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铅笔PENCIL2014联展

日期:
2014年11月15日 - 2014年12月9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1月15日 19:00
空间:
西五艺术中心、上海半空间艺术馆

展览简介

出品:萝卜白菜 Cabbage&Radish

-----

西五 | C5 Art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10:30-18: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西五街5号F座

T: 8610 64603950

E-mail:info@c5art.com

-----

半空间 | 1/2 ArtSpace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30-18:00

上海市卢湾区黄陂南路751号1号楼2层

Tel| +86 21 60752358

— — — — — — — — — —

参展艺术家:

Bom Kim\Cha YoungSeok\付斌\贺鹏琪\贾鹏\Kerstin Schulz\李亚平\彭德勒\孙晗\信王军\许良

铅笔

铅笔这种材料易于琢磨,可以反复的画和擦,可以画的像手稿或者涂鸦一样的随意,也可以画的很细,塑造出各种质感,比如玻璃,丝绸,棉布,烟,等等,有的时候觉得铅笔简直和油画一样是个万能的工具。

铅笔画的作品我们常常叫素描,用铅笔训练绘画技巧是一种美术教学方法,上学时候画过很多。记得以前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素描大展,好像是89年左右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参展的都是美院和附中当时最为活跃的年轻老师。那会我正在上附中,对很多画印象很深,有一张是刘小东画的许仁龙老师,画面像表现主义那样有张力很是震撼,没有画背景,我记得也是从那以后我们学生们就都学着不画背景了。(画背景这事应该是苏派全因素教学的规矩吧,画的跟黑白照片似的。)听说这次的素描大展的主张是——素描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绘画。

在网上没有查到89年的素描大展的资料,却看到2009年年底为了庆祝建国建院60周年,中央美院举办了一次《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的展览,总策展人徐冰表示,展览的目的“并非为推动学院素描问题的继续争论,而意在停止那种带有思维惯性和政治情绪化而又属于风格层面的讨论,从而以客观的、学术的态度来回看素描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品种来到中国后发生了什么”。

徐冰的意思大概是不要再说咸的淡的了,来看看中国人学习了素描以后产生了什么变化吧。也许他认为素描是能带来头脑风暴的先进工具。

三位院长对素描的态度:

徐悲鸿:尽精微、致广大、道中庸、极高明。

靳尚谊: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的问题。

潘公凯:坚持严谨的素描训练,这是对于艺术教育带有根本性的决断。

不说徐院长,就靳院长和潘院长的意思都是素描属于造型基础的练习方法,是为创作的做准备工作的工具。

素描教学这套方法是在文艺复兴稍晚时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培训学员。

达芬奇提出了五大调子的说法,那以后他的绘画就明显分为前后两种,前一种是平光的,没有明显光源的,靠线条和颜色来造型,和中国画似的。从岩间圣母那个时期开始,就好像他忽然被相机的闪光灯给晃了一下,他的画开始变得明暗分明了,也有人推测是小孔成像技术影响了他。而米开朗基罗终其一生还在画着雕塑一样的人体,可能是他自认为自己是个雕塑家就没有关注图像的问题吧。拉斐尔倒是很早就开始画柔和的小调子了。他们使用轮廓线加明暗调子的画法,之后成立的所有美术学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古典美规范(比如人必须是8个头长)作为标准素描教学的。这套教学方法历经了很多岁月,即使委拉斯贵支,鲁本斯,伦勃朗等人都画成那样了,学院素描的规矩还是没有改变。

最后到了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时期,有人指责安格尔的大宫女多了三块脊柱,他的学生说:“他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我们开始学画的时候就要学素描,素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肯定和素颜,素人,素食这些词汇的命名相似,必须素,这个素里一定也隐含着重视理性,遵守规则,自我克制,从而达到追求真理的过程。素描不是白描,白描指的是国画里的勾线,也叫线稿,以后还要上色的,不上色的如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那个是木版画。白描直接作为作品好像也是建国以后的事,我小时候也大量临摹过。最近有幸听过常道王秉复先生讲课。先生讲了笔笔相生,大概是白描人物,一笔生一笔,而不是西画那样打个辅助线来画的。也就是说,你先想好了画什么,然后决定第一笔在哪,之后的每一笔是由前一笔得来,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按方法画,就不会画错,就像书法,笔顺很重要,笔顺错了字就是错的。

小时候理解素描就是纸上铅笔画,或者是炭笔,反正是粉末颗粒这种材料,画的时间长叫素描,画的快叫速写(速写为啥不素?)。可是看古典大师的素描集觉得都是速写集,为什么我们画的这么完整呢?满纸都是,还要一层一层排好笔触。那时候街上有画碳粉画的,用炭笔的粉末揉揉搓搓的画出光滑的皮肤和笑脸,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画显得太俗,老上海的月份牌也是太俗,不叫素描,我们不能学。可是看看现在,大家多喜欢老上海的月份牌啊。

老月份牌那种画是碳粉画加水彩,是早期代表人物郑曼陀(1888~1961)在长期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技法,替代了勾线设色的年画技法,立体感强,有空间有颜色还有情调。之后的著名画师们如金梅生(1902~1989)在发扬了这个技法的同时更注意画了很多大众喜爱的形象:“尽管曼陀的声名如日中天,他(金梅生)已经意识到曼陀风格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他选择了开辟鲜丽、丰腴、甜媚的摩登美女的新路。” 确实,相比曼陀的温婉的大家闺秀样的女子,梅生的更健康健美,看起来十分像美国插图和广告画。

董菁

20141111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