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在姗姗来迟的今夏,非青计划荣幸展出两位85后青年艺术家莫頔与施彦的双个展——看不见的细雨。莫頔的作品主要以水墨纸本为创作媒介加入手工打印元素;施彦的画作在本次展览中有水彩纸本及一组彩色铅笔绘画系列。本次展览展期为六周。
出生于同一年代,来自于同一地域的两位女性艺术家莫頔与施彦,以各自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以及自己的视角,阐述了她们自己(内心)看待事物的一种感受,认知和态度。共同生活在广东的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作品内容互相也无大关联,但两者的画作本身都带有敏感的阴性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无法否认地容易让观者隐隐地感到一份/种(淡淡的)情绪。
施彦:“我的两个视觉观察习惯:凝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会两眼不聚焦地看,看那种笼罩在事物以及我自身的雾状的情绪。两眼不聚焦的时候眼前的事物会交叠在一起,互相切割,又彼此排斥,所有的形忘掉原来的形,只有时间蚀刻的痕迹浮出来。 这种‘漫不经心的凝视’使事物变得坦白。眼前的事物无惧荣枯、悲喜,重复着延伸到未来,时间在静静而细密地穿过它们。每一片碎片都包含完整,而完整的就有破碎暗生其中。东方人的无常感渗透到我的内心,我相信命运的际遇离合只是过程。关于作品中的遗弃物,因为被遗弃而重生,我笔下的遗弃物它们只是静静地让时间从身体穿过,它们像我看它们时一样忘掉自己的存在。此外,我的画大抵上具有梦的气息,扁平的现实。蓝色、灰色是梦的指代,淡红是似梦非梦时的体温。”
莫頔:“水墨,有时会被我用来绘画油画作品的小稿,但绝大多数是用以快速地描绘我对事物的感受,记录下那一闪而过的念头。水墨的单纯、自然、流变、互渗等特质使其更容易展现那短暂时刻所想表达的心思。我的作品是处于趋向光明的需要,但必先经过黑暗。当年此时的恐惧、害怕,随着头也不回的转身而去,将黑夜置于身后,光明则从前方迎来。”
施彦,1987年出生于广东茂名。2006年开始自学绘画;2007年参加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别样的美术馆”摄影活动获得优秀奖;2012年开始纸本创作。非青计划自2014年陆续展出施彦作品于上海K11艺术都市博览会,“镜与灯”群展,展览受到艺术界内的关注及好评。
莫頔,198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在香港、广州及上海参与过多次联展。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