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春夏交接季节更替之际,某类敏感体质人群对外部天气、环境的变化会作出相应的应激反应,它出自人最本能的生理保护机制。身为“鼻炎患者”的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和创作也受到了影响,而正是这一特殊生理和精神状态激发了艺术家对个人经验的再次关注。
从个人感知,具体经验出发,对日常物品进行解构、拼接和再塑造,是刘冬旭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就这次项目中的八件新作而言,人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动作、重复和习惯,都是构成作品中重要形式的来源。使用把手开合门柜的动作,拧药瓶盖子的动作……种种身体经验与灯具、门柜等家具金属部件、豆皮、环氧树脂等物质材料之间产生了具有个人趣味性的互动和转化。刘冬旭认为日常物和泥、石膏等传统雕塑中的基本材料一样,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他一直在创作过程中尝试寻找新的形式,通过个人对已有形式的再处理去获得新的形式和趣味性。正如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所提到的:“很大程度上,日常生活的环境仍是一个‘抽象的’体系:普遍来说,许多物品都在他们各自的功能里相互隔离,世人依他的需要,使它们共存在一个功能化的环境里……”[1]
传统雕塑最集中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重心,而灯具的形式也是把重心作为第一要素的实例。在几组由灯具底座延伸出的作品中,绿色鼻炎喷壶的强行植入给底座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四个着力点把重心的支撑功能简化到极致。相较于以往作品,新作中对光的使用是一种新鲜的尝试,在协调和可控范围内对光进行克制性处理,让光作为色彩去放大感知体验。对艺术家来说,光是一种特殊的亲密符号,即使从缝隙中发出,仍然能够让事物拥有被关注的特权,因为它创造了阴影,构织了事物的临时存在感。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
王 从卉
三天,十场拍卖。如此高密集的艺术品拍卖日程并非偶然。这恰恰代...
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