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洛杉矶计划

日期:
2014年9月13日 - 2014年11月9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9月13日
空间: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展览简介

展览时间:2014年9月13日 – 11月9日

展览地点:UCCA大堂、剧场、甬道、中展厅、长廊、大展厅

策展人:田霏宇、蔡秉桥

本展是洛杉矶当代艺术在中国的首次综合性展示,将带来七位杰出艺术家的创作,呈现这座国际都市极具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观。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即将于2014年9月13日至11月9日期间举办大型展览“洛杉矶计划”,全面审视来自西方当代艺术重镇——洛杉矶的创作之声。本展覆盖UCCA的全部展厅空间,推出由七位来自洛杉矶的艺术家的独立项目。这七位艺术家均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坚一代创作实践者,他们拥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与艺术学院、 画廊及美术馆等机构关系紧密,受到国际当代艺术界瞩目。参展艺术家包括凯瑟琳·安德鲁斯、阿龙·柯里、亚历克斯·以色列、马修·莫纳汉、斯特林·鲁比、莱恩·特里卡丁,以及卡里·厄普森。这是来自洛杉矶的艺术在中国第一次全面发声,多数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均为首次在中国展出。

尽管同为环太平洋据点的洛杉矶和北京存在着诸多地缘的相似性,但在好莱坞系统以外的领域,这两座城市一直缺乏有效的文化层面上的对接。洛杉矶一直被称之为“未来之城”,这与中国在社会主义乌托邦蓝图下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故事似乎最终将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 这座城市克服了雾霾,历经诸多全球性的动荡却依然屹立在世界核心都市之林。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环境已经趋于成熟,这里成为了一个集地理、人文背景及主观性为一体的多极领域;而同样作为两国大陆的创造力之都,洛杉矶和北京在文化版图上的特殊关联,亦趋向于明朗。

“洛杉矶计划”由UCCA馆长田霏宇和UCCA主策展人蔡秉桥共同策划。本展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主题群展,而是立足于突出艺术家个体实践的特殊性、由多个专题型的独立项目共同组成。作为一次集群式的呈现,本展同期出版七本艺术家之书,由Koenig Books与UCCA联合出版,雅昌文化集团提供赞助。这组画册由洛杉矶平面设计师布莱恩·勒廷格设计,凯伦·玛尔塔编辑。

展览亦将推出大量公共项目活动,包括一系列参展艺术家讲座,以及由UCCA主办、公共项目部总监谢萌策划的洛杉矶电影节。开幕周末将有经典散文电影《洛杉矶浮世绘》(Los Angeles Plays Itself)全新重制版的亚洲首映,本片导演暨作家汤姆·安德森将出席首映活动;来自洛杉矶盖蒂博物馆的建筑&当代艺术部负责人葛伦·菲利普斯则带来讲座,他曾策划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展“加利福尼亚影像”(“California Video”, 2008)。展览期间安排丰富的放映活动,呈现洛杉矶本地和外来导演在影像中描绘的这座城市的图景,跨越主流的好莱坞制作、独立剧情片和实验电影。

UCCA展览“洛杉矶计划”的赞助机构包括:尤伦斯基金会,日内瓦;David Kordansky画廊,洛杉矶;Massimo De Carlo画廊,米兰;夏威尔·哈弗肯斯,布鲁塞尔;雅昌文化集团,北京;洛杉矶旅游会展局以及ForYourArt文化中心,洛杉矶。本展的新媒体制作合作伙伴为CP和网庭影音机构,相关公共项目由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提供支持。展览赞助理事会预展及晚宴由蘇富比支持。

关于艺术家

(按字母顺序)

