻布上绘画 2011
《穿过玻璃》 95x65cm×3 亚麻布上绘画 2011
45岁以下,五十位活跃的女性艺术家
刘冰 花衣 2016 布面油画 40×30cm
刘冰 花衣 2016 布面油画 40×30cm
刘诗园(b.1985)

 

拥有海外留学背景、长期在北京、纽约、哥本哈根等国内外城市往返的刘诗园,也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作理念。在毕业那年,刘诗园受卢迎华邀请参加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和OCAT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让她结束了对是否回国的犹豫。拥有的摄影背景,也让刘诗园艺术实践中可以利用任何她想或者需要的元素。
刘诗园(b.1985)
 
拥有海外留学背景、长期在北京、纽约、哥本哈根等国内外城市往返的刘诗园,也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作理念。在毕业那年,刘诗园受卢迎华邀请参加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和OCAT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让她结束了对是否回国的犹豫。拥有的摄影背景,也让刘诗园艺术实践中可以利用任何她想或者需要的元素。
刘诗园 《从幸福到别的一切》 声音装置 2015
刘诗园 《从幸福到别的一切》 声音装置 2015
刘天怜(b.1987)

 

从Hi21新锐艺术市集被挖掘出的潜力艺术家刘天怜,三年里完成了一个优等生的三连跳:她是玉兰堂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每次个展或是画廊参加博览会,刘天怜的作品总是得到藏家青睐,就连她作品的衍生品也大受欢迎。她将工笔融入当代的气韵,将艳丽的颜色和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形象相结合。她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反思也使她作品蕴藏了更丰厚的力量。

 
刘天怜(b.1987)
 
从Hi21新锐艺术市集被挖掘出的潜力艺术家刘天怜,三年里完成了一个优等生的三连跳:她是玉兰堂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每次个展或是画廊参加博览会,刘天怜的作品总是得到藏家青睐,就连她作品的衍生品也大受欢迎。她将工笔融入当代的气韵,将艳丽的颜色和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形象相结合。她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反思也使她作品蕴藏了更丰厚的力量。
 
刘天怜 书的海洋 2016 纸本设色 120×120cm
刘天怜 书的海洋 2016 纸本设色 120×120cm
陆扬(b.1984)

 

陆扬就像是一位“怪力少女”,80后的成长环境影响着她作品的取材和元素,她也是第一位在木木美术馆做个展的中国艺术家。不按常理出牌的情节、极度刺激人感官的人物形象,加上声光电和现场的刺激,营造出一个燃到炸裂的“脑髓天国”。
陆扬(b.1984)
 
陆扬就像是一位“怪力少女”,80后的成长环境影响着她作品的取材和元素,她也是第一位在木木美术馆做个展的中国艺术家。不按常理出牌的情节、极度刺激人感官的人物形象,加上声光电和现场的刺激,营造出一个燃到炸裂的“脑髓天国”。
陆扬在木木美术馆个展“脑髓天国”(©木木美术馆)
陆扬在木木美术馆个展“脑髓天国”(©木木美术馆)
罗苇(b.1988)

 

罗苇曾在艾米李画廊为我们展示了她创造的“晶体星球”,也在站台中国dRoom的“呕吐”项目中,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罗苇将dRoom改造成“Bio-R研究机构”,与来自不同地域的研究员,借用“超常感知”一词作为探讨方向,激发围绕超常感知和真实探究的话题讨论,内容关于哲学、宗教、靛蓝小孩、行星疗愈、声音、空间建筑与人体关系、艺术等话题。在为期70多天的时间内,罗苇和Bio-R研究所策划与访客共同协助的复合型项目,包括讨论、表演、音乐即兴、考古课堂以及更多临时发起的突击行动,试图扩张艺术本体的边缘,并且探寻人类身体超乎寻常的潜能。
罗苇(b.1988)
 
