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前言
何汶玦
冯丽鹏的作品看起来细腻、空灵、幽远,如梦境一般缥缈,却又总是有物在其中,并不会让人觉得过分虚无。画面中的隐隐可辨之物,能见,却不能及,会让人产生无限情思。
一直以来他的作品中,不论是《无中生有》系列,还是《幻殿》系列,都含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形式与意味。他使用的材料是油画的材料,虽没有中国画的笔墨,但却造出了轻墨罩染的味道,西画所强调的笔触被藏在画面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成熟雅致的缓缓平涂,这让他看似安静的画面底下,蕴含了对于当代社会审美与传统形式意味碰撞后的积色沉淀,甚至还颇为巧妙地体现了“澄怀味象”的东方哲学。
“味象”即“观道”。古法山水的美学在“道”,昔人观山水,万趣融于思,能够畅神,这是很高的体验。冯丽鹏的作品乍看就如浅水游鱼,荡漾着一股脱不去的形而上的气质——非写实,非写虚,他有的似乎是一种化实为虚的本领。
而在这游鱼浅水之后,可见的是他所攫取的自然意象中根部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许多艺术家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有意无意地将历史人文精神贴合到艺术创作中,是所有优秀艺术家共同经历的课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创作,实际上很容易走进形式主义的范畴,但深刻地剖析和挖掘自我往往可以让艺术家跳出这个困境,真正的艺术创作有如临水自鉴,我们观照社会,观照自我,陷入深刻的沉思。
这样的体悟,就如冯丽鹏所用的“无中生有”四字一般,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他通过画笔反复画下疑问……
也许从未有过,也许至此就将消失。“来焉莫见,往焉莫追。”古人似乎是这样说的。
2015.9.7
-----
深渊
段君
艺术家的创作与艺术家的品德和性格密切相关,二十年前,评论家彭德就警告说,美术批评不能将人与艺术分割开来,更不能把人悬置起来。冯丽鹏性格的透彻和畅快,使得他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一颗活泼的心,也时刻都能感受到他自由的性情,正应了禅的智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无须安禅习定,性本无拘,无须塞耳藏睛。
冯丽鹏2008年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到北京的初期,创作了一批画作,很有些禅的意味在其中,画面上仅有些许近乎八大山人的意象性形体,但形象更加恍惚,有时甚至完全只是融化为一片灰色,如同一处具有强大吸引力,同时又蕴藏不安和不可知的深渊。栗宪庭在策划展览《念珠与笔触》时强调“传统资源的独特之处在于笔意,而不是象”,冯丽鹏也领会到了传统资源的独特之处不在于象,所以他不强调象,甚至主动把象消除到所谓形象的最低限度,同时又没有消除到完全失去象的程度,所谓彻头彻尾的沉默不是禅,正如从不说话的哑巴也不是一流的禅师,冯丽鹏不想滥用沉默的禅,所以他特意将这批画作配以奢繁的画框,用来衬托了静默的画面,以暗示冯丽鹏对世界所做的减法。
紧扣社会主题的艺术思潮,或许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线,但对语言的追问,作为创作的潜行线索,同样历经三十余年,与主线可谓相辅相成,二者也绝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冯丽鹏知道,语言不是工具,追问语言也不是智力游戏,关键还在于艺术家是如何传达和理解世界的,尽管语言本身也有意义,但毕竟语言意义的领域和容量相对有限,冯丽鹏的早期画作不仅展现了语言朦胧而恍惚的一面,更传达了他当时作为个体存在于世界上所感悟到的飘渺和幻灭,或许这就足够了。
2015年9月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