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迹—王永学的灰度练习

日期:
2014年10月15日 - 2014年11月4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0月15日 16:00
空间:
作者画廊(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艺术家:
王永学
策展人:
丁浠文

展览简介

10月15日至11月4日,北京798艺术区作者画廊即将举办《 迹—王永学的灰度练习》。

王永学1981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市,200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专业,2006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2010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水性材料工室.2012年毕业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此次展览即将展示的是近年王永学的纸上作品,展览主题“灰度练习”旨在表达艺术家在创作中并不想"描述"事件性内容,更愿意选取朴素的形象和一般的状态,以期望将物象的意义悬置起来。这样物象就不再具备特定的指向性,物象与空间在肌理的破坏与重新建构下形成了微妙的互换-––艺术家所在意的并非物象的连续性或真实性,而是追求以经验世界为主题表现的背后,一种具有超验性的反主题。

欢迎所有爱好艺术的朋友来到798作者画廊欣赏艺术家王永学的“灰度练习”…

附:王永学《自述》

纸张于我来说天然就是亲近之物,铅笔也成为了我主要的绘画工具。无数的笔触在纸上划出印痕,反复叠加的印痕形成印记,周而复始,像是种修行,我用这最为笨拙的方式去创造朴素的灰色空间。

当信息时代大同的教育经验、个人经历让我们被迫趋同而缺少创造力;当信息过剩、实时共享使我们难以始终保持个性;当架上绘画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甚至“架上绘画”这一名词也鲜少被提及,我们多选择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多元语言或跨界表现形式,来打破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我在早期作品中,多为发泄情绪、直抒胸臆,追求视觉上的荒诞与矛盾,将形象夸张、扭结在画面中。

然而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我渐渐的从这种创作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内在观念、实验性。反而更愿意安身于这局限——我想寻找介于其中的可能性。如这繁杂又单一的世界;相似又不同的无数个体,那介于看似矛盾违和之间的是什么?定是有无实体的真实存在。就像树木葱茏,繁花迷眼,浅草隐迹。因此必须抛弃不必要的浮夸,回归朴素。在我最初尝试用无以计数的笔触来经营画面时就已发现了它在空间表现上的不同,铅笔形成的肌理在平面的空间网中引入了一层断裂,这种断裂是破坏了一般经验对于空间、形象的理解,却带来了更多的可读性。

关于物象,我选择更为常见的,简单的事物作为我的创作主体。“宿”系列的创作由来是个偶然——暴雨过后的清晨,破碎的喜鹊窝散了一地,我将它们拾到一处重新编织,就这样一个破碎的“巢”竟成了我“宿”系列作品的缘起。在“宿”系列中我尝试将物象在灰色空间的裹挟中形成若隐若现的烘托,而在随后的“衍生”中则是我对形体在灰色的空间中的彻底释放和破坏,就如破碎的“鸟巢”。再如,我的“相” 系列作品,选取最为普通的树干,取其形象舍弃对树干细节的刻画,让形象渐渐消融到空间之中。肌理在画面中形成“断层”,使能指(画面形象)与所指(实际形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指代替换,画面中的肌理在表现形象的同时也在否定形象。“具象”高度概括后的“抽象”使“形”和“相”有了一种不同的视觉体验。主体本身是“具象”的表现,但在画面中却给人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的周遭事物充满了高度真实的抽象),五个树干,五幅画面,看似趋同却又不同。另,“相形之惑”是之前的“荆棘”系列的一个延续——相对的人物形成镜像的四联幅作品,中间两幅是相对抽象的荆棘巢和树干。几个事物之间似乎形成一种关联,却又相对独立。

我并不想"描述"事件性内容,因此我更愿意选取朴素的形象和一般的状态,以期望将物象的意义悬置起来。这样物象就不再具备特定的指向性,物象与空间在肌理的破坏与重新建构下形成了微妙的互换-––我所在意的并非物象的连续性或突发性,而是追求以经验世界为主题表现的背后,一种具有超验性的反主题。

我对艺术创作的体会是向内的,并自我陶醉这极为枯燥的反复。艺术家由于个人追求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作品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只要是真诚可感的作品,无论是由眼达心的还是由心达眼的作品,都是值得被欣赏的。

----------

简历王永学

1981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市,200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专业,2006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2010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水性材料工室.2012年毕业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个展

2014年 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王永学绘画作品展 逸空间 北京

2012年 《结局或开始》王永学绘画作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沈阳

2011年 王永学水性媒介纸上作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沈阳

参展

2014年 《裹挟之魂之二》,《弄景系列之变色龙》入选致敬青春—全国青年艺术家特展 上上美术馆 北京

2013年 《濳之一》《理想会飞现实会跑》2013“SURGE Art艺起”上海,成都艺术节 上海,成都

2013年 《野猪肖像系列》入选 2013“SURGE Art艺起”北京艺术节 北京

2012年 《弄景系列之变色龙》入选 “回归”一种视觉的方式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沈阳 2012年 《荆棘之二》 入选 今日美术馆举办的“2012之舟” 今日美术馆 北京

富隆杯当代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1年 《暖》 入选 第二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

2011年 《人体五联幅习作》 入选 辽宁省绘画作品展 辽宁美术馆 沈阳

2009年 《夏天NO4》 入选 中国第九届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07年 《夏天NO3》 入选 第十七届版画年展 上海美术馆 上海

2007年 《夏天NO2》 入选 台湾版画双年展 台湾美术馆 台湾

2006年 《夏天NO1》 入选 第二届中韩版画交流展 弘毅大学美术馆 韩国

2006年 《夏天NO1》 入选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获奖

2012年 《荆棘之二》 获得 “2012之舟”富隆杯当代艺术院校年度提名展 银奖

2012年 《无轨之车》 获得 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年度优秀毕业作品 优秀奖

2006年 《夏天NO1》 获得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 优秀奖

2006年 《夏天系列》 获得 鲁迅美术学院年度优秀毕业作品 优秀奖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