罗苇曾在艾米李画廊为我们展示了她创造的“晶体星球”,也在站台中国dRoom的“呕吐”项目中,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罗苇将dRoom改造成“Bio-R研究机构”,与来自不同地域的研究员,借用“超常感知”一词作为探讨方向,激发围绕超常感知和真实探究的话题讨论,内容关于哲学、宗教、靛蓝小孩、行星疗愈、声音、空间建筑与人体关系、艺术等话题。在为期70多天的时间内,罗苇和Bio-R研究所策划与访客共同协助的复合型项目,包括讨论、表演、音乐即兴、考古课堂以及更多临时发起的突击行动,试图扩张艺术本体的边缘,并且探寻人类身体超乎寻常的潜能。
罗苇在“晶体星球”中扮演不同角色
罗苇在“晶体星球”中扮演不同角色
马秋莎(b.1982)

 

马秋莎自2005年中国艺术三年展的“1+1”项目上崭露头角后便日益受到关注。其创作包括摄影、图片、影像、装置、身体、表演、绘画等多种媒介,常以细腻、女性化的个体经验,探究人与人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由此对应中国当下生活中集体的焦虑和不确定感。马秋莎在泰康空间、北京公社、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均举办过个展,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国内外群展履历。2013马秋莎获“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2014获“皮埃尔·于贝尔奖”提名。
马秋莎(b.1982)
 
马秋莎自2005年中国艺术三年展的“1+1”项目上崭露头角后便日益受到关注。其创作包括摄影、图片、影像、装置、身体、表演、绘画等多种媒介,常以细腻、女性化的个体经验,探究人与人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由此对应中国当下生活中集体的焦虑和不确定感。马秋莎在泰康空间、北京公社、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均举办过个展,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国内外群展履历。2013马秋莎获“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2014获“皮埃尔·于贝尔奖”提名。
马秋莎在北京公社的第五次个展“沃德兰”现场
马秋莎在北京公社的第五次个展“沃德兰”现场
马文婷(b.1983)

 

2016年马文婷在杨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引喻体”,她作品的素材大多发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之中,自己通过手绘的方式将其叙述出来。这同时也是艺术家创作的一条主线,对自己周遭生活自觉地反省,用艺术家的身份担负起一份社会的责任,并试图传达对现实生活的回响。
马文婷(b.1983)
 
2016年马文婷在杨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引喻体”,她作品的素材大多发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之中,自己通过手绘的方式将其叙述出来。这同时也是艺术家创作的一条主线,对自己周遭生活自觉地反省,用艺术家的身份担负起一份社会的责任,并试图传达对现实生活的回响。
《金色系列:白雪公主》 60×80cm 布面油画 2015
《金色系列:白雪公主》 60×80cm 布面油画 2015
苗颖(b.1985)

 

2016年苗颖首次在没顶画廊举办个展“内容觉醒”,对当下艺术圈对“后网络艺术”所展现的巨大热情有所回应。她在网络迷因的启迪下,重组系统崩坏后的逻辑语言,将超级素人对应用技术的有限驾驭归结为网络制造的“半吊子美学”。苗颖还参加过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线上平行展,也最近开始了与博而励画廊的合作——在10月6日博而励画廊的纽约新空间开幕展中,展出了苗颖的作品《文明上网 网上文明》。

 
苗颖(b.1985)
 
2016年苗颖首次在没顶画廊举办个展“内容觉醒”,对当下艺术圈对“后网络艺术”所展现的巨大热情有所回应。她在网络迷因的启迪下,重组系统崩坏后的逻辑语言,将超级素人对应用技术的有限驾驭归结为网络制造的“半吊子美学”。苗颖还参加过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线上平行展,也最近开始了与博而励画廊的合作——在10月6日博而励画廊的纽约新空间开幕展中,展出了苗颖的作品《文明上网 网上文明》。
 
《文明上网 网上文明》 170x240cm GIF动画,屏风  2014-2015

 
《文明上网 网上文明》 170x240cm GIF动画,屏风  2014-2015
 
娜布其(b.1984)

