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锐10—中国新锐绘画奖十周年邀请展

日期:
2014年9月13日 - 2014年10月5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9月13日 17:00
空间:
Hi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商务园B36-B座一层)
艺术家:
陈飞、陈域君、董鹤、高瑀、管 勇、李继开、梁思衡、马文婷、牟林童、欧阳春、邱炯炯、邱昕、石磊、王岱山、王光乐、王斐、韦嘉、熊宇、赵一浅、郑 江、周文中

展览简介

主办:Hi艺术

协办:玉兰堂

开幕:2014.9.13 周六 17:00-20:00

展期:2014.9.13-2014.10.5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36-B座一层Hi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陈飞、陈域君、董鹤、高瑀、管勇、李继开、梁思衡、马文婷、牟林童、欧阳春、邱炯炯、邱昕、石磊、王岱山、王光乐、王斐、韦嘉、熊宇、赵一浅、郑江、周文中

文/Hi艺术中心 任静

三年一届的“中国新锐绘画奖”正迈入第十个年头。中国新锐绘画奖发起于2004年,是一个专门针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艺术家的奖项。

1999年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伍劲策划的展览《新锐的目光-197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是新锐绘画奖最初的模本。从这里走出了毛焰、夏俊娜、季大纯、尹朝阳、何森、章剑等第一批70后艺术家。

2004年首届中国新锐绘画奖在何香凝美术馆完成,经过学术委员会的认真评选,陈彧君、管勇、高瑀、李继开、欧阳春、邱炯炯、王光乐、韦嘉、熊宇、周文中等30名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入选展览。其中有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获得金、银、铜奖。以“图形化”和“卡通化”为最大标识的70后新生代开始造就一个崭新的时代。

2007年聚沙塔-2007中国新锐绘画奖由炎黄艺术馆主办,从数百名参展者中选出了70人(相比第一次,报名材料多达几千件作品,痛下决心删减仍超出30人的预期),陈飞、董鹤、马媛、牟林童、那危、宿哲、邱昕、文川、王斐、杨承文、赵一浅、赵亚南等都在入选者之列。“70后的优秀人选基本已经都浮出水面了”,目光开始投向80前后的年轻艺术家。

2011年旋转木马-第三届中国新锐绘画奖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从接近600位参选作者中选出了56位参展作者,丁薇、李泉山、李永祥、刘光光、刘威、马文婷、施维庚、石磊、王岱山、吴定隆、忻洛汀、宿哲、姚华、郑江等从这一“百里挑一”的评奖过程中脱颖而出。这一次的新锐绘画奖第一次全面呈现“八零后”的绘画创新面貌。

2014年第四届中国新锐绘画奖的征件已经启动,十年之际,我们邀请21位曾经入选新锐绘画奖的艺术家,用作品讲述时间沉淀中自己从新锐变成主角的历程:

陈飞,2007年新锐绘画奖银奖作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陈飞,一直觉得自己是绘画的门外汉,但从作品轻易看出这个80后新锐对于绘画的偏执。2013年以陈飞为首的青年艺术家再次带来了市场的高潮期,其作品《熊熊的野心》以542万元成交,不仅成为当季最火的艺术家,更是创造了35岁以下青年艺术家作品拍卖最高纪录。

陈彧君,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1999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并留校任教。他通过绘画、装置等手段,来廓清东南亚的当代文化地界。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性的普世影响力同当地的特定文脉产生了非常复杂的交织、衍生关系,并在他的作品中表征为一个个视觉迷宫。

董鹤,2007年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05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八零后艺术家,他又跟与自己同期的年轻艺术家显得不一样,他既不卡通,也没有小清新,而是将生命天性中既可怜又恐怖的一面示人,仿佛是在已经消失了的记忆里留下了由此通过的痕迹。“因为喜欢这个事儿,你就不会觉得它辛苦。”

高瑀,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铜奖作者。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瑀的作品是以卡通为主题,色彩五彩缤纷,有着川派画家活泼、艳丽的风格。看上去好像“快男”一样的高瑀武装着一副厚重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修养。