凯瑟琳·安德鲁斯

凯瑟琳·安德鲁斯 (1973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的观念雕塑探讨原创的本质、物质的历史性以及艺术体验的不稳定性。她的空间装置以诸如电影道具和其它媚俗的、作为洛杉矶特色标签的现成品,陈设于极简主义的铬合金框架中,由此来探讨将这些物品视为艺术及反向过程的心理转换。通过委托制作艺术品,安德鲁斯打破了公众对于艺术家亲手原创的预期——而这种“原创”本身也已经被艺术市场所商品化。本展中,安德鲁斯将展示一系列标志性的铝筒雕塑作品,覆盖有乙烯基印刷的“小丑波索”,最受美国儿童欢迎的角色之一。“小丑波索”自1940年代晚期开始特许经营,任何人都可以像安德鲁斯一样购买其肖像使用权。现场将雇佣谢顶的男性(波索也是谢顶)进行表演,他们的头顶从周围的雕塑中脱颖而出,以此将金属和肉体、物质和符号并置一堂。安德鲁斯的展览还包括一件大型壁纸,再现1960年代的电影《毕业生》中经典的诱惑场景,在她的工作室中重制和拍照,并剪去了画面中演员的头部。综合来看,安德鲁斯的作品探索及讨论创作的本源与肖像学,以及挪用和重构如何扭曲了人们关于图像符号的经验。

凯瑟琳·安德鲁斯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的核心博物馆及艺术机构广泛展出,重要个展包括“凯瑟琳·安德鲁斯:D.O.A. | D.O.B.”(David Kordansky画廊,洛杉矶,2011)、“特调肉类/专供饮品”(路德维希博物馆,科隆,2013)和“凯瑟琳·安德鲁斯”(“TC:临时/当代”系列展,巴斯艺术博物馆,迈阿密,2014)等;代表性的群展包括 “公鸡”(四合苑画廊,北京,2007)、“超越性”(柏林自动化中心,2010)、“大洛杉矶”(纽约,2011)、“首当其冲”(费城当代艺术学院,2012)、“洛杉矶制造2012”(哈默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12)及 “当态度成为形式成为态度”(底特律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等。

阿龙·柯里

阿龙·柯里(1972年出生于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的创作包括用铝和木头等材料创作大型生态雕塑,以及绘画和拼贴等艺术形式。其雕塑作品的形式支离破碎,被粗暴地切割以保留艺术家的手工痕迹,往往被喷绘成或明亮刺目的色彩。他深受漫画、 科幻小说、涂鸦、朋克文化及其他亚文化的影响,将通俗美学的元素发挥并改造成近年来回潮的抽象风格,诸如马克思·恩斯特和胡安·米罗等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形式。他的雕塑和二维作品常由现成品图像构成——电影海报、流行杂志和媒体截图等——使其作品中糅合的各类高雅或低俗审美形式的对话更为复杂化。本展中,柯里将在由238张纸板覆盖的展览空间内呈现他的5件标志性的类人像雕塑,纸板面上是橙色涂料、鞋印和一些与雕像手势呼应的现成品;两件由尤伦斯基金会收藏的大型雕塑也将在UCCA大堂展出。

“洛杉矶计划”是阿龙·柯里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展出。他的重要个展包括“哈默计划:阿龙·柯里”(哈默艺术博物馆,洛杉矶 ,2008)、“阿龙·柯里”(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2012)、“溶于大地”(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纽约,2013)和“坏脑”(波尔多当代视觉艺术中心,2013)等;代表性的群展包括“红眼睛:来自洛杉矶的艺术家——鲁贝尔家族收藏展”(鲁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2006)、“不朽:21世纪造物”(纽约新美术馆,2007)、“亚历山大·考尔德和当代艺术:形式,平衡,愉悦”(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2010)和“穿越太平洋:洛杉矶年轻一代艺术家”(313艺术计划,首尔,2012)等。