 

娜布其的雕塑作品以一种叙事性和目的性极强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对于“物体”本体论的思考:我们周遭的物体独立地存在于人类感知之外。娜布其还参加了2016的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

 
娜布其(b.1984)
 
娜布其的雕塑作品以一种叙事性和目的性极强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对于“物体”本体论的思考:我们周遭的物体独立地存在于人类感知之外。娜布其还参加了2016的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
 
《空间外的风景No.1》 60x50x50cm 不锈钢喷漆 2016
《空间外的风景No.1》 60x50x50cm 不锈钢喷漆 2016
彭薇(b.1974)

 

那双暗缝心事的绣花鞋、山水黛染的汉服……彭薇的作品和她人一样典雅、端庄,同时她也是一个常情的人,画了十年的遗石、脉脉含情的手抄信件,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工笔画的高超技术。在年初苏博的“我想起了你”个展中,彭薇也展现了对美术史的挖掘和对历史的人文关怀。

 
彭薇(b.1974)
 
那双暗缝心事的绣花鞋、山水黛染的汉服……彭薇的作品和她人一样典雅、端庄,同时她也是一个常情的人,画了十年的遗石、脉脉含情的手抄信件,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工笔画的高超技术。在年初苏博的“我想起了你”个展中,彭薇也展现了对美术史的挖掘和对历史的人文关怀。
 
《好事成双-25》 24×18×5cm 绢鞋装置 2015
《好事成双-25》 24×18×5cm 绢鞋装置 2015
钱佳华(b.1987)

 

在从事抽象绘画的中国80后一代中,钱佳华算是较早就跳脱出来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的一位,并且拥有令人羡慕的参展履历:除了在国内的沪申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过展览之外,钱佳华的作品还参与了伦敦白立方的中国抽象绘画模式的大型群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钱佳华(b.1987)
 
在从事抽象绘画的中国80后一代中,钱佳华算是较早就跳脱出来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的一位,并且拥有令人羡慕的参展履历:除了在国内的沪申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过展览之外,钱佳华的作品还参与了伦敦白立方的中国抽象绘画模式的大型群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流》150×135 cm 布面丙烯  2013
《流》150×135 cm 布面丙烯  2013
石至莹(b.1979)

 

石至莹的作品中有极度的纯粹感与静止感,充满了开放与断连、碎屑和永恒的运动,同时画面空间又十分坚实、确定、稳固。柔和的光感与坚硬有形的石头,水的流动感与波浪翻腾的力量,同样吸引着她。还有她画面中的物质和她创造的画布及颜料间的不同与联系,这些都在冲突中形成张力。
石至莹(b.1979)
 
石至莹的作品中有极度的纯粹感与静止感,充满了开放与断连、碎屑和永恒的运动,同时画面空间又十分坚实、确定、稳固。柔和的光感与坚硬有形的石头,水的流动感与波浪翻腾的力量,同样吸引着她。还有她画面中的物质和她创造的画布及颜料间的不同与联系,这些都在冲突中形成张力。
《白石 No.6 & No.5》 150×250cm×2 布面油画 2017
《白石 No.6 & No.5》 150×250cm×2 布面油画 2017
宋琨(b.1977)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了“千吻之深”个展,一种抽离于日常的与时代相关的混杂焦虑感开始体现在她的创作中。宋琨的部分作品带有看似“暗黑”的修罗、地藏等古典宗教文化的形象。策展人鲁明军曾如此评价宋琨:“她不是去物化一个佛教义理中的净土,而是想创作一个潜意识世界中的‘净界’。”

 
宋琨(b.1977)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了“千吻之深”个展,一种抽离于日常的与时代相关的混杂焦虑感开始体现在她的创作中。宋琨的部分作品带有看似“暗黑”的修罗、地藏等古典宗教文化的形象。策展人鲁明军曾如此评价宋琨:“她不是去物化一个佛教义理中的净土,而是想创作一个潜意识世界中的‘净界’。”
 
