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独角戏:赵能智个展

日期:
2015年3月21日 - 2015年5月1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5年3月21日 16:00
空间:
上海学古斋

展览简介

学古斋画廊(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9号楼101)

电话:021-62050699

学古斋画廊将于2015年3月21日至5月10日举办赵能智个展“独角戏”。 本次展览是赵能智《婴儿》系列作品在个展中的首次呈现,也是艺术家近期新作《2014》系列的集中展示。而艺术家创作于2012年系列木雕作品也将一同展出。

从1997年开始(甚至更早的1995年的部分作品),赵能智的作品画面里便只有一个人。漩涡般的深色背景中,没有听众,只有形象模糊的人在不断努力诉说内心的独白。多年之后,还是一个人,仍然没有听众,画面中的婴孩和成年人渐渐疲惫,曾经满溢却无处释放的诉说冲动带来的伤痛和一直未曾逝去的孤独感,还有愈来愈强以致无法喘息的外部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无力地悬浮在空中,或蜷缩于角落,而与周遭的世界渐行渐远。

幼年、青年、中年,婴儿、女性、男性,不管画面中的角色如何变化,赵能智一直关注并描绘着人内心的体验与变化,藉由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创作媒介,表现人们心底从未消失的无助与孤独。

赵能智曾于北京,上海,伦敦,苏黎世,法兰克福,新加坡,雅加达及多地举办个展,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成都蓝顶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公共艺术机构和国内外私人收藏。

赵能智的《婴儿》系列油画创作于2012年。虽然画面中的形象不同于以往,但艺术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的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它们依然是艺术家对心理状态的呈现,并和以前的作品一起,形成完整的心理变化脉络。赵能智以往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颜色都十分鲜亮,充满表达的冲动,在富有张力的笔触下以沉静但实际声嘶力竭的方式诉说内心独白。纵使时间流逝,内心的语汇与情愁依然无处寄寓,身份与存在仍是不确定的状态,诉说的冲动伴着受伤的心灵徐徐冷却。此刻的情感转为绘画语言,“婴儿”的形象便也同样不甚清晰,画面的澄净外表下潜藏着难以派遣的忧郁、孤独与痛苦。

《2014》系列的人物有着相比以往作品更清晰的身体轮廓和同样模糊的面部形象。灰色调的画面里多了场景和道具,可看起来还是毫无生气,与画面里的“我“没有联系。外在的压力迫使曾经的满腔热情燃烧殆尽,没有力量更无处支撑。于是,即便空间广阔,《2014》里的”我“还是找不到容身之处,只能带着尴尬的表情站在椅子上、蜷缩在角落里,存在于未知的”别处“。

除绘画外,赵能智也一直在进行与绘画主题相呼应的雕塑创作。本次展出的木雕是赵能智在2012至2014年间完成的系列作品。伴随画面表现的改变,艺术家相应地选择乌木这种在地下埋藏多年、带着古老而天然的纹路和裂缝并类似化石的材料,雕刻出时境变迁在坚忍如“我“的内心里沉淀的痕迹。

----------

忧郁的灵魂与赤裸的生命

何桂彦

在四川当代油画的发展中,一直隐藏着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对伤害感的表现。它犹如一条潜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几代艺术家。譬如,“伤痕”时期,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某月某日•雪》等作品通过“反思文革”来表达了内心遭受的创伤。和他们的作品有所不同,像王川的《再见吧•小路》、何多苓的《青春》更倾向于一种内化的伤害意识。“新潮”时期,张晓刚的《生生不息之爱》,以及其后的《红婴》(1993)尽管具有哲学化的思辨意味,及其对“文革”记忆的反思,但作品仍以“独白”的方式,在诗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一种低吟,诉说着一种潜在的伤害。90年代初,“伤害”意识开始在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作品中绵延,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忻海州、沈小彤、赵能智、郭晋等。90年代末期,在谢南星、张小涛等人的作品中,这种伤害感得以进一步的彰显。即使在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韦嘉、陈可等,其作品也不时会弥散出一种伤害意识。

