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Agora广场”系列主题言说

日期:
2015年3月2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5年3月21日
空间:
OCAT上海馆(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

展览简介

电话:021-66085119

OCAT上海馆特邀殷漪策划并发起的公共言说“Agora广场”将于2015年3月21日启动。自此,来自建筑、视觉艺术、哲学、人类学、声音、剧场等不同领域的人士进行的系列主题言说将于每周末逐场举行,具体场次安排请见OCAT上海馆方媒体平台推送的活动信息。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离开了苏格拉底生前经常游走并在此诘问雅典人的Agora,在雅典城北面建立了Academy。20年后17岁的亚里士多德进入Academy跟随柏拉图学习。又一个20年,亚里士多德离开了Academy,开始与其老师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于自然科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探索。

柏拉图的Academy和亚里士多德对学科分类的方法与研究对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传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苏格拉底的Agora却消失的无踪。

即将发生的“Agora广场”系列公共言说旨在实践这样一种想象:离开知识分类植于我们的知识框架,从Academy出走,重返Agora,在一个聚集人的地方发声。

“Agora广场”是一个多回合式的思想对话场域。“Agora”一词既非主题,更不是边界;它是一个公制空间,是由参与者建立的“共同语境”。它不是召集主讲人和与话嘉宾陈述中性的专业领域实践过程和研究成果,而是要求其在共建“共享语境”中提供个人的观点、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殷漪从提问开始向受邀者发出邀请,在收到受邀嘉宾响应并确定对话嘉宾之后将进行以多种形式展开的“预对话”。内容包括理解各专业领域内部逻辑、了解嘉宾个人的工作方式和相关生态、对各个言说主题的“浅讨论”等。在邮件互通、面对面交谈、工作环境走访的基础上,殷漪创建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所有参与嘉宾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换信息讨论议题,参与嘉宾之间的横向联接也由此开始产生。

注:

Agora,希腊语意为集市,原意为“聚集之地”— gathering space。后指古希腊城邦的城市中心,为露天广场,是城邦公民进行政治、思想、艺术、运动生活的场所。最著名的Agora在古希腊雅典。

Academy,原为雅典城北地名,“苏格拉底审判”后,柏拉图在此建立了讲学园,后世称柏拉图学院,后泛指学院。

发起人语

如果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制民主不是一种彻底的民主,如果它是一种理想的民主制度但今天的我们无法回溯实现,那么此时此刻Agora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去使用Agora?

建立Agora就是要去建立一个共制空间。它必将是临时的。在这个临时的场域内,人们临时地相遇又临时地散去。

回到Agora意味着回到生活现实中,在周围吵杂声中发声。于是接下来面临的是你将要说什么?你将会与谁相遇?如何说?如何面对他人的回应?如何回应他人?

去Agora发声意味着你将面对质疑、盘问、反驳。而这些都会带了痛苦甚至愤怒,益处是同时意味着消耗。消耗带来了新生之物的可能性。所谓吐故纳新、推陈出新。

所以需要勇气、热情、好奇心。

去Agora中发声即是召唤。回到Agora即是回到人聚集的地方。

在Agora中人们不是为了通过专业语言来显明自身的系统知识和知识系统,而是抛出一种基于其自身知识与实践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对于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洞见。

在Agora中与人交谈,便是在建立一种人与人横向的联接。

在Agora中发声和聆听,便是把身体的输入和输出接入Agora。Agora成为连接身体输入输出的外部空间,于是能量的反馈回路(feedback cercuit)因外部空间的特性发生质变,知识与思想的生产新机制也得以可能。

殷漪

2015年3月 上海

----------

殷漪简介

艺术家、策划人。创作领域包括:声音、影像、装置、现场表演。殷漪在2011年创建“BM Space”表演空间,成为当时上海最为活跃的实验音乐,当代舞、当代剧场实践空间。从2012年开始殷漪持续关注实验音乐和声音艺术的艺术生态,策划展览《共振峰》(上海视界艺术中心), 沪港交流项目《声音传输》(香港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实验音乐节《合声》(上海朱家角)等。2013年,殷漪受邀为外滩美术馆策划 《声闻——亚洲实验音乐呈现》。同年与艺术家廖斐创办“车库”沙龙。

第一阶段言说嘉宾:(排名按姓氏首字母)

陈韵

“西天中土”项目负责人。

顾灵

英国文化协会中国数字艺术主管,艺术写作者,翻译者。

姜宇辉

巴黎高等师范大学DEA,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德勒兹《千高原》中文译者。

陆兴华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欧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研究员。

卢涛

平面设计师,视觉书写者。

石可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布里斯托大学戏剧系博士。阿诺尔菲尼艺术中心合作艺术家。

石青

艺术家,激烈空间创始人。

施翰涛

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政策研究专业硕士,艺术评论,策展人,现任瑞象馆艺术总监。

王婧

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跨学科艺术系。现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任教。

颜晓东

策展人,制作人(媒体艺术),机构工作者。

俞挺

自由职业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赵川

艺术评论家和戏剧工作者,民间剧场团体“草台班”组织人。

张佳晶

职业建筑师。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