《地藏六使者-大力使者》 220cmx140cm 布面油画,水晶树脂 2015
《地藏六使者-大力使者》 220cmx140cm 布面油画,水晶树脂 2015
吴笛(b.1979)

 

近几年,吴笛并不仅依靠绘画作品来建构自我,并且一直也依靠空间来完成表达。她把建筑空间解析为基本元素,用理性构筑感官。如果我们在近几年的时间线上观察吴笛的作品,就会发现她犹如在一直建立着一个有着自我逻辑的剧场。吴笛的个展“9”正在C-龙口空间展出,数字9并无任何实质上的意义,它只是作品序列的一个编码。
吴笛(b.1979)
 
近几年,吴笛并不仅依靠绘画作品来建构自我,并且一直也依靠空间来完成表达。她把建筑空间解析为基本元素,用理性构筑感官。如果我们在近几年的时间线上观察吴笛的作品,就会发现她犹如在一直建立着一个有着自我逻辑的剧场。吴笛的个展“9”正在C-龙口空间展出,数字9并无任何实质上的意义,它只是作品序列的一个编码。
《蘑菇》 45×60cm 木板油画,金箔 2017
《蘑菇》 45×60cm 木板油画,金箔 2017
忻洛汀(b.1980)

 

12月9日,忻洛汀即将在hiart space(上海)举办她的最新个展。就像奈良美智钟爱画娃娃一样,忻洛汀的作品中,也总是出现一个气定神闲、短发、细长眼睛、细长嘴巴的小女孩,似乎带着一种狡黠,也似乎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忧伤。不难看出这个女孩融入了忻洛汀的自我形象。这个小女孩时而是画面的主体,时而也对画面大环境做出退让。在忻洛汀眼中,笔下的女孩就是她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忻洛汀(b.1980)
 
12月9日,忻洛汀即将在hiart space(上海)举办她的最新个展。就像奈良美智钟爱画娃娃一样,忻洛汀的作品中,也总是出现一个气定神闲、短发、细长眼睛、细长嘴巴的小女孩,似乎带着一种狡黠,也似乎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忧伤。不难看出这个女孩融入了忻洛汀的自我形象。这个小女孩时而是画面的主体,时而也对画面大环境做出退让。在忻洛汀眼中,笔下的女孩就是她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游园1》  40×80cm 布面丙烯 2016
《游园1》  40×80cm 布面丙烯 2016
徐华翎(b.1975)

 

淡雅、忧伤这些词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徐华翎的作品,就如同她的人一般素雅、恬静。作为N12小组唯一一位工笔画家,徐华翎并不排斥装置,也不曾在创作中“循规蹈矩”,更没有固定在某个创作媒介中,在上学期间她就开始试验各种创作模式,直到2008年杭春晓策划的新工笔展览将她拉入水墨圈之前,她都一直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也正是将多种绘画语言元素融入工笔中,不断对传统工笔画语言体系修正与拓展,让徐华翎成为70后新工笔画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徐华翎(b.1975)
 
淡雅、忧伤这些词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徐华翎的作品,就如同她的人一般素雅、恬静。作为N12小组唯一一位工笔画家,徐华翎并不排斥装置,也不曾在创作中“循规蹈矩”,更没有固定在某个创作媒介中,在上学期间她就开始试验各种创作模式,直到2008年杭春晓策划的新工笔展览将她拉入水墨圈之前,她都一直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也正是将多种绘画语言元素融入工笔中,不断对传统工笔画语言体系修正与拓展,让徐华翎成为70后新工笔画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若轻2》 240 x 130cm 绢本 水色 2016
《若轻2》 240 x 130cm 绢本 水色 2016
杨圆圆(b.1989)

 