不过,与早期“伤痕”美术比较起来,在赵能智、谢南星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新伤痕”的倾向。将两者进行比照,不难发现,前者侧重于政治,后者着重于日常生活带来的心理体验;前者倾向于共性的集体记忆,后者则注重个人化的叙事,既微观,又碎片化。具体而言,和“伤痕”美术对文革的反思不同,“新伤痕”面对着多元的现实语境,它不是单一的对政治、文化的反思,更多的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异化”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陷落的批判。同样,和早期“伤痕”美术对“知青记忆”的表达不同,“新伤痕”更注重自我内心的呈现。当然,这些心理表达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空洞无物的虚无主义,而是源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体验。

1992年,赵能智开始创作《徘徊街头的人群》系列。现实的生活虽近犹远,既熟悉也陌生。面对周遭的生活,艺术家似乎也很难融入其中,就像一个“他者”,灵魂在大街上流浪。90年代中期,赵能智的绘画开始走向心理现实主义,但还未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色彩灰暗,语义模糊,情绪低沉而压抑。对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路径而言,1997的《表情》系列无疑是一个分水岭。与早期的风格比较起来,画面走向了平面,走向了图像,语言也变得纯粹起来,表现性的因素却愈加浓烈。沿着这个方向,尤其是在后来的《面孔》系列中,赵能智在画面的情绪表现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推进。总体而言,在手法上多少与西方现代主义时期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的小说有共通性,即作品的内在诉求多是个人化的、肉身焦虑以及充满了自省。

从一开始,《表情》和《面孔》就与写实或学院意义的肖像拉开了差距。它不追求再现,也不强调凝视,反而是被艺术家赋予了精神现象学的意味。当然,在不同的作品中,“表情”的意义维度也是丰富多样的:困惑、忧伤、懣愤、孤独……作为一种精神肖像,其间既有艺术家对个人心路历程的反思,也能反映60一代普遍的文化心理症候;既有源于肉身的焦虑,也发端于精神领域所面临的危机。赵能智以“意识流”的手法,从先前对现实生活的关照逐渐走向了心灵深处,走向了一个未知而神秘的内部世界。即便如此,在我看来,这些“表情”仍然有赖以依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是对今天的文化现实与精神境遇的回应。只不过,这种回应不是再现的、镜像化的,而是内化的、充满隐喻的。与《表情》比较起来,《面孔》系列最突出的特点是呼之欲出的伤害感。这种感受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艺术语言的表达。在那些强烈的、表现性的笔触背后,隐藏着艺术家内心的焦灼与不安;透过那些猩红、斑驳而充满神经质的血丝,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充斥着视觉暴力而又不可回避的伤害感。另一个是源于画中人物的姿势。在艺术家的笔下,画中人物的造型不是进行了夸张,就是做了变形处理,他们大多是扭曲的,不自在的,由此在视觉心理上,会带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很显然,“面孔”既是个人的,却留下了社会的烙印;而“伤害”既是视觉的,也是身体的。

实际上,在赵能智这一代的艺术家身上,可以看到当代绘画在90年代末期的一种新的转变,即从关照彼岸世界——到此岸、从执着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从敏感外部现实——到内心世界,从推崇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化拯救到日常的肉身体验的转向……而且,这股思潮与90年代早期流行的犬儒主义、波普化的政治话语完全不同。当然,转向的背后,也反映出这一代艺术家在创作观念与文化意识上的自觉,既要远离庸俗社会学,也要摆脱“后殖民”所设下的陷阱。于是,他们希望创作能真正回到内心,回到真切的个人体验上。

《蓝》系列的出现,表明赵能智的作品在个人语言与内在的创作观念上均出现了新的变化。先前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主观表现风格,艺术家十分强调书写性,那些急促而颤栗的笔触则弥散出浓郁的精神意味。十分明显的是,在《蓝》系列的创作中,艺术家有意识的纯化语言,做了大量的减法,剔除掉过去因偶然性而留下的痕迹。画面的色彩至减至纯,视觉的张力似乎在减弱,但画面营造的心理与精神空间反而更有感染力。“伤害感”进一步的隐退,逐渐消逝,另一种气质却油然而生——那就是“冥想”。就个人的创作观念,赵能智曾谈到,“我的视点更多的是向内,而不是向外,自我观照多于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艺术中更多自省的成份。我确定我的基本主题是‘审视自我’,把自我放到一定的情景中去重新对自己的裸露的身体——精神和肉体——进行审视,与自己的身体对话。”事实上,以《蓝》为起点,身体叙事为艺术家其后的创作开辟了一个重要的通道。

