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参展艺术家:曹 澍、Mattie Hillock、Laturbo Avedon、Organ Amani、
宋戈文、沈蕊兰、石博文、Thomas Cheneseau、乌山秀直
策展人:梁 庆
开幕时间:2014年11月11日下午6:30点
展览时间:2014年11月11日 至11月17日
展览地点:nomade gallery
(杭州市南山路218号4号楼408)
四个“1”的相遇让某些人陷入了关于孤独的想象。然而作为数字的“1”,究竟是如何被强行地与孤单甚至孤独并置在一起,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只是凭着它那单薄的形象,从而认定它与我们内心的某种伤感有关。不过“1”自身却从未感到孤独-----它是一个限定,更是一个开放的场域,它远比其自身更加丰富。
作为世界的起点之一,“1”是生成万物的本体,亦是一个万物叠加的整体。即便是作为个体的“1”,也是一个多重的、微妙的存在-----它不仅可以是万物,而且可以是一个物体的千万种存在。我们都是“1”的碎片,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分解而成的“临时终点”,只是我们用各自的语言和逻辑,把原本叠嵌的世界切割并将之孤立起来。也许正因为此,我们每个人天生都会有一种被抛弃和疏离的孤独感。
现如今,我们日渐生活在虚拟和现实叠加渗透的维度中。多重的现实,包括网络、图像和其他异化的时空,已经为我们构筑了多重的意识和宇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混淆的身份和自我,而每一个自我亦生活在不同的现实之中。意义并不是一种单一模式的呈现,而“1”也似乎失去了作为“一”的意义。同一个人,可以同时栖息于真实和虚拟的世界,然而这个丰富的自我却依然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孤独----“我”与“孤独”,注定是个和“1”同样难以理清的存在。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最终抵达一个终点,并重新回到那个作为“1”的状态。只是如果我们此刻不再狭隘地认为自己是处在一个对象里,而是活在一个系统中,也许就不会再感到如此那般强烈的孤独。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