杨圆圆是近几年受到关注的一位年轻艺术家,2012年在三影堂获美国特尼基金奖、2016年入围华宇青年奖。虽然年轻,但“海归”的身份让杨圆圆的作品带有关于地域化、迁徙等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她的艺术实践通常以大量的历史调研为基础展开,她热衷于探索视觉叙事的可能性,将真实与虚构的元素结合,探讨记忆、历史与时间等话题。她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为“编织”:将不同类型的图像素材“编织”为图集,结合文本,在作品中构建一张繁复的网络。作品最终的呈现通常是艺术家书或者摄影装置的形式。
杨圆圆(b.1989)
 
杨圆圆是近几年受到关注的一位年轻艺术家,2012年在三影堂获美国特尼基金奖、2016年入围华宇青年奖。虽然年轻,但“海归”的身份让杨圆圆的作品带有关于地域化、迁徙等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她的艺术实践通常以大量的历史调研为基础展开,她热衷于探索视觉叙事的可能性,将真实与虚构的元素结合,探讨记忆、历史与时间等话题。她形容自己的工作方式为“编织”:将不同类型的图像素材“编织”为图集,结合文本,在作品中构建一张繁复的网络。作品最终的呈现通常是艺术家书或者摄影装置的形式。
《窗的轮廓就像是相机的取景框(局部)》多种尺寸,收藏级数字微喷 2016
《窗的轮廓就像是相机的取景框(局部)》多种尺寸,收藏级数字微喷 2016
姚清妹(b.1982)

 

姚清妹早年便留学海外,她的作品跳脱出时下流行的语汇,常围绕政治及社会话题展开,她以批判的、甚至带点犬儒精神的方式,与其所涉及的主题保持一定距离。幽默是其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在滑稽的诗意中流露出一种荒诞的忧思。她的创作或是发生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介入,或是结合了舞蹈、音乐、文本、物件与图像的类舞台剧的表演及其影像。
姚清妹(b.1982)
 
姚清妹早年便留学海外,她的作品跳脱出时下流行的语汇,常围绕政治及社会话题展开,她以批判的、甚至带点犬儒精神的方式,与其所涉及的主题保持一定距离。幽默是其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在滑稽的诗意中流露出一种荒诞的忧思。她的创作或是发生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介入,或是结合了舞蹈、音乐、文本、物件与图像的类舞台剧的表演及其影像。
《蜕(人身检查)》 9分 三屏高清彩色有声录像 2017(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蜕(人身检查)》 9分 三屏高清彩色有声录像 2017(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于吉(b.1985)

 

2016年于吉举办了在北京公社的首次个展“黑山”,也参加了第11届光州双年展以及第11届上海双年展,同时还是2017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入围艺术家。于吉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亦涉及行为及影像。于吉近阶段的创作由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展开,介入田野考察以及身体性干预,由材料出发,以雕塑为基础媒介,发展其更为复杂的艺术语言。伴随其雕塑一同出现的现场行为总是好像精心处理过的“劳动现场”,透露出人与物质之间,脆弱而朴实的关系调整。
于吉(b.1985)
 
2016年于吉举办了在北京公社的首次个展“黑山”,也参加了第11届光州双年展以及第11届上海双年展,同时还是2017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入围艺术家。于吉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亦涉及行为及影像。于吉近阶段的创作由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展开,介入田野考察以及身体性干预,由材料出发,以雕塑为基础媒介,发展其更为复杂的艺术语言。伴随其雕塑一同出现的现场行为总是好像精心处理过的“劳动现场”,透露出人与物质之间,脆弱而朴实的关系调整。
于吉参加Prec(ar)ious Collectives项目现场,卡塞尔文献展雅典场外项目,2017
于吉参加Prec(ar)ious Collectives项目现场,卡塞尔文献展雅典场外项目,2017
苑瑗(b.1984)

 