亚历克斯·以色列

亚历克斯·以色列(198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 针对好莱坞生活方式、娱乐文化以及其所引领的公共消费,创作出看似装模做样的作品。他的影像、绘画和装置作品以八九十年代洛杉矶的通俗文化为元素,如霓虹粉彩、雷朋太阳镜、撩人的萨克斯旋律等,向那个时代的怀旧风格暧昧致意,同时又略带反讽地对其进行解构。亚历克斯·以色列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网络视频系列《As It Lays采访》,他面无表情地主持一个明星脱口秀,提出一些严肃的哲学问题、更多是各种故意冒犯嘉宾的荒唐问题,令人忍俊不禁,指向名人效应和公共消费内在关联的景象;而其绘画和装置作品则完全在好莱坞制作渠道中完成,包括壁画背景和租用影棚道具、将这些现成品直接放置在展厅里。本展中,亚历克斯·以色列将以一件在地壁画作品重现环绕洛杉矶市驾驶的体验,他的许多想法都来源于这一日常行为和城市景观。展览还包括一系列他此前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也来源于好莱坞片场、均委托工人绘制而非“专业艺术家”——本身即是令人质疑的身份。

“洛杉矶计划”是亚历克斯·以色列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展出。他的重要个展包括“亚历克斯·以色列”(Peres Projects画廊,柏林,2008)、“As It Lays 采访”(由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出品,制作于汉森摄影棚,2012)和“亚历克斯·以色列”(第戎当代艺术中心,2013)等;代表性的群展包括加州双年展(2010)、“大洛杉矶”(纽约,2011)、“藏品:2013展”(迈阿密De La Cruz收藏)和“神谕/方言”(马赛,2013)等。

马修·莫纳汉

马修·莫纳汉(197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尤里卡)的创作实践基于二维和三维艺术的相互作用。莫纳汉以其雕塑和炭笔画广受瞩目,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平面艺术在扁平空间中的延伸,在创作中描绘了一系列精心捏造的神话:包括对神祗和英雄、激情与悲怆的考古学式呈现,对借力于自发想象的原始灵性的后现代再造。作品核心在于考察艺术史知识系统的潜能,以最宜教学的媒介——炭笔——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形式中延伸出一种新的、完全当代的风格。本展中,莫纳汉将呈现几件图腾青铜雕塑,以及一组令人反思肖像美学的炭笔画。

马修·莫纳汉曾参加位于厦门的中国欧洲艺术中心的驻留项目,并与莱拉·施耐格举办了双个展“文明特区”(2012)。他的重要个展包括“芝诺箭袋”(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1997)、“聚焦:马修·莫纳汉”(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2007)和“溶剂油:楚安妮和马修·莫纳汉”(费城当代艺术学院,2010)等;群展包括“红眼睛:来自洛杉矶的艺术家——鲁贝尔家族收藏展”(鲁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2006)、惠特尼双年展(2006)、柏林双年展(2006)、光州双年展(2008)、“未来之形:新雕塑”(萨奇画廊,伦敦,2011)、“精美尸首游戏:绘画和毁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和威尼斯双年展(2013)等。

斯特林·鲁比

斯特林·鲁比(1972年出生于德国比特堡)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陶瓷、拼贴和影像。他不懈坚持多样化的、材料为本的创作,其形式语言来自于极简主义,但拒绝极简主义运动的概念局限,同时探索当代城市主义、后结构主义艺术史、性别文化产品、边缘社区等社会学主题。本展将呈现一系列由尤伦斯基金会收藏的斯特林·鲁比创作,包括一组总长达30米的巨幅类风景喷漆绘画,与他的拼贴作品搭配展出——令人联想到涂鸦、工艺品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美国视觉文化。展览还包括鲁比的乙烷装置系列《笋状纪念碑》中的几件作品,这是一组笋状雕塑,仿似高耸入云的巨厦,油漆从上往下滴淌、在底座囤积凝固,唤醒现代主义的原始精神;而木制撑体和在时间中成形的滴铸技术则暗示了一种对材料的自觉意识,在这个极简主义的作品系列中融入怀疑和不稳定性。

