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虫洞↔地缘引力

日期:
2014年11月1日 - 2014年11月23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1月1日 16:00
空间:
大未来林舍画廊(台湾台北东丰街16号1楼)

展览简介

参展艺术家:陈飞、高露迪、龚剑、郭鸿蔚、郝量、何翔宇、黄然、李兢雄、李明、刘辛夷、仇晓飞、谢帆、徐渠、鄢醒、杨健、赵赵、

虫洞↔地缘引力

文 / 孙冬冬

「虫洞↔地缘引力」是一个为台湾观众而做的展览吗?答案可以「是」。因为大陆与台湾仍是彼此的他者。只要打开搜索引擎键入相应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就会显示海峡两岸的交往不仅涉及各种领域,而且频密,从非物质的信息往来到人们实地化的互动,既有官方的策动,也有民间(私人)的动力。置于其中,这个展览不过是海峡两岸当下众多交往事例中的一个。但无可否认的是,以上的交往维度又是以另一重维度作为前提的,即在「中国」的框架下,海峡两岸实存的两个不同政治实体之间的实际区隔。一旦观看置于「大陆」的名义之下,甄别差异还是发现共同,对于台湾的观众而言,都是在镜射出自身的经验世界。

虽然,我们可以将海峡两岸的关系直接归因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但自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以殖民行动推行全球化开始,所谓的「地缘」就已不再是基于地理因素的区域关系,而转向为一种帝国主义国家扩张其全球利益的战略意识。对于彼时的中国而言,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令中国传统的天下理念逐渐转到切身的、实证化的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博弈,另一方面为了从「帝国废墟的崛起」,中国的内部也不得不面对现代性道路的选择。海峡两岸的政治分歧,也正是中国现代性进程所付出的历史代价——中国的近现代史无疑是裹挟在世界现代历史潮流之中的。并且,这种历史影响一直绵延于今。冷战虽然结束,但由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并未让世界趋向和平,反而带来更多的地区性矛盾与冲突。具体而言,当中国大陆的国家能力因全球化趋势迅速崛起时,海峡两岸的政治关系必然被套嵌在国际情势的变化中,比如美国推动「亚洲再平衡」政策,日本安倍政府的「亚洲梦」等等。显然,历史并未向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终结。

然而,历史记忆、世界制度构建中所涉及的地缘问题,对于「虫洞↔地缘引力」而言,只是作为参照的维度背景,展览试图呈现的是年轻的职业个体面对于此所实施的某种穿越,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丰富性。

一个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个体,所拥有的是全球性视野,通过对虚空间的让渡,彻底逾越「时-空」对于身体的限制,瞬间完成一次点对点的远距离访问,并且这是一种不设边界的地缘经验。虽然,个体从虚拟世界中获得的这种自由感,并不能完全兑现在现实世界中,但因为互联网的介入,个体至少在思想上突破了既有的限制与禁忌。同样的,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提出的「脱域」(disembeding)概念,「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吉登斯认为脱域机制有两种类型,其中之一就是所谓专家系统的建立(另一种类型是象征标志的产生,比如货币符号)。而反映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全球化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职业个体穿越意识形态壁垒的某种通道——参与其中的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家,因为与艺术系统之间缔结了信任关系,从而获得了一种遮蔽其个体意识形态的职业身份。

但正如「虫洞」概念仍是一种假设,无论是互联网构建的「时-空」关系,还是「脱域」机制对职业个体的积极性,仍未脱离现代性的某种历史逻辑,即我们的历史还未逃脱于黑格尔的主奴意识辩证法:任何一种反权力都是在权力范围内活动,而这各权力正是它所反对的;一旦反权力取得胜利,它就会进入一种权力关系,导致新的反权力。与之对应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全球化所赋予的穿越能力只是某种可能性,而那些在不同制度壁垒之间穿越的幸运儿,也只是一种策略性迁居,更无法带动群体的穿越。当有哲人呼吁「世界性利益不能仅仅是观念,而必须是实际存在的利益,否则没有人有追求它的积极性。如果在将来也不能慢慢地形成客观利益上的互惠结构,那么世界制度就遥遥无期而仅仅作为理想而存在」的时候,那么地缘之内的制度权力该以何种面目朝向那些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呢?「虫洞↔地缘引力」是一个为台湾观众所做的展览吗?其实也不全是。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