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沈文燮个展:The Presentation-To The Island

日期:
2015年11月14日 - 2015年12月15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5年11月14日
空间:
东京画廊

展览简介

沈文燮:绘画如镜像

黄 笃 (策展人)

第一次知晓沈文燮(Shim Moon Seup)的名字是来自以朴来卿(Rhai-Kyoung Park)、蒂诺·迪·马尔焦(Gino Di Maggio)、李龙雨(Yong Woo Lee)于1995年联合策展的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展,该展以“虎尾: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十五位韩国当代艺术家”(The Tiger’s Tail:15 Korean Contemporary Artists for Venice’95)为题,第一次整体性展现了当代韩国艺术多样性的状态。自此以后,我开始对韩国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便熟知了沈文燮在韩国现代艺术中的位置和价值。在沈文燮作品中,除了装置之外,他还触及绘画和摄影,其装置、绘画和摄影在观念和语言上始终保持连贯性和持续性,即强调自然之物与人工之物之间的对比和融合,重视物质状态与环境条件之间关系和对话。尤其在装置作品中,沈文燮的灵感或许也有来自韩国传统民居庭院和佛教寺院建筑所呈现的材料质朴、结构单纯与空间简洁的启发。他不拘泥于材料的原发状态或现成品,总会从不同物的关系中建构新的语言和意义链,这使其作品表达的含义既神秘诡异又扑朔迷离,甚至连李禹焕(Lee U-Fan)都将其形容为“调皮鬼”的天真烂漫。他不仅擅长在自然物质、人工材料、确定性、偶然性之间的缠斗中轻松自如地创造出作品新的思想意境,而且善于不动声色地洞察力和想像力去转换材料和安置空间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情感。

作为一位观念艺术家,沈文燮的作品总是展现出前卫性与开放性。他的个人经历与韩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密切关联。韩国现代艺术是在60年代的韩国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和采用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展开的,从60年代至80年代,韩国现代艺术显然经历这样三个时期:从接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到拒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转向热衷民族传统和社会现实主义的艺术;再到试图创造一种相对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另类文化的艺术。这可以从韩国“单色绘画”中得到印证,当时韩国现代艺术吸收了建立在以纯粹形式构成的国际流行的非形式(informal)、几何抽象的非具象(non-figurative)语言,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体和材料,进而在吸收、转译和演化过程中将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综合,形成了自然、质朴而纯粹的“单色绘画”,占据了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韩国现代艺术的主导地位。然而,沈文燮首次创作“抽象作品”就不同于“单色绘画”,具体见之于1975年他在巴黎双年展上展示的一组作品“现前”(The Opening Up,砂纸、布),尽管该作品在造型和材料上并没有在画面上呈现任何常规的线条,但他一律用砂纸对绷在画框的粗麻布的框架边沿或中央部分进行擦拭或打磨,让粗麻画布表面产生破旧感的痕迹。他把该作品称之为穿梭于立体和平面之间的“平面式立体作品”。可以说,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将打磨过程与形式结果相统一。这一系列作品至今仍难以界定其是绘画还是观念艺术。即使今天重新欣赏该作品,觉得仍不失其前卫性。显然,沈文燮作品“现前”蕴涵这样两层意义:首先,他用砂纸对画布打磨就是以“无意义”重复动作改变原物画布的形态,布面留下打磨痕迹,从而赋予物质以“无视觉”或“无形象”的新语汇。其次,他的作品蕴涵了一种“行动艺术”的过程,这一过程显然是依赖于时间的介入来完成,而时间又浸透于身体与物质交融的状态,表现了“物我”相融的整体性,以及时间与空间的扩张性。

艺术家 沈文燮

即使今天回眸他1975年创作“现前”,完全有理由相信沈文燮的这件浸透时间与过程的作品仍具有非凡意义。这里,我们不妨将沈文燮与河原温(On Kawara)进行比较,以探求他们的观念价值。如果说河原温的作品强调理性的、逻辑的、视觉化的时间,那么沈文燮的作品则彰显感性的、悟性的、非形象的时间。换言之,如果说河原温关于时间的作品是显性的、具体的和叙事的,那么沈文燮与时间相关的作品是隐形的、抽象的和诗意的。进而言之,沈文燮展现了行为时间的抽象凝固状态。如此看来,比较他们的作品观念形态,可以清晰地发现,两位艺术家选择的是截然不同之路:河原温遵循60年代以来美国观念艺术的逻辑,概念-过程-概念;沈文燮显然不是沿走这一路径,而是深受神秘的周易占卜或萨满教精神之影响,同时还浸染着意大利艺术家阿尔贝托·布里(Alberto Burri)和卢西奥·冯塔那(Lucio Fontana)的“反绘画”观念,从而使其作品经由概念与时间,行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形成了确定与偶然、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混沌状态。