2004年,其组画《长在红旗下》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以近2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从此,高瑀日渐成为亚洲艺术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童星”。在2006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中,高瑀作品《看不懂也猜不透》以近3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再次创造了亚洲同龄艺术家的最高成交纪录。在2008年翰海的春拍中,其作品《打虎》以100万人民币成交,成为80后第一个拍卖百万的艺术家。

管勇,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03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我看来,绘画作为一种视觉存在,首先需要提供一种可以被感知的幻象,而这个幻象的意义系统最好是开放的,能够对读者开放,它的意义其实就是观者在观看时候自己的理解。这种感觉,我觉得是艺术最好的一种状态。”

李继开,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李继开的绘画反映了这一代人从一个理想的时代急速下滑的寓言处境,并且再现了属于这一代绘画真正意义的自我形式。作为70后绘画的一个代表,他也是卡通绘画的一个主要实践者。

梁思衡,2011年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古典但并不拘泥于传统。在坦培拉庞大的系统当中,梁思衡只是其中一种,他在传统的基础上作出改进,并笑言自己是大逆不道者。而在创作的时候,他已经忘了这种材料的存在,颜料和技法只是他表达的方式,更多的还是关注画面和语言本身。

马文婷,2011年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当代绘画的一个发展倾向是,让绘画回到自身,让绘画仅仅只是作为绘画;同时,从作品内部的修辞出发,创立自身的叙事逻辑,让叙事产生意义。马文婷的作品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在当代绘画寻求新的叙事方式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牟林童,2007年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06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牟林童追求一种自我式的绘画,将诗歌和宗教融合,寻找一条诗意优雅的绘画方式。画面的空气中弥漫着不能到达的忧伤,大自然的远山、树木、花草,带着淡淡宗教色彩的人物形体,讲述着本真的生命之美和伸向远处的永恒。绘画也是一种宗教,束缚的画面里是自由的天空。平淡的色彩下,和煦的情绪,与世无争地幻想,宿命这样飘洒降临。

欧阳春,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1995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欧阳春个人艺术史的呈现就像一棵树,从一开始就为每一根枝杈的发生发展预留了空间,其中从来不乏激情。因为,孩童式状态(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极大快乐)一直存在于欧阳春的艺术创作中。

邱炯炯,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邱炯炯的成长经历在当代艺术圈堪称“奇特”:两岁开始画画,三岁开始表演川剧(爷爷是著名的川剧丑角演员),在少年时代就确立了艺术家的梦想,但是从未受到正统美术学院的改造,18岁辍学,即成为职业艺术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邱炯炯的作品有着异于同龄艺术家的深沉感,在闪烁恍惚间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于神秘色彩的语境。

邱昕,2007年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200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邱昕作品多粗犷的笔触,压迫性的体量,这种直观的生猛让人不免联想到青春期的躁动。然而,在嚣张的表象背后,仍然可以感受到些许的焦虑,以及希望发出声音的迫切心情。虽然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邱昕却非常反感被冠以某种“风格”,他觉得过早的定位意味着创造力的丧失。

石磊,2011年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11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长达二十多年的校园生活,带给石磊的不仅是校园生活中独有的简单自足,使他感悟最深的是他在大学毕业后历经的因考研而漂泊的孤独和枯燥。石磊用一种近乎梦幻的、诗意的表达,将私密的自我大写,同时也将80后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尽收眼底:这是独生子女的寂寞,时光流逝的哀愁与对艰难困苦的洒脱。

王岱山,2011年新锐绘画奖金奖作者。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他把绘画作为记录并传递生活体验的一种方式,在作品中描绘人与物及周身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彼此的参照中定位自己的真实与存在。作品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现实融于虚构,又没有流逝于虚构之中,整体气质依旧稳健。

王岱山笔下的场景弥散着梦幻、迷离的气息,叙事性大大减弱,人物也很少出现正脸。画中人物的眼神投向画面之外,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思绪交错更迭,外加上光与影的运用为画面增添的隐晦之感,作品呈现出一个个深沉与静谧的世界。而现实正是最大的迷境。

王斐,2007年新锐绘画奖铜奖作者。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王斐作品从最初在自然元素中寻求自己所关注的悲剧力量到在世界地图中表现因民族情结而生发的尊严,从情绪化的直接灌输升华为更富哲学意味的隐晦传递。

