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策展人: 王一妃
艺术家: 孙大量 史文飞 李明 刘任 黎薇 田宇 杨心广
2011年6月4日,由林大艺术中心▪北京主办的“不在场”青年艺术家联展将在此拉开帷幕。
“不在场”为大多数人的一种普遍态度,有可能是共谋抑或是一种逃避或自我解脱。对于早已习惯的态度,我们早已渐渐麻木,习惯性的推诿也不会为人们所诟病。只要论据充分,就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间机缘相生,我们所看到的真相未必为真相。但以不在场为证明,恰巧说明了某种潜在意义的暗合。
现如今当代艺术界中的很多艺术家,表达观念的方式渐渐独立成熟,他们已不在受材质的牵制,而是熟稔的将其变为承载自己主张的方式。
而在此次展览中,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冷静且理性,忧而不伤,并且都有跳脱现实的反思以及表达能力。他们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灰色地带,用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经验去理解和表现各种“不在场”的情绪与疑惑。
对于出现在展览中的作品,不在场有几种呈现:一表现为普遍状态:冷漠,孤独,隔离,二为对现实的逃避,三为对存在感的疑惑,四为一种共谋,五为对时间和空间的质疑。
黎薇的作品将会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和观众互动,作品在观众的参与中得以实现,观者和作品存在互动中相互消解,整个过程包括了两种冲突并置的态度。
史文飞和孙大量的架上作品从不同的经历出发,透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孤独和隔离。史文飞从角落的蜘蛛丝做无限放大,从而产生出另类的情愫和误读可能。充斥在其作品中的基调是低沉且怀旧的,通过不断对惯有在场事物理解方式的质疑,像是在细数自己的孤独,将其安静的在画面上一一解剖开。不同的是,孙大量的作品极简却很幽默,只有一个在孤岛上可以生活十几年的人才会深刻理解什么是隔离。但是这种经历并没有使孙大量的作品呈现出像史文飞作品那种压抑的孤独感,相反的,通过自嘲且幽默的方式,表现了当代人普遍的内心景观。
李明的录像装置作品通过捕捉人们对于生活中固有社会角色的不在场转化,呈现出荒诞的现实场景。就像戈夫曼的“拟剧论”中提及到的——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田宇的装置作品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撕毁,然后进行拼贴重构。旨在表达一种对过去在场的否定和质疑,以及对于未来可能性的阐述。这一代年轻人的青少年时期都几乎在统一单调的教育过程中长大,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在教育完成后,又被生硬的推到社会中,之前所学所受的教育几乎被全部放弃。而面对未来,处于攻守并置的心态。
Forget Art此次参展的作品展厅中空降博览会某一展位,以参展商“Forget art fair”的名义参展。展位的布置和陈列均以国际博览会的标准来搭建,展位上的作品均可销售。将原有的语境转换,暗示了原有事物的不在场,质疑了原本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刘任此次的参展作品将空间和其作品《寻找安全感》相结合,在鸡蛋壳内重复抄写单词将原本生命的个体意义转化,机械的重复与脆弱的载体共存从而产生出丰富的语义。
杨心广作品《有弹簧的树枝》来源于爬山的经历,有树枝挡住去路的时候,拨开它,就能感受到这种反弹力,这是一种回应。对于作品出其不意的出现,参与者有可能会绕行,也有可能会被干扰。对于这种强制性的干预,会引发各种情绪。逃避与被动接受,皆源于对原本不应在场事物存在的对抗。
在多数情况中,我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唯一可以选择的只有态度,“不在场”作为一种普遍态度,显得合理且顺应现实。但实质上,任何不在场的态度或是情绪,都是值得质疑的,其存在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对于这种根源的探索,是一个自我剖析的过程。此次参展的每一个项目,源于个体经验但却具备普遍讨论的价值。展览中的作品不会以完成时的状态出现,观众的参与才会使展览逐渐完整。
展览将持续到7月3日。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
2014.08.19
刘钢
每次去广州住店,我必选白天鹅宾馆。我对这家酒店的偏爱,源于它...
2013.11.04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