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郑泽生画集序言】
从地狱到天堂:一个灵魂的自我拯救
贾 方 舟
郑泽生,一个来自潮汕的不务正业的生意人,终于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走进广东美术馆。他不像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画家,绘画对他来说,既不是他的职业,也不是他的专业,但却常常让他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他画画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仅仅是出于他的一种内在需要,他要为苦难的灵魂找到一个精神的出口,他把画画看作是他实现灵魂自救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走进艺术,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他先有人生阅历,积攒了很多非说不可的话,这个时候他会寻找一种方式,寻找一种语言。当他尝试找到这种方式的时候,他就获得了一种表达的渠道;第二种方式就是他还没有考虑过要说什么,但是先学了某种说话的方式,譬如绘画。这就是那些按部就班地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他们先去学一套用绘画说话的方式,即掌握绘画语言。但用这种语言说什么可能还很茫然,因为他没有人生的历炼,还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他是在掌握了一种表达方式以后,才去体验人生,去感悟社会,从社会人生的感悟中找到他要说的话。这两种介入艺术的方式,并无优劣之分,都可以出现杰出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墨西哥的里维拉和卡罗正是分别以这两种方式进入艺术的典型,他们都很优秀。郑泽生无疑是第一种,是卡罗式的艺术家。也就是说,他是在有了对人生的感悟,有了对生命的历练,有了许多深入骨髓的体验之后,才积攒了那么多非说不可的话。但用什么方式说?他可以写诗、写小说,抑或别的什么方式,但他选择了绘画,这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事。曾经在印刷厂打工的时候,五颜六色的油墨就给他暗淡的人生带来一线亮光,色彩成为点亮他心灵的光焰。色彩成为他进入绘画的诱因。
郑泽生虽然是个70后,但他品尝了太多的人生苦果。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从小经历坎坷。父亲因癌症早早离世,他7岁时又被人拐走,过着讨饭的生活,又差点被卖给戏班,为摆脱这样苦难的人生,他小小年纪居然奇迹般地逃离,回到了家乡。稍大之后他又到深圳打拼,一再经历社会的尔虞我诈,商场的激浪暗礁。他的生意虽然做得不错,也赚了不少钱,但他的心思始终不在生意现场。他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思考想表达。他对人间万象、对芸芸众生、对生命的意义、对灵魂的去所、对生死轮回,他都有话要说。
他看到这个世界如魑魅魍魉,物欲横流,群魔乱舞,像地狱一样。于是他在脑中形成各种幻觉、幻象,他想把它们一一描绘下来。他像一个中了邪的人,一心只想画画,只想通过画面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因此郑泽生的画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每张画他都能讲出一个故事。他曾这样描述他画画的感觉:“起初,我跟随很多人上了一条大船,就像是商船,船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包括一些伪造人形的禽兽,他们要扒光我、吃掉我、甚至想要推我入海。一连串的变动,人事纠葛,突发事件,多次的转身,尘世巨大无情的身影在我细小的眼睛里,投下了一系列梦魇般的轮廓,这一切让我煎心熬髓。现实就是个故事,我在这个故事中揶揄喘息着,我用画作来排解我心中的恐惧、无奈、烦躁,所以它们是强烈和直白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直面丑陋,我只是试图在勾勒人类危机及生存忧患,人的欲念和妄想,隔岸观火是不可能熄灭它的。”郑泽生这里所说的“不能熄灭”的隔岸之“火”,就是那股来自心灵深处的“内在的自然力”,他一再经验着这“洞穿幽微复杂的原始人性”,正是这股黑暗而深沉的力量左右着人的欲望和邪念,将人引向深渊,引向堕落,作为个体生命的纠结、痛苦、挣扎、绝望、抵抗,或撕心裂肺,或醉生梦死。郑泽生在两年之前的大部分作品都与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困境有关。郑泽生在痛苦时试图拿起画笔排遣痛苦,但在描绘过程中却常常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他欲进不得,又欲罢不能,只有一次次经历生命的挣扎,绘画的磨难。他在善与恶、生与死的精神对抗中几近撕裂,他身体极度虚弱,他患了抑郁症。
郑泽生试图通过旅行的方式来缓解他几近崩溃的精神,他去泰国、去印度、去西藏、去尼泊尔、去缅甸,他试图在这些佛国的宗教圣地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在一方净土中荡涤自己不洁的灵魂,在“灵魂的行走”中参悟生命的真谛,在与生命的抗争中获得精神自救。这是一次从地狱到天堂的历险,从黑暗到光明的历练,从心灵梦魇到灵魂狂欢的全程直击。
