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算了吧,风”沈少民个展

日期:
2014年9月27日 - 2014年11月9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9月27日 16:00
空间:
白盒子艺术馆(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B07)
艺术家:
沈少民
策展人:
崔灿灿

展览简介

前言

文/崔灿灿

这是一个由失败而得出的展览。从2013年9月开始,我和沈少民便开始讨论,应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产生了7个关于这个展览的方案。最初,每一个新的方案都似乎都是最终的结果。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已不再受制于如何做一个好的展览,我们开始宽泛的、漫长的讨论展览和自我、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不断的遭遇对方案本身的怀疑和否定,实施任何一个方案都变得毫无必要,它又回到了讨论的最初。

一个艺术家的个展是呈现物化之后的视觉标本?还是呈现个体生动而又分裂的思考、认识和方式?展览去除了过往形式中惯有的美学趣味和传播法则,试图重返被物化之前的时光中,回到它在脑海中的那个可疑的念头。

选择放弃一种经验的必然性时,所得到的自由,并不是艺术的自由,而是人参与世界的自由。即便它从未被实施,也一直面临相似,但它仍是个体真实的痕迹,关于人存在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艺术在个体生命中何时结束?个体又在何时拥有和掌握艺术?我们怀疑,我们从未拥有过艺术。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自己的方式,是表达的自由,也是偶然的回应。它通过持续的怀疑实现,也通过怀疑而结束。怀疑在此时此地是我们介入艺术的自由活动。在悖论之处,我们既没有背影,也没有必经的前路,但我们仍然选择结束那些教条的、无聊的、安全的经验,即便来临的是行动的失败。

杜尚宣称他的生活是他最好的艺术,这样一个世界纪录始终保持。艺术家们拒绝重复,不断挑战,创新成为一个“魔咒式”的接力。人们幻想着通过一个展览或是作品来确认自身在艺术历史中的独特,然而渴望永恒前卫的念头,即是保守衍生出的另一种经典式需求。

对于这个展览而言,我们并不愿意重蹈覆辙的去什么都不做,然后宣称我们拥有艺术。我们仍对艺术保持热情,观念的原创与重复并不是一个困境,我们更愿意公开的去呈现、谈论这个困境。

或者说,这个失败的展览所表达的是:接受失败,并呈现失败,远大于获得了好的艺术。我们放弃了作品,却拥有了无视禁忌的自由和雄心。

----------

瑞士人哈拉德.塞曼于1969年在伯尔尼美术馆策划了史无前例的展览《活在你的头脑中:当态度成为形式》,这次展览拓宽了展览与艺术创作的边界,亦或说模糊了展览与否、艺术与否的定义。自此之后,策展的呈现角度与艺术创作形式开始超越展览及创作本身,形式几近掏空。

直到如今,我们并不愿意重蹈覆辙的去什么都不做,然后宣称我们拥有艺术。我们仍对艺术保持热情,观念的原创与重复并不是一个困境,我们更愿意公开的去呈现、谈论这个困境。

观念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必要形式,吸引关注已然成为必要的曝光手段。

本次,沈少民个展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划,这是一个由失败而得出的展览。从2013年9月开始,崔灿灿和沈少民便开始讨论,应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产生了7个关于这个展览的方案。最初,每一个新的方案都似乎都是最终的结果。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已不再受制于如何做一个好的展览,我们开始宽泛的、漫长的讨论展览和自我、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不断的遭遇对方案本身的怀疑和否定,实施任何一个方案都变得毫无必要,它又回到了讨论的最初。

因此,我们呈现这样一个展览,将一年来的展览方案的不断建立与推翻的状态,直接曝光在公众面前。我们不呈现或实践一年来的7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只是呈现这个肯定与否定的过程,这不是对艺术史或展览史的机械研究与梳理。而是我们接受失败,并呈现失败的态度,我们放弃了创作,相反我们却视其为创作。

沈少民,作为著名的华人艺术家,此次在白盒子艺术馆的展览是其七年来的首次个展。最近几年的创作,沈少民开始将艺术、社会、哲学等方面的因素植入创作,在沈少民缜密的思维与严谨的创作中我们仍可以品出一丝诗意。

----------

沈少民个人简历

1956年 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

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

个展

2008年 “沈少民作品展”,Frey Norry 画廊,三藩市,美国。

2008年 “活性肌體”,奧沙畫廊,香港,中国。

2007年 “一号工程”,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7年 “磕头机”,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群展

2009年 “我想与你交谈”,影像展,T级艺术空间,北京798,中国。

2009年 “十九个游戏”,T级艺术空间,北京798,中国。

2009年 “中间”,元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09年 “中国 中国 中国”-透过全球市场看中国当代艺术,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诺里奇,英国。

2009年 “重新想象亚洲”,新艺术画廊,沃尔索耳,英国。

2008年 “沈少民张大力联展”,Eli Klein画廊,纽约,美国。

2008年 “介入:艺术生活366天” ,上海证大美术馆,中国。

2008年 “独立影像年度展”, 南视觉美术馆,南京,中国。

2008年 “打鸟”,T空间,北京,中国。

2008年 “艺术史的里外”,铸造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8年 “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南京博物馆,南京,中国。

2008年 “虚城计”, 原弓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8年 “二维,三维”视觉语言的协商,韩国PKM画廊,北京,中国。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