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东西德建筑发展历程(1949-1989)【成都站】

日期:
2014年8月2日 - 2014年8月3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8月2日 15:00
空间:
蓝顶美术馆

展览简介

主办单位:联合主办 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院、德国建筑档案馆联盟 成都站主办 2014成都创意设计周组委会、成都蓝顶美术馆、歌德学院(中国) 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资助,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友情支持

在东西柏林墙倒塌25周年之际,本展览以历史的角度回顾东西德的建筑发展历程。

  

与其说是给出答案,不如说此展览更倾向于提出问题。迄今为止对于东西德的建筑讨论由看似分道扬镳的两种趋向组成,即“分歧”与“一致”。展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也通过实例将这两种不同的建筑发展轨迹与它们所身处的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在不同历史发展背景框架下东西两德各具特色的建筑发展。

  

本次展览不是简单地展示既定的“历史真相”,而更多地是一种尝试,通过挖掘东西两德历史档案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在文献基础上对两德时期的建筑发展进行对比和相关的讨论。展览关注的中心话题聚焦于两德时期在居住方式、思维、传统与革新关系等的基本论题。

  

汉堡造型艺术学院建筑系为期多年的研究工作结果汇入了此次展览。展览策展人为西蒙娜×海恩女士(Simone Hain)和哈尔姆特×法兰克先生(Hartmut Frank),项目协调人为卡特琳×彼得女士(Katrin Peter)。除此之外,艺术学院许多学生也参与了此次展览的制作工作,贡献了他们的研究文献和模型作品。

  

此展览为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院(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即IFA)和德国建筑收藏促进会(Föderation deutscher Architektursammlungen)的合作项目,为IFA的全球巡回展览。展览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Kulturstiftung des Bundes)支持。

  

展览包含以下几个板块:

  

国家

1949年二战后的两德先后成立。西方盟国的三个占领区组成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苏联占领区则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此时,建筑师们遇到了棘手的难题:如何设计出代表不同国家特色的建筑形式?外露的建筑物首先应与对方的国家建筑风格疏离。联邦德国摈弃了落寞的第三帝国纪念碑式的建筑风格,以此象征全新的开始;而民主德国则认为,激进的体制变革之后,延续传统建筑形式、界定新的建筑内涵正当其时。此时,东德以彰显战胜者权利的代表性建筑为导向,而西德则体现出对独立自主的要求和谦逊恭俭的新开始。

  

文化和信仰

由于纳粹时期的长期滥用,呼吁民族、种族、国家、荣誉和信仰等概念的集体理解模式被扭曲。奥斯维辛时代过后,两德亟需精神领域的革新。因此,两种政治体系均对文化及宗教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这一趋势在联邦德国表现为有针对性地回归基督教传统,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西方个体文化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而在民主德国则表现为对民族文化遗产中进步元素的重新强调,以及对民族谅解的普遍呼吁,尤其是与社会主义伙伴国家的文化交流。

  

居住与休闲

战后十年,应对住房数量紧张是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面临的主要建筑任务。两国亟需为战火过后流离失所的人们提供住所,满足大范围国内人口流动带来的额外住房需求。开始时,两德均借鉴了20及30年代社会住房建设的经验。然而,不久之后东西德便分道扬镳。一方面,这归咎于两德不同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也源于两德各异的建筑范式:东德主要为城市建筑集群,而西德城市景观较为松散,联排建筑和点状分布的高楼构成城市建筑的主导。两德均偏好多层大规模住宅建筑。除此之外,私人住宅和小型独户排屋在联邦德国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日益流行。

  

教育与培训

教育体制转型在最初阶段就获得了两德的大力关注。东西德均致力于培育具备民主思想、反对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新一代公民。初期,在相关机构重组和新建工作中民主德国比联邦德国更为激进,联邦德国直到60年代才开始在学前、中小学和大学教育领域开展彻底的转型。除了住宅建筑领域,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建设将建筑师们的社会参与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济与交通

无论是在联邦德国还是民主德国,将战时经济生产向和平经济生产转变都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并得到了强有力的贯彻实行。不难想象,东西德在该方面的基本条件并不平等:联邦德国拥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援、朝鲜战争带来联邦经济崛起所引发的需求,同时渐渐融入西欧经济体系;而民主德国则在向苏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的背景下持续拆建,在分裂的领土上建立重工业。然而,战后前二十年间,两德均在20及30年代的经验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建筑特色鲜明的工业厂房。此外,西德还扩建了高速公路,有针对性地促进自驾出行。

  

建筑设计与探究

与出于特定历史、社会及经济背景、需要具体解决方案的建筑任务不同,建筑领域内部开始探讨相对独立于物质条件,依照建筑自身规律,合乎时势的建筑形式与建筑设计。当与所属国家和社会体系的文化政治及意识形态要求相冲撞时,建筑师的个人设计及其表达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艺术诉求、对当下国际发展潮流的认知或革新后生产技术的客观要求。只有在除了实际建筑外,同时考虑仍停留于纸上的设计图纸,这一探究的广度才能充分显现。

  

展品包括

  32个建筑项目及讨论

  10个建筑话题

  22个建筑任务

  40件模型,展板以及22个由复制的照片,平面图,草图以及文字构成的展柜

研讨会《建筑•城市•历史》

  嘉宾:

  哈尔姆特•法兰克(Hartmut Frank),展览策展人之一,教授,建筑师,汉堡港口城市大学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靳洪铎,旅德建筑师

  朱杰,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钢,维思平设计主持建筑师

  时间:2014年8月2日,16:30–18:30

  地点:成都蓝顶美术馆新馆书吧

  语言:中德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