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看不见的细雨——施彦、莫頔双个展

日期:
2015年7月26日 - 2015年9月1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5年7月26日 15:00
空间:
非青计划

展览简介

在姗姗来迟的今夏,非青计划荣幸展出两位85后青年艺术家莫頔与施彦的双个展——看不见的细雨。莫頔的作品主要以水墨纸本为创作媒介加入手工打印元素;施彦的画作在本次展览中有水彩纸本及一组彩色铅笔绘画系列。本次展览展期为六周。

出生于同一年代,来自于同一地域的两位女性艺术家莫頔与施彦,以各自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以及自己的视角,阐述了她们自己(内心)看待事物的一种感受,认知和态度。共同生活在广东的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作品内容互相也无大关联,但两者的画作本身都带有敏感的阴性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无法否认地容易让观者隐隐地感到一份/种(淡淡的)情绪。

施彦:“我的两个视觉观察习惯:凝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会两眼不聚焦地看,看那种笼罩在事物以及我自身的雾状的情绪。两眼不聚焦的时候眼前的事物会交叠在一起,互相切割,又彼此排斥,所有的形忘掉原来的形,只有时间蚀刻的痕迹浮出来。 这种‘漫不经心的凝视’使事物变得坦白。眼前的事物无惧荣枯、悲喜,重复着延伸到未来,时间在静静而细密地穿过它们。每一片碎片都包含完整,而完整的就有破碎暗生其中。东方人的无常感渗透到我的内心,我相信命运的际遇离合只是过程。关于作品中的遗弃物,因为被遗弃而重生,我笔下的遗弃物它们只是静静地让时间从身体穿过,它们像我看它们时一样忘掉自己的存在。此外,我的画大抵上具有梦的气息,扁平的现实。蓝色、灰色是梦的指代,淡红是似梦非梦时的体温。”

莫頔:“水墨,有时会被我用来绘画油画作品的小稿,但绝大多数是用以快速地描绘我对事物的感受,记录下那一闪而过的念头。水墨的单纯、自然、流变、互渗等特质使其更容易展现那短暂时刻所想表达的心思。我的作品是处于趋向光明的需要,但必先经过黑暗。当年此时的恐惧、害怕,随着头也不回的转身而去,将黑夜置于身后,光明则从前方迎来。”

施彦,1987年出生于广东茂名。2006年开始自学绘画;2007年参加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别样的美术馆”摄影活动获得优秀奖;2012年开始纸本创作。非青计划自2014年陆续展出施彦作品于上海K11艺术都市博览会,“镜与灯”群展,展览受到艺术界内的关注及好评。

莫頔,198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在香港、广州及上海参与过多次联展。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