对生命意志与身体的表达集中在近三年的《婴儿》与《2014》系列之中。以《2014》为代表,在赵能智的笔下,画中的人物都是裸露的,是一些独特的个体,也是一些赤裸的生命。在这里,赤裸没有性别的指向,与情色无关,也不涉及身体的社会属性,相反,它代表的是生命本源的回归,一种自然而质朴的存在,即返回肉身。如果说《面孔》系列着重表现的是人物的情绪,那么,在《2014》系列中,身体的在场,言说的则是存在状态背后隐含的生命权利。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欲望,欲望的动力来源于力比多的冲动。但是,冲动最终会受到来自于道德、伦理,以及各种理性话语的压制,亦即是说,一旦“本我”和“自我”发生冲突,在相持与拉锯中,在“本我”挣脱“自我”的控制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这种张力,既作用于精神,也会在身体上有所反应。但是,在《2014》系列之中,在艺术家笔下,尽管不负载任何社会学信息,但身体大多是焦虑的身体、压抑的身体、病态的身体,它们正承受着种种压力。而这些压力,并不是发端于“本我”,而在于外部的生存环境。在一种局促的空间中,它们有可能是一个过道,有可能是一个墙角,让身体显得无所适从,显得孱弱无助。这些空间实质隐含着双重的信息,一方面是物理意义的,是视觉的,但另一方面也是生存状态的表征。它的背后隐含着权力,将人“异化”,使个体的存在变为一个“他者”。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沙发、椅子也扮演了类似于空间的角色,同样会弥散出权力的意味,因为它们规训、束缚着画中人物的身体。正是由于艺术家对各种场景的调动,作为意义呈现的身体才发生了转移,即由身体的关注转化为对权力话语的反思,而在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表达中,就必然会涉及对生命意志的拷问。于是,身体就像是一个一个密码,隐藏着各种不同的信息;身体也犹如一个战场,因为生命的意志与各种话语权力在这里博弈、厮杀。

从《表情》到《2014》系列,赵能智的绘画有着清晰的个人轨迹,即从外部的现实走向内心世界,从宏大叙事走向微观叙事,从文化批判走向肉身经验。而且,从一开始,作品就具有明确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倾向,并具有精神现象学的意味。赵能智执着于绘画语言的研究,但对语言的观念化却不感兴趣。他一直在做“减法”,追求“少即是多”。不管是早期的表现主义手法,还是近期的具像风格,其笔触、线条、团块之中,都有一种内心的悸动,或者说颤栗。这些语言不仅仅是描绘性的,而是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它们显得敏感,脆弱,多少有些神经质。看得出来,赵能智是一个不追求时髦的艺术家,也主动与当下流行的绘画样式保持着距离。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情结,就是源于现代主义思想的召唤。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彰显,已不同于“新潮时期”所推崇的启蒙,也不是所谓的“大灵魂”,而是对个人的生存境遇与心灵世界展开拷问。因此,在他的笔下,我们看不到抒情,看不到浪漫,更感受不到所谓的宏大叙事,相反,是一种困惑,一种孤独,一种伤害。也许,绘画之于他,其价值就是为灵魂找一个栖居地,只不过,这个灵魂是忧郁的。