2010年苑瑗在尤伦斯参加了导师喻红策划的“物非物”双个展,她很早就开始进行材料与绘画的并置实验,这次她将画面扩展到三维空间,她将画面的内容用“物”延伸至空间,将材质进行色彩编码,从而与画中物形成呼应,颜色灵动而跳跃。苑瑗也是2015年德国奥斯特豪斯博物馆的“中国8”展览的参展艺术家。

 
苑瑗(b.1984)
 
2010年苑瑗在尤伦斯参加了导师喻红策划的“物非物”双个展,她很早就开始进行材料与绘画的并置实验,这次她将画面扩展到三维空间,她将画面的内容用“物”延伸至空间,将材质进行色彩编码,从而与画中物形成呼应,颜色灵动而跳跃。苑瑗也是2015年德国奥斯特豪斯博物馆的“中国8”展览的参展艺术家。
 
《环形》 170cmx150cm 木板油画 2016

 
《环形》 170cmx150cm 木板油画 2016
 
张如怡(b.1985)

 

张如怡的水泥作品在艺术圈有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她也拥有过硬的绘画基础。目前张如怡正在北京草场地的望远镜举办她“装修”系列中的第三次项目“装修:路边”——前两次分别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群展“例外状态”中的“装修: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的“装修:物品”。张如怡所营造的“空间”是干净的、极简的,但与我们有序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这是一个沉默的贮藏室,从城市遗址“路边”提取的原型与材料,回应这个城市的悲伤、消耗以及毫无人性。通过颠倒、扭曲和复制其形式或空间语言以及现实感知关系,她使空间本身丧失原有功能而转换为一个新架构,展览空间变成了真实的雕塑。观者仍然可以进入,但进入的是作品,而不是一个工作或者生活场所。
张如怡(b.1985)
 
张如怡的水泥作品在艺术圈有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她也拥有过硬的绘画基础。目前张如怡正在北京草场地的望远镜举办她“装修”系列中的第三次项目“装修:路边”——前两次分别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群展“例外状态”中的“装修: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的“装修:物品”。张如怡所营造的“空间”是干净的、极简的,但与我们有序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这是一个沉默的贮藏室,从城市遗址“路边”提取的原型与材料,回应这个城市的悲伤、消耗以及毫无人性。通过颠倒、扭曲和复制其形式或空间语言以及现实感知关系,她使空间本身丧失原有功能而转换为一个新架构,展览空间变成了真实的雕塑。观者仍然可以进入,但进入的是作品,而不是一个工作或者生活场所。
《清洁》 70×36×39cm (鱼缸) 70.5×37×111.5cm (底座) 混凝土,鱼缸,鱼(清道夫)和瓷砖 2016
《清洁》 70×36×39cm (鱼缸) 70.5×37×111.5cm (底座) 混凝土,鱼缸,鱼(清道夫)和瓷砖 2016
张心一(b.1987)

 

早在TONG画廊的个展之前,张心一就已经因为在网络上使用emoji表情作画而被不少人熟知。她的作品融汇了网络时代的大量元素,因此更容易被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接受,在TONG画廊的个展中,对世界名画简洁化的再创作与互联网中的诙谐元素在明亮的色彩中相遇,让整个展览现场都洋溢着如同艺术家一样青春和明亮的气息。
张心一(b.1987)
 
早在TONG画廊的个展之前,张心一就已经因为在网络上使用emoji表情作画而被不少人熟知。她的作品融汇了网络时代的大量元素,因此更容易被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接受,在TONG画廊的个展中,对世界名画简洁化的再创作与互联网中的诙谐元素在明亮的色彩中相遇,让整个展览现场都洋溢着如同艺术家一样青春和明亮的气息。
《水泊梁山祝英台》 90×120cm 布面丙烯 2016
《水泊梁山祝英台》 90×120cm 布面丙烯 2016
张雪瑞(b.1979)

 