斯特林·鲁比曾参加UCCA首个国际艺术家群展“铄石流金”(2008),并在佩斯北京画廊举办个展“吸血鬼”(2011)。他的重要个展包括“Supermax监狱 2008”(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2008)、“软作品”(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2012)和“日出日落”(Hauser & Wirth画廊,纽约,2014)等;群展包括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2007)、“抽象美国:新绘画和雕塑”(萨奇画廊,伦敦,2009)、“美国式繁荣”(鲁贝尔家族收藏/当代艺术基金会,迈阿密,2011)、“迪奥精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惠特尼双年展(2014)、光州双年展(2014)和台北双年展(2014)等。

莱恩·特里卡丁

莱恩·特里卡丁(1981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韦伯斯特)的影像、雕塑和装置作品考察一个时代的身份、自我呈现和青年文化的问题。在这个时代,媒体技术的进展速度超过了人类理解它们的速度。和长期合作者——专于作品中的装置和雕塑元素的莉齐·费奇一起,特里卡丁把媒体的形式和比喻用语升华为荒诞主义的人物、对话、场景和视觉效果。演员(包括艺术家自己)演出数字时代的分解动作,如网络语言、自制音乐录像、真人电视对话,再编制为狂乱的混成品和没有方向的多线程叙述。和他的许多展览一样,这次特立卡丁的影像和其中的道具和家具一起展出,意义在真实的和虚构的、物理的和数字的空间中交通,为观看体验制造了多感官的复杂性。

“洛杉矶计划”是莱恩·特里卡丁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展出。他在国际范围内的核心博物馆及艺术机构广泛参展,重要个展包括“莱恩·特里卡丁:我-是 域”(哈默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08)、“家庭娱乐”(维也纳艺术中心,2009)和“莱恩·特里卡丁:Any Ever”(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当代艺术中心,2011)和“莱恩·特里卡丁 / 莉齐·费奇”(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巴黎,2011)等;群展包括惠特尼双年展(2006)、“两命之间”(德国ZKM艺术中心,2007)、釜山双年展(2008)、“新一代:比耶稣年轻”(纽约新美术馆,2009)、光州双年展(2010)、利物浦双年展(2010)和里昂双年展(2013)等。

卡里·厄普森

卡里·厄普森(197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蒂诺)专注于一个系列作品《拉里计划》。她在一座烧毁的房子里发现了属于“拉里”的几个盒子,里面装满了日记、照片和其它私人物品。随后的七年,厄普森一直在研究——最后是编造——拉里的历史。他是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梦想出名的花花公子,休·赫夫纳和自助疗法的崇拜者,对物质主义产生了幻灭感,却迷恋自己的豪车和豪宅。基于拉里的笔迹,她建立了他的性格形象,对笔迹中的星相学符号进行分析和阐释,做了个拉里玩偶并与之有一段恋情。当她想要成为拉里时,她的执念引向了创造性分裂。她表演拉里的幻梦,把他的欲望投射到一系列雕塑、装置、影像和行为作品,直到拉里和卡里的主体性、历史和虚构土崩瓦解。本展中,厄普森将呈现一套硅胶床垫、躺椅和其它东西:家居用品物理地反转为艺术品。肉体的付出和获取转化为硅胶的按压,硅胶渗入床体里,床则是自我和他者发生连接的场所。

“洛杉矶计划”是卡里·厄普森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展出。她的重要个展包括“哈默计划:卡里·厄普森”(哈默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07)、“我难免对此有些担心所以如果我说停,请不要停”(Maccarone画廊,纽约,2009)和“卡里·厄普森”(Overduin and Kite画廊,洛杉矶,2011)和“与钥匙共眠”(Massimo De Carlo画廊,米兰,2013)等;群展包括“光阴闪逝”(鲁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2010)、“不由自主”(福特计划,纽约,2011)、“记忆残片”(阿斯彭艺术博物馆,2012)和“测试图”(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2013)等。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UCCA是一座服务于公众,独立的公益性艺术机构,位于北京798艺术区核心地带,由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创建,于2007年11月正式开馆。UCCA与中国本土及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和新锐艺术家广泛合作,举办学术性的展览及丰富的公共项目,致力于持续性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为每年到访的近百万参观者呈现最前瞻的艺术和文化。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