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展览地点:北京、香港、澳门
展览策展人:吕澎
参展艺术家:蔡磊、陈曦、陈彧凡、陈彧君、葛彦、何森、冷广敏、李大方、李青、李瑞、秦琦、屠宏涛、王亚彬、吴雯、徐跋骋、尹朝阳、杨勋、张天军、张小涛、张钊瀛、曹晓阳、常进、高茜、姜吉安、刘庆和、李津、林海钟、刘琦、彭剑、郝世明、秦修平、丘挺、沈勤、魏青吉、武艺、徐累、徐光聚、喻慧、曾健勇、张见
绘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审美情感的视觉平面表达,这种观点受到艺术史家或者鉴赏家们对无论东方或者西方绘画史长期叙述的支持。杜桑提示了这个关于绘画认识的转变,可是视觉惯习以及人们对平面的理解总是修复着"审美的"可能性,毕竟,艺术的"智性"并不代表精神世界的全部。无论如何,由艺术史图录诱发出来的审美情感被认为是一种退化的情感,它总是将人的精神世界关闭在一个狭隘的个人空间,滋生着视觉的惰性,缺乏将艺术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加以审视。的确,我们可以培养一种新的习惯:艺术什么都不是,除非一个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给你和社会带来了粘连的可能性:问题意识、好奇心、社会焦点、政治倾向、意外的市场反应以及审美的兴趣,如此等等。
与现代主义相比,当代艺术也许会带来更多的盲点,因为它难以为我们提供明确而清晰的态度。世界的复杂性超越了现代主义的思维惯习,但是在中国,这不是说批评家可以随随便便设置问题栏,以炫耀其理论的高深和创造性。当代艺术受惠于现代主义的开拓和自由态度,但当代艺术的合法性使不少人以艺术家的名义制造语义模糊的艺术品,它们的确是艺术品,但是它们仅仅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时候可用可不用的素材。这种情况难道不与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境况很相似吗?在中国,难道不与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现实很相似吗?中庸或者折中主义——夹杂着明显的犬儒主义的精神病菌——的态度是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明显特征,如果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艺术还存在着无可奈何的抵抗情绪的话,之后的艺术现象借个体性的不可侵犯而大大降低了艺术的现实针对性。直至今天,个人世界的花样成为显而易见的趋势,它们既是现代主义的目标,也是当代艺术的问题。
与其在理论上(实际上是在语词上)检讨今天的艺术,不如让艺术家回到它们的初衷:究竟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表现什么?手段是什么?与之前的艺术的差异是什么?不要相信借用西方的理论来清场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因为中国今天的语境与西方相去完全不同,难道真的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系统借用吗?基于这个看法,中国艺术家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自己的社会、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文化。展出中的作品可以成为我们考察与研究中国今天的艺术家究竟是如何看待并实践绘画的。
——摘自吕澎《我们的观念与手》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