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进行时——马树青作品展

日期:
2014年9月23日 - 2014年11月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1月1日 15:00
空间:
元典美术馆
艺术家:
马树青

展览简介

生命与艺术的进行时

与其说马树青是一个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现代隐士,而且是那种大隐于市的人。

他几乎是最早一批把工作室搬进798艺术区这个十余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最热现场的艺术家,但圈里的人知道的也并不多,除了极个别特别要好的艺术家朋友的展览你也很少会看到他在798院子里的各种展览的开幕式上串场子。当初选择这里也是因为远离闹市,以前那个破败萧索空旷的前兵工厂令他感到轻松而自在。谁也想不到几年后这里一下子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多年来他像一个不起眼的过客天天穿过热闹的798去他位于一个角落中的画室工作,然后就一整天地把自己关在画室里,他算798的元老却一直拒绝798随时可以带给他的很多机会。

他常说他不太敢让自己去看别人的作品,他怕被那些强悍的作品冲击而令他多年来在内心小小翼翼搭建的疏离与平静瞬间坍塌。他知道那一点点纯粹和安宁是多么来之不易,要抗拒多少外部的诱惑和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保有。他无比珍视这样一种从胶着的现实泥潭中挣扎出来的独立的个人状态。早年在欧洲游学与生活的经历,让他对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着更加切身的理解和体会,这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艺术家从农耕时代的艺术样式一知半解半推半就懵懵懂懂地进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状态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他艺术必须是也只能是个人的、不同的、不断否定和创造的。

虽然马树青的艺术历程是从绘画出发的,但如今他似乎已经离开了绘画并且可能越走越远,与其说他是在画画,不如说他是在清理绘画,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图像和文字的世界,图像和文字占据了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绝大多数也不能幸免于对于图像和意义的妥协,而直觉和通感常常被忽略和被边缘化。马树青也始终认为一直以来绘画被附加了太多额外的东西,他一直不断想去做减法,甚至一直在寻找继续减下去的可能性,希望直至减无可减。他一直想做的是让绘画回到视觉本身,或者说不仅仅是绘画而是让艺术回到视觉本身。马树青从开始选择抽象的形式就已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画面本身需要承载的意义和指向,但这似乎仍不能令他满意,他甚至连色彩可能带来的想象与隐喻都企图剔除,在他的作品中他希望把色彩还原为颜料,因此他尝试着不去画色彩而是去堆砌颜料,他想让颜料堆积的体积感和叠加状态在视觉上变得重要而不让观者循着原有的习惯去分辨色彩从而产生联想。他的作品是拒绝阅读的,他的作品让你回到观看,回到本能,回到知识之前的直觉和通感,这有点像禅宗提倡的回到“初心”,回到用直觉和超验与世界交互而避免知识和经验的误导和歪曲。

我几乎无法将马树青的那些看起来像绘画的作品继续称之为抽象绘画,他很早就意识到画框对于二维绘画的禁锢,边界的存在让整个画面变得重要并被在视觉上不断强调,而且顺理成章地出现了画面的中心。这让他开始警惕,因此他刻意在一些作品的画面中央无所作为,而让不同的颜料在画框边缘不断溢出并层层堆积,这些画框边缘的精彩与微妙令观者注目,从而使整个画面卸掉某种负载回归视觉的直接表达因而得到某种自由与随意。这好比是一种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谋略,迫使观者放弃阅读、放弃寻找画面中心和寻求意义,直接去感受艺术家在创作中通过对剔除了色彩概念的颜料的持续堆积在作品上形成的空间叠加和时间过程的客观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树青实验出了一种介乎抽象绘画和装置之间的模糊艺术样式,他不打算负责告诉你什么,他只是做了然后随便谁去放在哪里随便谁去看而已。他不是期望观者从作品中理解某种意义和结果,而是让你看到艺术家构建的一种空间与时间交互作用的存在本身。

为马树青做展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你无法只是把他的作品当成一个结果而展现,你需要把整个空间交给他,让他把准备展示的整个空间当做继续完成作品的材料,把整个展览做成一件未完成的作品,甚至最终也不能够去完成,展览呈现的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表达的是一种存在而非某种意义,为此我把寸土寸金的美术馆展厅拿出来给他用一个月来布置,与其说是布置不如说是让他继续创作,并且让整个过程对外敞开而且欢迎普通人来参与互动,为此我们只能把展期的最后一天作为展览的开幕式,其实我想是不是叫开幕式也不重要了,因为我相信那一天他的创作也仍会未能完成或者干脆就从未打算完成,我们只是把那一天作为他一个阶段工作状态和过程的定格,一个空间、时间和视觉的交汇点而已。

