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策展人: 韩 晶
艺术家: 李广锌、李昕、李彬彬、刘佳、罗乐、舒静、陈铖、行行、郝朗、潘泓钢+胡友辰、肖时安、阎洲、周浩江
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自2005年以来的市场神话和泡沫之后,各类大大小小的展览一直此起彼伏。幸运的:在这个艺术还不被足够重视的国度,更多的公众有可能通过接踵不断的展览,了解中国当代艺术;遗憾的:即便是对大多数专业人士而言,尽管展览像走马灯一样地缠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认真回顾逝去的每一年,真正能清晰铭刻在我们大脑海马体的艺术展,却屈指寥寥。
鉴于此,展览从命名开始,就应该反复思索与斟酌——因为在这个信息泛滥的资讯时代里,如何为一个展览命名:让它可以提纲挈领又不失学术建构、同时还要足够噱头、并能被广泛地耳闻与口传,本就是一件需要费尽心机的事情,甚至和展览本身同样重要。但我想: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是否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呢?面对中国西部唯一的艺术双年展:成都双年展——作为它的特邀展示之一,我们如何在一场边界泛化的全城艺术运动中,保持独立性与关联性、并滋生自己的价值“效应”?这些都成为“边界效应”的最初由来。
更为重要的是:“边界效应”,这个在地质学中被频繁使用的术语,描述的正是:不同系统因差异或协和作用,而引发的系列变化——这正好和展览企图表达的主旨不谋而合:一方面,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部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上,他们跨时代的成长经历与生俱来就充满矛盾、融合、杂糅和裂变。并在现实生活带来的种种冲撞里,拓展出他们不同于过去的艺术认知;另一方面,在“成都双年展”的全城艺术总动员中,不同的策展理念、不同的空间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也将在一个综合格局里,更新我们对于当下的理解、引发我们对于艺术的思考、轻触我们关于视觉和文化的神经。
由此我相信,“边界效应”是存在的,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而我期待在个人视界的边缘,收获那些由边界处萌发的未知、陌生与新奇。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周婉京
此文出自研究者、艺评人周婉京的《2018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调查...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