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

日期:
2013年5月28日 - 2013年11月24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3年5月28日
空间:
威尼斯王后宫

展览简介

策展人: 杰勒马诺·切兰特

艺术家: 托马斯·迪曼德、雷姆•库哈斯、理查德•塔特尔、基斯•索尼尔、比尔•博林格尔、伊娃•海瑟等

2013年6月1日至11月24日,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将在威尼斯王后宫(Ca' Corner della Regina)举办艺术展“ 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该展由杰勒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担任策展人,他将与德国艺术家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和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展开“亲密对话”。 经过新颖而又不凡的再创作,曾经闻名于世的 艺术展“活在脑海中:当态度变为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将重放异彩。该展最初由著名策展人哈罗德·史泽曼(Harald Szeemann)于1969年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Bern Kunsthalle)构思并展出,这种颠覆传统的展览方式被视为一种语言性媒介而载入史册。

时至今日,来自1969年的展览在视觉和形式上保持着最初原貌——作品之间紧密相连,它曾引发关于展览的多元性和内在含义的一系列思考,促成有关艺术、建筑和策展等多角度的深度辩论。尽管突出和强调了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跨度,保留原展览的多元性仍然至关重要,并最终决定了整个展览包括墙面、地板、装置、艺术作品、甚至相对位置被整体复制到王后宫的历史建筑和环境结构中,也就是将白墙分隔的瑞士伯尔尼美术馆的现代化展厅完整搬入被古代壁画和装饰覆盖的威尼斯宫殿大厅中。

实际上这是一种“双重利用”的方法,与1969年伯尔尼美术馆展示年轻革新艺术家的空间如出一辙。装饰华丽的王后宫如法炮制,整体吸纳了伯尔尼美术馆二十世纪格调的展厅,造就了文字与空间叠加后作品之间、作品与展场之间崭新且出人意料的独特呼应关系。

本次艺术展的意图是为1969年的展览注入新生命,因而特别回避了以往采用过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纵使相同的展览穿越了时空,观众依然能够真切体会和分析展览的本意。该展览所蕴含的语义与策展人所建立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现代与当代艺术史的根本元素。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彼此的关联性经历了一项深入研究,期间,籍由策展人与艺术家及其继承人和继承人基金会的密切沟通,同时与Harald Szeemann Archive and Library所在的洛杉矶盖提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策展人Glenn Phillips紧密合作,使得“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最终将聚集伯尔尼的展品再度汇集一堂。所有作品来自重要的私人收藏和国际性博物馆,艺术家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现场协调,同期展出的还包括一系列照片、视频、书籍、信件、珍贵的物件、以及1969年伯尔尼展览和背景的原始素材。本次展览还将特别推出来自洛杉矶盖提研究中心哈罗德·史泽曼(Harald Szeemann)档案图书馆的部分未公开研究收藏,该研究中心目前正着手为这一庞大的收藏编制目录。

本次展览试图以同样的震撼力和激情重温20世纪60年代中期风靡全球的后波普艺术(Post-Pop)和后简约主义艺术(Post-Minimalist Art)的研究,它涵盖了过程艺术(Process Art)、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贫穷艺术(Arte Povera)和大地艺术(Land Art),并且着重介绍了哈罗德·史泽曼——一位擅于突破批评家及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的策展人的卓越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本展览重点突出了艺术动态与易变式的发展,目的在于探索物质和非物质可视语言的物理和概念范畴,确定超越艺术作品不可改变性质的多种形式和持续变化的地域。形式新颖的展览让观众可以自由随心地参观,而不会受到分界线、保安系统、基座或周边地界的阻隔,这片展场就如同艺术家与策展人、展览与建筑体相遇对话的场所:作品之间在演化与交流中犹如织物的经纬般自然交融,彼此辉映。

曾经参加1969年伯尔尼展览的艺术家包括:Carl Andre、Giovanni Anselmo、Richard Artschwager、Joseph Beuys、Alighiero Boetti、Hanne Darboven、Walter De Maria、Jan Dibbets、Michael Heizer、Eva Hesse、JannisKounellis、Sol LeWitt、Richard Long、Mario Merz、Robert Morris、Bruce Nauman、Claes Oldenburg、Robert Ryman、Sarkis、Richard Serra、Keith Sonnier、Lawrence Weiner和Gilberto Zorio。

配合“ 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出版的研究全集将包含全套照片(由摄影师在伯尔尼展览期间拍摄,其中很多照片首次公开)、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理论家、策展人和评论家(Pierre Bal Blanc、Claire Bishop、Benjamin Buchloh、Charles Esche、Boris Groys、Jens Hoffmann、ChusMartínez、Glenn Phillips、Christian Rattemeyer、Dieter Roelstrate、Anne Rorimer、Terry Smith、Mary Anne Staniszewski、Francesco Stocchi、Jan Verwoert)贡献的资料。该书基于策展人的创意实践、想法和决策,根据还原和“再现”各主体、布展和展出的主题出发,是一份全面而且包含多种形式的出版物。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