2015年3月7日于望京东园

----------

艺术家简历

赵能智

1968 出生于四川南充

1990 BFA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工作和生活于北京、成都

个展

2015 独角戏 学古斋画廊 上海

2012 赵能智2012 白盒子艺术馆 北京

2011 赵能智-真实的感觉 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

2008 赵能智作品展1992-2008 阿特塞蒂画廊 首尔

感觉的形象-赵能智个展 艺术季节画廊 苏黎士 瑞士

自白-赵能智个展 中国广场 纽约

2007 幻影-赵能智作品展 张江当代美术馆 上海

幻觉-赵能智作品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曼谷

幻觉-赵能智作品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

2006 换形 朱屺瞻艺术馆 上海

赵能智个展 艺术季节画廊 雅加达

脸 LA 画廊 法兰克福 德国

2005 张开嘴,睁大眼 紫禁轩画廊 北京

2004 记忆的碎片:赵能智纸上作品 斯民艺苑 新加坡

2001 赵能智个展 中国当代画廊 伦敦

2000 表情 香格纳画廊 上海

部分群展

2015 心与物游•图像中的精神维度 宁波美术馆 宁波

2014 居住在成都 关渡美术馆 台北

出语境:1984 37.8ART LAB 北京

第二回《文明》:榆林 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 西安

第三回《游•日记》——越南 蓝顶美术馆 成都

2013 演变 先锋当代艺术中心 南京

再肖像——2013三宫殿一号艺术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高原反映——2013雪山艺术节 丽江当代艺术中心 丽江

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

2012 文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 周年师生同仁展 文轩美术馆 成都

2012成都当代艺术展 成都艺术超市 成都

观景 锡尔克堡艺术中心 锡尔克堡 丹麦

开放的肖像 民生美术馆 上海

依于仁,游于艺——21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非代表作品 白盒子艺术馆 北京

近观与冥想 巢艺术中心 成都

2011 第三届艺术长沙 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

无法缺席 文轩美术馆 成都

2010 书写-南京双年展 江苏省美术馆 南京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 国家会议中心 北京

具象研究 时代美术馆 北京

2009 在场30年-四川美术学院当代油画展 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 东京

反光——新艺术的纵深 墙美术馆 北京

方言的性格 蓝顶美术馆 成都

极地张力 齐盛艺术馆 成都

群落!群落! 宋庄美术馆 北京

2008 对应--南京•成都 南京青和美术馆 南京

亲潮――两岸架上绘画新流向 关渡美术馆 台北

个案——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 北京

中国,超越社会主义下的现实主义 朝鲜日报美术馆 首尔

飞地——中国当代新绘画作品展 四方当代美术馆 南京

时差——中国新艺术 玛吉画廊 马德里

川流——来自中国的新绘画 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 雅加达

面对中国 阿雷库里艺术博物馆 阿雷库里 冰岛

2007 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 上海美术馆 上海

天行健――中国当代艺术前沿展 亚洲艺术中心 北京

革命 中国广场 纽约

黑白灰 今日美术馆 北京

口传和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双年展 贵阳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 广东美术馆 广州

中国细语 奥沙艺术中心 香港

2006 变异的图像 上海美术馆 上海

张江当代艺术馆开幕展 张江当代艺术馆 上海

超越的维度——中国新绘画 四方美术馆 南京

虚虚实实 HEYRI艺术基金会 首尔

赤裸真相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曼谷

自我造局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上海

2005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北京TS1 北京

着陆现实 首尔艺术中心 首尔

麻将——希克收藏展 伯尔尼美术馆 伯尔尼

明日不回眸 关渡美术馆 台北

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 蒙彼利埃 法国

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南京博物院 南京

景观:世纪与天堂——第二届成都双年展 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成都

2004 2004在成都 蓝顶艺术中心 成都

“4+1”中国当代艺术展 台北亚洲艺术中心 台北

居住在成都 深圳美术馆 深圳

“中国先锋艺术”第六部分 LIMN画廊 旧金山 美国

2003 相互影响——中国当代艺术 印尼国家美术馆 雅加达

图像的图像: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深圳美术馆 深圳

新生代,后革命 炎黄美术馆 北京

2002 青春残酷绘 东大名创库 上海;炎黄美术馆 北京

“中国新观念”摄影展 第二届平遥国际摄影节 平遥

千年之缘:来自中国的新艺术 Goedhuis艺术中心 纽约;Goedhuis艺术中心 伦敦

2001 男孩女孩 上河车间 昆明;斯民艺苑 新加坡

2000 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成都现代艺术馆 成都

成都运动 Canvas International Art 阿姆斯特丹

1999 像物质一样的美丽——中国新观念艺术展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馆 上海

99学术邀请展 上河美术馆 成都

1998 三张年轻面孔 汉雅轩画廊 香港

1994 切片 重庆教师进修学校 重庆

1993 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公共收藏

余德耀基金会 雅加达

广东美术馆 广州

成都蓝顶美术馆 成都

深圳美术馆 深圳

四方当代美术馆 南京

张江当代艺术馆 上海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