欢迎大家那一天一起来到现场,来观看而非阅读,来感受而非探究,来见证而非获取,这也正是马树青艺术创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实践的——不忘初心,不求始终。

梁克刚

2014年10月26日于维也纳

----------

自絮

绘画不是再现我们看到的世界,绘画是另一个世界。

时间、空间和色彩,这是我绘画的全部。

以可视的色彩将不可视的时间、空间在绘画过程中呈现出来,这是绘画的神奇所在。

色彩之间的差别对我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透明的,另一种不是。

绘画不同与摄影,重要的是它的过程,可惜一幅绘画的整个过程观者不可能全部在场。

在绘画面前,我们常常是在“阅读”,而不是“看”,绘画只有通过“触摸式的看”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绘画,以及绘画的呼吸。

画家的最佳状态是没有把握画好一幅画,一旦信心十足,随之而来的便是重复。

绘画不可能预设一个结局,我们只是创造机会,让一切都在等待中发生。

艺术是最容易欺骗人的职业,因为艺术本身就不是一个职业。

绘画对我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思考的方式。我的幸福不是直接来自我的绘画,而是来自我的自考。

我只是画我的画,没想着和中国当代扯上什么关系。

在画布面前,画家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耐心。

我竭尽全力想在画布上证明的不是色彩意味着的是什么,而是色彩在时间和空间中本身是什么。

绘画的意义是让看不见的部分成为可见,而非让看得见的部份重见。

我不觉得从古到今有谁能真正完成一幅绘画,每一幅绘画其实都是在接续着上一幅未完成的部份。

绘画并非赚钱的最佳方式,绘画可以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式。

也许你不相信,即使我画了四十年的画,即使我每天都在画,可真要画好一幅画还是与运气有关!

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以及性别,这些影响人在画布前正确判断的因素,才能真正去画。

绘画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将它复杂了。

我不是观念艺术家,我也不想制造观念绘画,但我的绘画与我的观念有关。

绘画只是使人看见,而非让人懂得和想到。

绘画对我来说是动词式的,对观者来说已经成为了名词或动名词式了。

绘画是将别人的,自己的定律打碎。

我总是轻易的相信梦想。

我相信灵魂栖息在黑暗之中,因为我的眼睛一直在寻找着亮丽的光彩。

----------

尝试:

展览《进行时》,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将几件作品搬到展出场地来完成。尝试—这意味着我并不是有把握能完成它们;尝试—也是在想象中尽可能少一点从一个空间制作再搬去另一个空间展出时所产生的视觉陌生感,这也许会带给我更多的机会来诠释自己作品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使作品产生的过程与作品被陈列的真实空间有一些更密切的关系;尝试—也许是我最接近创作的一种状态。

展览的初衷很简单,我只是想放几块色彩在一个被分隔成两个长方形的展厅,如何放置这几块色彩对我来说则是最初思考的核心问题。

色彩究竟是什么?如何让色彩还原到她的物理层面,这一直是我作品的主题部分,只有当色彩成为以体积、面积、重量、质感…可以触摸的颜料,才会使作品中作为概念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成为可视,可视的色彩是对时间的视觉累积和对空间的视觉触摸。

一般来说,我已经习惯于一个人关起门画画,真实的绘画状态并没有那么轻松,我无法始终保持自己在画布面前的从容不迫,常会在一些过程中自己逼迫自己陷入慌乱境地,一个人时我不会为此感到太多的难堪。绘画的产生和画室有着密切关联,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安静地摆放在美术馆或画廊干净的墙壁上的时候,它其实已经与我没有太大关系了,它已经被周围优美的环境洗涤去了在画室绘制过程中留给我的那份慌乱记忆,它已无法真实的呈现一幅作品制作过程的全部讯息,画室中的那种不确定性已然无存,但绘画不是谎言,只是观者那时不在场。我很早就习惯每次站在自己的展品面前只是匆匆而过,无法和其他观者一起与自己的作品对视,也不想谈论它们了。

我绘画的意义只是想通过绘画对时间和空间进行的一次次视觉思考和尝试,这是如此重要,每当得到多一些别人的认同,我会警觉自己是否要继续重复着走下去,如此我没有被分类和归依到任何人群之中,让我一直能平静地走在寻找达到自己的道路之上。

马树青2014于798画室

----------

附言

马树青的绘画启发我们去感知那些不可视的色彩、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画作记述了那些艺术家对自己人生历程和个人经历行径反思的种种时刻。

马树青在描绘那些不可视的感知,以及时间在生命中的留痕。

时间可等于色彩吗?