尽管他70年代的创作奠定了个人艺术观念的基础,但沈文燮近年的平面作品已完全不同于以往带有观念的“平面式立体作品”,其画作的规格或尺寸变大,画面多以丙烯的灰和黑为主,有时微加少量蓝。他聚焦这样一个新的议题——将对日常物像的解读主观性地转化成物质性的单纯平面,且又超越纯粹的视觉性,形象地揭示了潜伏于形象内部的生命活力和状态。由于长期生活在釜山附近统营的经验,他的脑海里无不时刻萦绕着这里优美的自然、碧蓝的大海,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最近的绘画多与大海有关的缘故。沈文燮常把大海看作是与自己身体相连的生命体。当大海风平浪静时,似乎与天空一样的蓝色海水连成一体,当天空浮云或翻滚或漂移时,则与大海之间交相辉映,显得柔情而美丽。当大海突发暴风骤雨产生波涛汹涌时,它犹如一个巨大生命体,立刻迸发或释放出无穷的能量和难以驾驭的力量。正如沈文燮所认为的那样,“大海自身能够做到自问自答,存在和时间、生成和消灭、反复和均衡、凝结和释放、共存和变化等”。从这一视角看,沈文燮采用可视的且隐喻的方式表达大海的形象,但他创作的大海形象并非具象,而是抽象,更是融入个人的情感,并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即突显了个人思绪与(画面的)流动笔触相互浸透的关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沈文燮用韩国毛笔或排笔在画布上刷动色彩,呈现如海浪一样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即把(海水)动态的瞬间用笔触给以静态的凝固,同时又暗示了时间的流动性。虽然他的作品与韩国“单色绘画”彰显的单纯、简洁而质朴的美学有着密切联系,但他的作品中并没有了“单色绘画”那样的规整和谨严,而是多了一些激情和动感,又能从画面动态的笔触中感悟到艺术家身体运动的迹象。然而,他也避免了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式行动绘画的颜色滴洒,而是将笔的运动与空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当然,他的观念旨在从绘画中解放禁锢的自我和时间,以重新发现个人的自由和时间的流动性。

Opening Up 60x50cm Cloth,Sandpaper,1975(each)

众所周知,与西方艺术家的理性思维不同,东北亚(中、韩、日)艺术家更多具有感性思维,易于从禅宗“顿悟”中得到灵感,即在对某种物像的关照中瞬获启发和醒悟。当然,这是一种自古有之的文化现象,如盛唐时草圣张旭,因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连画圣吴道子也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具体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吴道子》:“开元中……时又有公孙大娘,亦善舞劒器,张旭见之,因为之草书。)。如此由形象引发的联想和启发,也见之于日本著名诗人松尾芭蕉(Matuwo Baseu 1644-1694年)后期的诗歌创作,以寂为思想概念隐喻人对自然的归属感,明显表达出参禅的境界,具体可从松尾芭蕉以下的诗句中领悟其含义:“青蛙跳入水音响”(《古池塘》)。“陋室无长物,小蚊款嘉宾”《小蚊》。“静寂蝉声入岩石”《蝉》。等等。因此,在沈文燮的作品中,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他曾有过“顿悟”的经验。尽管他的绘画隐含书法行笔的介入,但又巧妙将其化解成无书法踪影的形式,成为了纯粹抽象的意象。可以说,对艺术家而言,传统书法美学充满的“悟性”蕴涵着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沈文燮熟谙书法对推动当代抽象绘画延伸的价值作用。在书法美学核心中,除了重视书法的基本技巧,书法特别强调如唐代孙过庭所说的“书势”。那么书势是什么?它是指书写过程中上下字之间的连带、承接与呼应,体现的是书法的连贯,是动态与力量,迟缓与疾速、整体与局部的全局关系。沈文燮在其绘画“呈现-岛”系列(The Presentation-to the Island, 2014)中把握住画面留白空间中横向关系的势,特别强调横笔的主导性,或排笔横向笔画上下之间呈现排叠或并置关系,或在横向笔触连接中突然出现略带纵向的斜线排笔的“破坏”,在横斜、黑白灰相交错的关系中形成了静与动、轻与重、书写性与绘画性的节奏状态——实现了势与体的和谐性。当然,沈文燮有时也会一改常规,让颜色充满画面,但常常在画布下方横涂少量黑色,其余空间完全被毛笔上下刷成动态的灰白效果,画面孕育“腾”与“坠”的“对抗”之势,让人感受到“穹隆恢廓”、“离而不绝”的动感和气势。因此,沈文燮在作品中彰显的运笔技巧、立象见意、表情达性,充满表达了个人艺术语言的魅力。

总而言之,沈文燮的“风景画”并不是客观的再现,而是主观的抽象表现。他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其敏感的直觉和自由的表现,同时也时刻警惕风景客观叙事的诱惑。在客观之景转化成主观之景中,他让随意而自由的画面将观者引入心理层面,通过图像凝结的时空维度及其变化状态,以探视人充满想像的内心景观。也就是说,他的作品似乎将人带入无限的想像,有的(绘画)似暴风骤雨,有的如茫茫黑夜,有的像宁静海面,有的如茫茫荒原,有的似浩瀚宇宙,有的像将至的暴风骤雨,有的如南极或北极宏伟冰川,有的似地球纹理,有的像抽象物象,……。这种开放性的语言无疑证明了他绘画的观念核心——贯穿时间的凝缩,诗意的隐喻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

沈文燮的作品在整体上把风景与自然、风景与语言、风景与经验的关系智慧地转译成一种新的抽象绘画。这一切都基于艺术家个人独特的方法论,他在作品形式上对构图的多与少、色彩的轻与重、墨色的浓与淡、整体的收与放之间的处理尺度既自由又得当。尽管他的绘画充分表达了个人对虚与实、动与静的美学追求,但他有时故意对画面的平衡性进行“破坏”,用排笔或毛笔在画布上偶发式随意涂划,看似随意而为之,却很有形而上学的高度,既显示了绘画手工性的魅力,又让平静的画面掀起波澜,增添了其动态感,尽现韵律感和节奏感。沈文燮的绘画犹如醉人的诗境,让人不知不觉地踏入记忆与联想、体验与感悟、凝视与冥想的状态。

沈文燮个展:The Presentation-To The Island

展览时间 2015年11月14日- 12月15日

开 幕 式 2015年11月14日| 15:00-17:00

策 展 人 黄 笃

地 点 東京画廊+BTAP|北京100-015

798艺术区内陶瓷三街E02

TEL/ FAX +86-10-5978-4838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六10:30-17:00

休 息 日 周一、周日,国定节假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