在张雪瑞笔下渐变的彩色格子中,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那些冷静到极致的线条和精准的色彩,很难想象是不经过电机计算机计算而直接手工绘制的。谈抽象绘画领域的年轻艺术家,张雪瑞一定是不可绕过的一位。而今年在今格空间的展览中,张雪瑞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笔下格子的另外一种转变:画面四角的颜色成了画面的四个发光点,而画面当中渐变的颜色,铺陈开的依旧是她对色彩的极度敏感和精准把握。
张雪瑞(b.1979)
 
在张雪瑞笔下渐变的彩色格子中,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那些冷静到极致的线条和精准的色彩,很难想象是不经过电机计算机计算而直接手工绘制的。谈抽象绘画领域的年轻艺术家,张雪瑞一定是不可绕过的一位。而今年在今格空间的展览中,张雪瑞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笔下格子的另外一种转变:画面四角的颜色成了画面的四个发光点,而画面当中渐变的颜色,铺陈开的依旧是她对色彩的极度敏感和精准把握。
2017年9月今格空间展出的张雪瑞新作
2017年9月今格空间展出的张雪瑞新作
周洁(b.1986)

 

2014年,周洁在北京现在画廊举办了“36天”个展,在铁丝床上裸睡了36天,不但被艺术圈熟知,也一度成为爆红的新闻事件。今年6月,周洁的第三次个展“恋物者的葬礼”再次在北京现在画廊开幕。颠覆了过往创作中对铁丝的运用,周洁在本次展览中开始尝试不同的材质,包括青铜、泡沫、铝板、现成品,以及玻璃。材质的表象之后,周洁试图思考的,除了焦虑和绝望,更多的是如何对生活、思想进行重新建构。

 
周洁(b.1986)
 
2014年,周洁在北京现在画廊举办了“36天”个展,在铁丝床上裸睡了36天,不但被艺术圈熟知,也一度成为爆红的新闻事件。今年6月,周洁的第三次个展“恋物者的葬礼”再次在北京现在画廊开幕。颠覆了过往创作中对铁丝的运用,周洁在本次展览中开始尝试不同的材质,包括青铜、泡沫、铝板、现成品,以及玻璃。材质的表象之后,周洁试图思考的,除了焦虑和绝望,更多的是如何对生活、思想进行重新建构。
 
《36天》
《36天》
朱田(b.1983)

 

朱田2015年获Art Catlin年度艺术大奖,同时也是当年华宇青年奖的提名艺术家。她一直“身体力行”地参与着作品的每个环节,并对周遭的世界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她所体现的并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对这个社会和个人生活、生存方式的深入反思。朱田另一件为人熟知的作品就是她从学校毕业后一直持续的项目“抱紧策展人”:每次参展,她都会用工业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展览的策展人捆绑在一起,时而穿戴整齐,时而赤裸身体,通过“拥抱”呈现出挣扎、纠结、亲密等不同的关系。
朱田(b.1983)
 
朱田2015年获Art Catlin年度艺术大奖,同时也是当年华宇青年奖的提名艺术家。她一直“身体力行”地参与着作品的每个环节,并对周遭的世界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她所体现的并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对这个社会和个人生活、生存方式的深入反思。朱田另一件为人熟知的作品就是她从学校毕业后一直持续的项目“抱紧策展人”:每次参展,她都会用工业塑料薄膜把自己和展览的策展人捆绑在一起,时而穿戴整齐,时而赤裸身体,通过“拥抱”呈现出挣扎、纠结、亲密等不同的关系。
朱田,像妓女一样等待,一半羞耻,一半悲伤,2015,装置  艺术家私人衣物,音箱,霓虹灯,藤椅,PVC管,衣架,绳子,水桶,拖把,脸盆,晾衣叉,尺寸可变,2015
朱田,像妓女一样等待,一半羞耻,一半悲伤,2015,装置  艺术家私人衣物,音箱,霓虹灯,藤椅,PVC管,衣架,绳子,水桶,拖把,脸盆,晾衣叉,尺寸可变,2015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