马树青的每件画作都是色彩,时间的色彩,那些我们尝试寻回的过往的色彩,在注视,沉浸并且通过那扇艺术家半开启的门进入画面的时刻,对于那些被遗忘的瞬间的种种回忆恰恰重现了一段光景。

马树青说:“绘画不应该是复制外在的世界,而是引导我们去感知那不易察觉的部分。”

然而如何来表现这不可视的感知?

马树青一层又一层地在画布上铺设色彩,色彩覆盖色彩,从而创制出新的色彩。一些意外于此发生,造就一些时机,等待默启的瞬间。

时间和空间无声的碰撞,开启朝向未知之门,创造着精神游移之奇遇。

马树青坚持不懈的寻找那些能够帮助人性走出阴霾的至纯的色彩和明亮的色调,将生命之辉煌、奇妙和美重现。

Daniel Sluse

比利时列日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

简 历

-1956 出生于天津

现居北京、巴黎

-1976 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

-1985 第六届全国美展 《嫁女》入选并评为优秀作品

-1987 第一届中国油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1989-1994 就读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绘画专业,师从 LUDI TROEGER 教授和 JERRY ZENIUK教授,学习期间曾获得德国《KUNST RAUM DAXER》艺术奖学金,在慕尼黑《KLAUS LEA》画廊举办第一次个人抽象绘画展,随后在慕尼黑《FINKEL》画廊

参加慕尼黑(SEIDLVILLA DAS HAUS FUR SCHWABING) “HOW TO MAKE A SEXY PAINTING”联展

1994年移居法国,生活工作在巴黎 普罗旺斯,并举办展览

-2003年回到北京,在798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从事绘画创作。

联展

-2003 北京798艺术区,德国空白空间画廊 谭平、刘野、缪晓春、朱金石等艺术家“MEMZA”

-2004 第一届北京画廊博览会

-2005 第二节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7 “艺术北京”

-2009年参加画廊《水木当代》联展、

-2009上海画廊《东廊》北京开幕展。

-2009 上海《博雅珊》画廊双人展

-2009北京798《卓越艺术空间》“现实的观察”绘画展

-2009环铁美术馆绘画展

-2010《今日美术馆》抽象绘画双人展

-2010《湖北美术馆抽象绘画联展》

-2010 北京德国领事馆 个展

-2010 艺术北京

-2010《同化古典:中国当代抽象绘画中空间的深度》北京元典美术馆

-2010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水彩的理由》联展

-2010 瑞典 斯德哥爾摩 現代美術館 中國當代藝術展

-2011 北京個展 《自絮》 (水木當代)畫廊

-2011《梁銓-馬樹青雙人展》德國GALERIEFAETH畫廊

-2011《中國抽象繪畫群展》德國GALERIE FRANK SCHLA畫廊

-2011德國個展《空間-繪畫》德國杜塞爾多夫 SHIFANG ART 畫廊

-2011 杭州空谷藝術空間KOGO ART個展

-2011 现實空間《繪畫的現實》雙人展

-2012 《在當代》中國油畫雙年展 中國美術館

-2012 《中國-德國抽象繪畫展》 德國 多特蒙特

2012《融汇•拓新——海外归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北京世紀壇

2013 《五月展》上海翡翠画廊

2013 艺术北京

3013 《巴塞尔-香港艺术博览会》

2013 《心手相应》抽象联展 北京 偏锋画廊

2013 《表-里》北京 新氧艺

2013 《与纸纠缠—当代纸质艺术国际展》北京 星空间

2013 《彩-絮》个展 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艺术馆

2013 《ART SANYA 艺术季》当代艺术展

2013 《纸-在》纸上作品第二届 天津美术馆

2014 《触摸》个展 香港奥沙画廊

2014 《科隆艺术博览会》 德国

2014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2014 《单调》联展 北京NUOART画廊

2014 《抽象与自然》联展 北京中间美术馆

2014 《在场》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2014 《命名物的方式》上海衡山坊

2014 《中国抽象案例展》德山艺术空间 北京

2014 《形无形VISIBLE INVISIBLE》北京 鸿坤美术馆

2014 《复调的诗学》妙有艺术空间 北京

2014 《进行时— 马树青作品展》元典美术馆 北京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