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艺术家: INGA 胡向前 李青 孙逊 刘国强 陆扬 没顶公司 邱志杰 汪建伟 吴俊勇 吴山专 新媒体现场演出团队 易连
不论传统的或者新兴的媒体,它们都改变着我们对于现实本身的感知,而我们正日渐浸入媒体所构筑的现实世界,甚至,今天的媒体可以用一种“超真实”的方式刷新真实。于是,有必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媒体与现实之间的那个空间是什么?
绿盒子是一个“隐喻的实体”,它物化了一个被消除的隐藏空间,尽管它本来就是真实的生产空间:在技术上,它以背景布的物质方式大量应用于对人的“抠像”,在天气预报、好莱坞特效制作等等“图层”的融合中,我们会大量“知道”、但不会“看到”这一种手法的应用。所以,当我们置身于绿盒子中,是不是我们反而更接近媒体现实运作中的“真实”——一个“真实的沙漠”?一个永不停息运作的却看不见内容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成为一个纯粹的背景,也即它有能力把主体——“人”从背景中轻易剥离,原因在于,它的颜色最为“非人”,它与人最没有交集。
而我们的城市空间、生活世界也在日益媒体现实化,而“绿化”后的空间的独特性也正在于一切都成为了背景,“人却消失了”,吊诡之处在于,“空间”本就既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于是,一切都变得不真实。在日益“景观化”的社会中,也许确如德波所言,“真实只是虚假的一个瞬间(the true is a moment of the false)”,内容只是漂浮着的表面,就像一套没有躯体的光鲜外衣,你“所见即所得”——除了所见一无所得。
所以,绿盒子成了始终等待被替换的、一个不必要的空间,它是似乎透明的屏幕,又是无法穿透的屏障。它的透明来自于在虚拟空间(cyber space)中,一切仿佛皆有可能,却是一种空无的无穷可能,在这种状态中,可以通过编辑-创作(compose)通向任何一个场景。但是,这种任意的可能性,既是一种起点,也恰恰是一种终结的“熵增”状态,因为,它是非历史的。
在高速运算的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充斥着以图像的方式而存在的实体,但正因此它成为了一条惊险的钢丝。这个由观看和臆想代替了真实世界的一个虚拟空间,它或者成为监牢,或者成为一种新的能力的反应堆;那些技术的媒介,或者遗留下了麻木,或者可能引发最为切肤的感动;比“超真实”更进一步,可能在反讽中抵达了真实,去以某种革命的方式反转所有的日常“神话”和社会奇观。
那么,最后的任务可能就在于,去寻找绿盒子的“缺口”,艺术史上有过一个著名的杜尚的“绿盒子”,他用独特的诙谐、认真但轻逸的个人化行动做出了一种暗示,而情境主义者们(甚至各种俗套的电影)也给出了提示:缺口将是一种瞬间。
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们根据他们的作品形式、观念方向、思考问题、视觉突破共分为了数位剧场、完美的虚构1:机械复造、完美的虚构2:数据自然、完美的虚构3:缺席的身体、媒体之墙I、媒体之墙II:一种媒体的展示是另一种媒体、记忆多元体、意识/形态、开发的剩余等9个划分,数位剧场主要展现的是以新媒体艺术为手段的艺术家利用空间与观者进行即时性表演与创作,也是展览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完美的虚构”分为两个单元,一是“机械复造”、二是“数位自然”,三是“缺席的身体”。这部分作品主要是展现关于新媒体艺术家对虚幻空间的无限创造。“媒体之墙I、媒体之墙II”中的艺术作品将展示的是艺术家通过新媒体艺术手段讨论媒体的边界以及媒体本身新的意义。“记忆多元体”中艺术家们通过对记忆的重塑与建构完成对经验历史性的立体式建构。“意识/形态”部分讨论的便是一种社会政治性与艺术创作的关联问题。
这些细化的展览呈现部分,将复杂难以理解的新媒体艺术转化成为能够和观者与大众亲切接触的视觉现实,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当代艺术中最为前沿的创造状态。它给予虚拟与现实之间更加附有创造力的可能。这次展览从专业性角度上看也是杭州艺术界新的开端,将有一个全新的平台被搭建起来,他就是——“绿盒子”。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