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在姗姗来迟的今夏,非青计划荣幸展出两位85后青年艺术家莫頔与施彦的双个展——看不见的细雨。莫頔的作品主要以水墨纸本为创作媒介加入手工打印元素;施彦的画作在本次展览中有水彩纸本及一组彩色铅笔绘画系列。本次展览展期为六周。
出生于同一年代,来自于同一地域的两位女性艺术家莫頔与施彦,以各自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以及自己的视角,阐述了她们自己(内心)看待事物的一种感受,认知和态度。共同生活在广东的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作品内容互相也无大关联,但两者的画作本身都带有敏感的阴性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无法否认地容易让观者隐隐地感到一份/种(淡淡的)情绪。
施彦:“我的两个视觉观察习惯:凝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会两眼不聚焦地看,看那种笼罩在事物以及我自身的雾状的情绪。两眼不聚焦的时候眼前的事物会交叠在一起,互相切割,又彼此排斥,所有的形忘掉原来的形,只有时间蚀刻的痕迹浮出来。 这种‘漫不经心的凝视’使事物变得坦白。眼前的事物无惧荣枯、悲喜,重复着延伸到未来,时间在静静而细密地穿过它们。每一片碎片都包含完整,而完整的就有破碎暗生其中。东方人的无常感渗透到我的内心,我相信命运的际遇离合只是过程。关于作品中的遗弃物,因为被遗弃而重生,我笔下的遗弃物它们只是静静地让时间从身体穿过,它们像我看它们时一样忘掉自己的存在。此外,我的画大抵上具有梦的气息,扁平的现实。蓝色、灰色是梦的指代,淡红是似梦非梦时的体温。”
莫頔:“水墨,有时会被我用来绘画油画作品的小稿,但绝大多数是用以快速地描绘我对事物的感受,记录下那一闪而过的念头。水墨的单纯、自然、流变、互渗等特质使其更容易展现那短暂时刻所想表达的心思。我的作品是处于趋向光明的需要,但必先经过黑暗。当年此时的恐惧、害怕,随着头也不回的转身而去,将黑夜置于身后,光明则从前方迎来。”
施彦,1987年出生于广东茂名。2006年开始自学绘画;2007年参加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别样的美术馆”摄影活动获得优秀奖;2012年开始纸本创作。非青计划自2014年陆续展出施彦作品于上海K11艺术都市博览会,“镜与灯”群展,展览受到艺术界内的关注及好评。
莫頔,198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在香港、广州及上海参与过多次联展。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