并非故弄玄虚的玩弄艺术手法,这其中更是包含了王斐对“自我”的韬光养晦——不再将情绪化认知强加于他人,在多种可能性中产生的共鸣才是意义所在。以“世间”作为主题提示了王斐从强调具象概念向广袤空间的延展,同时,他的艺术思考也升华至“世间万物”的更高层面。

王光乐,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银奖作者。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N12艺术团体的创始人之一,王光乐以2002年开始的“水磨石”和2006年开始的“寿漆”系列作品,成为中国70后年轻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之一。

尽管有着一路“学院派”顺风顺水的履历,创作里,他却刻意将技术性压制到最低,转以日复一日的劳动,试图将时间凝固在画布中。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水滴石穿。无论是“水磨石”里不计其数、形态各异的小石子,还是“寿漆”中机械重复的色彩叠加,在他近乎面壁自省式的绘画中,力透画布的终究是时间。

“以前太希望快,总希望把心都掏出来给人看到。但那并不理想,结果是血淋淋的。其实你只要把想说的一点一点说清楚就好了,就像阅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进去,日记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控制自己了。”

韦嘉,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石版工作室,他的艺术作品是从石版画作品开始的。在成功地包揽了国内外最重要的石版画奖项以后,在石版创作当中养成的严谨的而 富于理性的工作方法几乎成为韦嘉的缚累。

2004年,韦嘉终于开始了期待已久的“布面丙烯”的新尝试,经过四年以来的不断调整,他把颜料的泼洒与谙熟的刻画技巧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今 天的作品风格。画面中,经常出现的那个男孩往往处于私密的、带有象征性的隐晦场景当中;多义性的作品标题就像是谜语,画中树木、鲜花、峭壁、树丛或是朦胧 的 人物如同具备生命力的道具,观众不同的心境则是解密的线索。

熊宇,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铜奖作者。1975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现任教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这代艺术家的语言表述更多的是汲取了大众文化的滋养。当他们在思考如何表达作品的文化诉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熊宇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银白的头发,穿着炫目、冷酷的服装,而那些反复出现在画面中的高科技材料所制成的黑色衣服,力图传递出的是一种“新新人类”的扮酷感。从画面人物的造型与夸张的比例上看,也受到了卡通风格的影响。

赵一浅,2007年新锐绘画奖参展作者。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赵一浅更喜欢关注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作品中表现的东西大多以物为主。在他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无生命的物其实比生命体具有更多的意义。赵一浅画的人物不多,也并不是他不关注人,他感兴趣的不是某一个人或者那么一群人,而是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切人的面貌。他用一个物表现整个社会中所感受到的东西,虽然关注的是物,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借助物反应人,他真正希望的是把物做出情感。

郑江,2011年新锐绘画奖铜奖作者。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对于纸面马克笔的材料转换,郑江表示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2012年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的郑江,获得了英国驻留的机会,由于材料上的限制,郑江开始了使用马克笔的创作,马克笔所表现的那些线条,更加直率,丰富了作品的面貌。郑江的绘画中一种平稳的流淌感,每一步的准确处理决定了整个画面的成立与否,这是一种几乎去除情绪化的创作过程,在温暖的色彩之下,隐藏着一种冷静。

周文中,2004年首届新锐绘画奖金奖作者。1997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作中的构图往往是破碎的,乃至颠倒的,而不是直观叙事性的。这里,破碎的构图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并非浅性的各种元素的拼贴。他的画面,往往被数条锋利的斜线分割,建筑、公路、管子、电线杆以及树枝,所有这些紧紧地拼插,成为一个坚固得不可拆分的结构体,人物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常被粗暴的截断。“叙事性只是提供了一种引人的东西,它不可能去告诉你什么,而是在传达着一种整体感觉。真正的生活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丰富的,不是很单一的一种东西”。

谈起评选的标准,总策划人伍劲说:“我比较在意艺术家是否真的热爱绘画这项工作。至于是否真的画得很好,是否真的可以生效,都在其次。只有真心热爱绘画的人才可以走的更远,这一点我已经有很多经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