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美国困惑 | 毛卫东 (文)
林伟杰的作品拍摄于在美期间。尽管《美国困惑》中的照片看起来非常直白,但除了开始和结束的国旗局部外,就再没有任何地点的指向,地域、身份、种族、性别等等的差异和对立都变得一片模糊。观看者也看不到作品标题中“困惑”的迹象。这些照片和所有照片一样,一经捕捉下来,就脱离了拍摄者,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似乎充满了意义,但其实始终是模糊的、歧义的,哪怕经过了作者的解读。观看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解释者,把自己的意见附加其上,使照片变得更加厚重。这或许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这些瞬间的记录看似不经意的随手一拍,观看者面对时,会努力想要用艺术的标准来思考它们何以成为艺术。他们或许会失望,但是仍会驻足窥视,一探照片里的世界,或愕然,或窃喜。照片的画面只是现场攫取下来的片段,没有画外,于是剩下的就只有留给观看者去想象。《美国困惑》更是如此。摄影从诞生以来本身就具有这样的魔法,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影像铺天盖地的时代,没有人能摆脱。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做的,那就只有与影像来一场博弈,享受这一过程。
这些作品没有叙事性,看来散漫无章,林伟杰自己也谈到了这一点。摄影本身就很难呈现叙事,本雅明早就指出了照片的“叙事贫乏”,除非借助文字的说明。但文字说明也未必能表述得清楚,也不是唯一的,反而更是强化了照片的歧义性。无论作品中出现的是什么,那还是有待观看者自己去体味和解读。至于《美国困惑》,观看者成了作品极重要的参与者。
说到记录的瞬间,作品中呈现的瞬间,一经捕捉下来,就存在于那里了。它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作品中静止的画面,无法再更改,经由影像,它被拉到了当下。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就是林伟杰为观看者拉到当下的“曾在”,把属于他生命中的那个瞬间呈现给我们。至于他在彼时彼地是否刻意为今天而选择、摆布和控制,当作品呈现时,就变得不重要了。
但展览作品的编排却并不随意。一如音乐家之于音符,作品的编排就是林伟杰在以每件作品为音符,把他的内心所感表达出来,一经完成,一切就成定局,就在那里。观看者会去揣度其中用意,但往往费解,作品标题中的“困惑”也许更适用于他们。林伟杰没有为展览作品提供作品陈述,把一切留给观看者去遐思,这恰恰是展览作品耐人寻味之处,也是林伟杰的初衷。
林伟杰唯一提供的文本,是他的诗作,但这两首诗与摄影作品部分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解释作品。诗作或者只是漂浮于作品之上、游弋于作品之间的精灵,和作品成为一体,由此才真正成为一件作品。
这就让林伟杰的作品难以归类,也很难套用某种理论来阐述,这是它的特殊性。作品具有的实验性,恰恰在于它并没有刻意成为一个类型。它只属于作者艺术生涯中的一段时期,是流动的,这种流动性也使得作品本身多了一些可读之处。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 从卉
三天,十场拍卖。如此高密集的艺术品拍卖日程并非偶然。这恰恰代...
2014.10.25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