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2017年3月11日至5月22日
北京艺门画廊 (香港)很荣幸举办“炫耀 II”,此展览由9位重新阐释肖像画的艺术家组成:
肯尼斯·布洛姆(b. 1967 丹麦,生活工作于奥斯陆,挪威)
汪春龙 (b. 1972 新加坡, 生活工作于纽约, 美国)
毛栗子 (b. 1950 北京, 中国)
老马( b.1982 斯洛文尼亚)
那顺巴图 (b.1969 内蒙古,中国)
王鲁炎 (b. 1956 北京, 中国)
谢其 (b. 1974 重庆, 中国)
张大力 (b. 1963 哈尔滨, 中国)
赵亮 (b. 1971 丹东, 中国)
具象绘画依赖的许多工具,既有机械的,也有心理的。传统意义上讲,人物画是为有权势的人群服务的,创作前所预设假定对象为理想化了的男性或女性。人物画常常依靠对摄影影像的处理,力图实现一种充满着所谓道德权威和真实性假象的绘画形态。进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更加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 成功的人物画家可以将人像主体的表面特征作为起点,既能刻画出对人像主体内在生命的更深刻理解,又能体现出绘制肖像艺术家的内在生命。
人像主体与艺术家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既不简单,又不自在 - 而是一方观察着另一方,从而试图理解自己如何感知对方。如此一来,在艺术家和人像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建立某种联系。在最优秀的新派心理肖像画看来,被绘制的人物掌握着解开内在自我的密钥 - 这不仅是指人像主体的自我,也包括艺术家甚至观赏者的自我。
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趋势已不再是具象绘画。风格的钟摆已经摇向抽象主义、多媒体以及其它各种后现代的表达手法。然而在这些趋势之中,依然存在着一种意犹未尽的信念,一种认为具象艺术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决心。一些人甚至坚信,具象艺术更为复杂,可以走向更大的深度和实现更多的表达效果。虽然他们的这种观点似乎与当前潮流背道而驰,但或许正是在这些不追逐潮流的艺术空间内,艺术家们的个人追求才可以将具象艺术创作推向从未被探索过,而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领域。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金闪
用棍子撬开门,泥地上有两个塑料垃圾桶,一个蓝色的,一个红色的...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