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长生印记
文 | 蒲蒲
人类对时间眷恋的最佳方式是期盼长生不老,物长存而人易逝,在时间与自然面前渺小的人类,对自然的崇敬源于对生命无常的脆弱感。我们总说大自然是时间留下的痕迹,作为70后的艺术家-在朴喜燮十几年的创作中,著迷于寻找这种时间的痕迹,以他独有的记述方式留下这些痕迹。从早期创作的水墨,到后来使用一种特殊的自然材料——贝壳,他一直关注的是生命与自然的命题。
在韩国接受正统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朴喜燮自2008年长居北京,本次展览的作品素材基本来源于在北京的经历。皇家园林、古树、太湖石、北方特有的旱柳都成为他体验生命能量的载体。在这些比人类「长寿」的大自然物种身上,他能感受到时间赋予生命的一种力量。他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力量留在画布上,因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最佳的表达方式,用一种特殊的材料语言——贝壳。
贝类生物在生命停止之后,留下的躯壳是一种时间的物证,朴喜燮作品的「笔触」是他专门定制的类似螺钿的贝壳加工物,薄如纸,宽窄不一的条片。用剪刀修剪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然后用阿胶淮的粘贴在画布上。如工笔画数遍晕染一般,极慢的「画」出作品,大幅的作品更需要常人难以具备的耐心,甚至呼吸都要有所节制。这个「作画」的过程,相比他之前创作雕塑、装置,更能体验到时间的存在感,放空自己,用一种生命体来表现更有生命力的物体。这个创作的过程彷彿是一种修行的仪式,能量的转换,生命的一部分交由给作品,自然界博大的力量凝固于画面之上得以「永生」,这种力量或许就是朴喜燮所坚持和锺爱的一种「长生」方式,超越了肉体的瞬间存在,得以长存。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