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莫非·卵”大型装置作品中国自然地貌项目

日期:
2013年8月24日 - 2013年9月1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3年7月13日
空间:
今日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展览简介

艺术家: 施少平

施少平《莫非·卵》大型装置作品中国自然地貌项目广西北海站

施少平《莫非·卵》装置作品,也许人们并不觉得陌生。这件作品自从在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展出现之后便开始为此次中国自然地貌项目蓄势。经过大半年的酝酿大型装置作品《莫非·卵》再次华丽登场,走出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这次我们将话语权交还给了作品本身,一件讲述生命意义的作品就该回到它的起源为我们再度演绎生命的奇迹。

2013年7月13日– 17日,艺术家施少平携《莫非·卵》作品出现在广西北海冠头岭海滩。这是《莫非·卵》大型装置作品自然地貌项目的首站展示。3000枚卵被错落的展示在冠头岭海滩上,在海水的拍打下如同刚从海中迁徙到陆地的生命最初形态,另参观者肃然起敬。《莫非·卵》大型装置作品自然地貌项目将覆盖中国各类地貌,广西北海冠头岭海滩、雅丹地貌、黑戈壁、敦煌鸣沙山、甘南草原。将生命带入各种地貌,体现生命真正的价值。这3000枚卵将于8月24日至9月11日期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做回顾展,以实物、图片、影像等方式静静诉说生命最本质的意义。

“生命起源于大海,《莫非·卵》首站必须回归海洋。”艺术家施少平这样说到。3000枚实心卵,总重48吨。施少平在2013年初便开始计划中国自然地貌项目。《莫非·卵》是一件表现生命的艺术作品,最佳的呈现方式便是大地。这将把整件作品提升到更高层次,使人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正如人们所了解的《莫非·卵》是一组实心瓷作品每颗卵重达20多斤。生机昂然的形态内部却没给生命留下任何空间。看似脆弱的表面,内部却是再坚固不过的实心瓷,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莫非·卵》在当代展的展示是一个大型矩阵,横平竖直3000枚卵被一丝不苟得排列在那,不逾越不跨界,这便是城市中的生命形式,每个生命为守着自己那一席之地迎合着城市的规矩。回归自然,生命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奔放随性的自由洒脱的。施少平在描述此次展览时这样说道:“作品被赋予了力量感,而这力量感是作品和自然相辅相成油然而生的。”换个环境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思考,当生命渐尽时,行将回归大地。

整个自然地貌的计划在形成初期并不如想象中如此的容易。当艺术家在年初启程寻点之时为达到其要求的效果除了最终确认的冠头岭海滩、雅丹地貌、黑戈壁、敦煌鸣沙山、甘南草原,施少平还深入到海南岛文昌、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鄯善、甘肃张掖等地,为的就是寻求一片适合表现《莫非·卵》的净土。这一路探寻的艰难程度是超过艺术家所预期的,但这同样更加坚定了施少平想要完成这个艺术项目的决心。最终在各方努力下施少平《莫非·卵》大型装置作品中国自然地貌项目终于成功在广西北海冠头岭掀开了篇章。此次的中国自然地貌项目也打破了常规的艺术展出,走出展览馆以大地为展出背景,将人们的视野开拓出去,成为了国内新形式展出的典范。

施少平《莫非•卵》大型装置作品中国自然地貌项目雅丹地貌站

2013年7月19日装载48吨实心卵的两辆卡车驶入了位于罗布泊边缘的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历经四天四夜的长途跋涉,施少平大型装置作品《莫非•卵》终于从广西北海冠头岭海滩转战到了丝绸之路的故乡甘肃敦煌。这件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展大放异彩的装置作品浩浩荡荡驶离喧嚣,一路寻觅净土,今天终于将其中国环境地貌展推进到了第二站: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最典型的风蚀地貌。风沿着河床裂隙吹蚀,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亿万年前这里也许是海底,亿万年前敦煌地域或许是泽国,但如今引入眼帘是茫茫大漠,只有风还在诉说敦煌曾经拥有的繁华。施少平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创作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一切能够留下来,生命在时间洪流里看似转瞬即逝,但它的顽强使其能够伴随时间追逐永恒。《莫非•卵》便是这样一件与时间竞赛的艺术作品。它将世代永存。”3000枚实心瓷卵在高温的煅烧下拥有坚不可摧的高密度,而雅丹干涸的山脊由于风蚀变得脆弱不堪。强烈的反差使呈现在雅丹戈壁上的《莫非•卵》如同一剂强心针唤醒了整片大地。生命就是如此奇特,为一切注入血液使其蓬勃壮大。被赋予生命的沙漠在日月的印衬下蠢蠢欲动。如果说《莫非•卵》在北海站讲述的是生命的起源,那雅丹无疑展现的是生命的创造力。

7月19日两辆承载着3000枚实心瓷卵卡车出现在一片苍凉的荒漠上,施少平率领一众团队打破了那份死寂。一望无垠的荒漠也许能吞噬一切,但无法阻挡一位艺术家的脚步。施少平说,“生命不该总抱着征服自然的心态去发展,顺应自然,贴近自然才是生命存在的长久之道。我将《莫非•卵》带进大漠,希望能够通过这件作品将生命与自然共存的意义体现出来。”于是乎在沙漠中出现了一条由木板铺成的小径,为了保护表面固沙层,施少平要求所有工作在木板上进行。一颗炙热的追求艺术的心与此刻的雅丹风蚀的山峦相呼应,一切彷如浑然天成。在沙漠中工作毕竟难度重重,离敦煌市200公里的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在饮水和休憩方面资源匮乏条件艰苦,这无疑加大了作业的难度。饮水补给车和临时灶头成为了荒漠中的必备品。艺术家和工人们白天工作晚上便在卡车上休息,夜以继日。

项目从年初寻点开始进行到雅丹地貌站可以说已经步入正轨。施少平坚定的艺术信念在如今的艺术界并不多见。而恰恰是这一份坚定是施少平认为做当代艺术所必备的。每一位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创作艺术,但能够做到纯粹、不迎合、宠辱不惊还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和惊人的勇气。《莫非•卵》中国自然地貌展逐渐进入白热化,打破常规,以天地为展出背景,最终将于8月25日至9月11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呈现回顾展。值得期待。

施少平,1968年出生于中国江西,199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正式开始职业艺术家生涯,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莫•非》,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0);《造物时代》,中国上海乙空间(2011);上海当代展,中国上海展览中心(2011);生物艺术研讨会,中国上海乙空间(2011);韩国艺术博览会,韩国首尔COEX(2011);《莫•非 - 皮》,法国巴黎Espace Commines(2011);《归去来》,中国上海乙空间(2011);《五乘五》,中国上海乙空间(2012);艺术北京,中国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2012);上海当代展,中国上海展览中心(2012);《莫非•一刀》,中国上海(2012);艺术登陆新加坡,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2013);艺术北京,中国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2013);共存——当代艺术作品联展,中国上海昆山和风雅颂(2013)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