令人欣喜的是,从他近两去年来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从生命到艺术的急转弯!这一急变是从2012年的《呼唤沉睡之灵》系列开始,到2013年的《浮生》已进入他艺术生命历程中峰巅状态,到2014年,他又接着画出《摩音》系列和《锦瑟迷音》系列,这些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其实,在此之前,郑泽生也曾在心灵宁静时画出过如《梵音菩提》、《神的欢宴》这样气氛祥和的作品,只是,那一阶段的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阴郁、幽暗、丑陋、妄念丛生的情调。而现在,他终于走出了地狱,走进了天堂。在金光灿烂中享受着生命的盛宴,灵魂的狂欢。心境的突变,连带他的绘画风格也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变得明亮、纯净、欢快、美不胜收。如他所说:“终于,在天际边我又发现了一个小岛,它是这样美,从未被污染过。在这一方净土,我创作出了现在的一批作品,它们纯净明亮。”
“我相信,我的这叶小舟,越往前行,看到的风景也会越美,我的心也会越来越纯洁。在最嘈杂的闹市中心,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我的心安静而明亮。我不会再去苦心寻找所谓物理意义上的世外桃源,其实真正的世外桃源从来都不缺,它在,一直在,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要放下一切,自我修持,就找的到它。”这就是郑泽生在自我拯救中所看到的生命前景。他在《浮生》和《锦瑟迷音-2》这两幅作品中,用极为独特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吟唱出生命的欢愉之歌。仅凭这两幅画,他就有资格登堂入室,走进堂皇的广东美术馆。
2014-12-4-于北京京北槐园
----------
我,永远行驶着的灵魂信徒
2004年,初夏,我接到邀请,参加了一场在西藏12年才举行一次的佛教密宗法会。一路入藏,旷阔的青藏高原,星星点点倔强的藏人小屋,被风沙侵袭曲折而又挺拔的沙柳,一切震慑着我。但接下来我所看到的,让我发现这次行程不仅是地理性偶遇,更是心灵事件。
那次法会在西藏吉祥直孔替寺举行,这座寺庙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直孔噶举派的祖寺。藏历6月8日法会正式开幕,当日大雨倾盆,来自各地的30万藏族信徒前来朝拜。他们身着各色盛装,手捧洁白哈达,从凌晨起,就秩序井然地围在直孔替寺佛殿周围。他们双手合十,匍匐在地,作五体投地拜。他们哭泣着、欢呼着......
一切的一切,看到这弘大的场面,我惊呆了!宗教的力量如此伟大,让人相信世界一定存在必然的因果和无穷尽的轮回。这次西藏之行,让我开始深思,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于是,我选择用绘画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寻找灵魂的真理,对我来说绘画和灵魂之门是同时慢慢开启的。我所需要的人间图景和象征系统都出现在我眼中,我开始慢慢用画笔来记录这一切。我常常对别人说,我的人生一直在乘船行舟。
起初,我跟随很多人上了一条大船,就是商船,船上形形色色的人,各种禽兽他们要扒光我,吃掉我,推我入海。一连串的变动,人事纠葛,突发事件,多次的转身,尘世巨大无情的身影在我细小的眼睛里,投下了一系列梦魇般的轮廓,这一切让我煎心熬髓。现实就是个故事,我在这个故事中揶揄喘息着,我用画作来排解我心中的恐惧、无奈、烦躁,所以它们是强烈和直白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直面丑陋,我只是试图在勾勒人类危机及生存忧患,人的欲念和妄想,隔岸观火是不可能熄灭它的。
后来,我得了抑郁症,很严重的抑郁症,被这一切挤拥的要死,我觉得我的生命即将完结。这时我突然发现了一叶小舟,它飘渺欲坠,但我不顾一切的踏足而上,我划着它,忍受着孤独寂寞,对抗着风浪暗礁的冲击。划着划着,终于我发现了一个小岛,我上去看看,这个岛上空无一人,安静祥和,没有了世事纷扰。在这儿,我创作出了一系列画作,这就是我中期的作品,就像不是所有感情都能抵达化蝶的境界一样,也不是所有绘画都能化蝶的。能化蝶的绘画,都是灵魂在前,肉身在后。在这个孤岛上,我的生活已不在之前的故事里,而是在我内心,我的画作也不再直接的揭露和控诉,而是让它去唤醒和感染每一个人。
渐渐,我发现这祥和的一切不是我仅此想要的,所以我再次乘着我的那叶孤舟远行。终于,在天际边我又发现了一个小岛,它是这样美,从未被污染过。在这一方净土,我创作出了现在的一批作品,它们纯净明亮。我看到生命是美好的,不要轻易去晃动你生命的瓶子,否则就会沉渣泛滥,失去纯净的明亮。
我相信,我的这叶小舟,越往前行,看到的风景也会越美,我的心也会越来越纯洁。在最嘈杂的闹市中心,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我的心,安静而明亮。我不会再去苦心寻找所谓物理意义上的世外桃源,其实真正的世外桃源从来都不缺,它在,一直在,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要放下一切,自我修持,就找的到它。
我,会一直行驶下去……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