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艺术家付斌和彭勇同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之后又都走上了教学研究的岗位,分别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从身份共性上说,二者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学术背景和职业履历。从艺术共性上说,一直以来,两人的作品题材稳定而相近,都是批判性地描绘现代都市风景。付斌着重表现包裹于都市空间之中的个体视角,是一种个人化的记忆和体验;彭勇更多着力于营造重复化的现代建筑景观,是一种集体感知下的冷漠和空洞。更要指出的是,二人的创作都脱胎于版画学科,却又不囿于版画边界,致力于采用具有学科特征的创作手法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种共性成为了二人作品得以被放在同一空间内并置展示的条件之一。然而,共性越大,个性的差异价值就越发珍贵。对于这种差异性的关注就成为本次展览的着重点。
这种差异首先源发于一种精神理念的不同。潘诺夫斯基认为“肉眼与世界的关系其实是灵魂与肉眼世界的一种关系”。在这里,肉眼所见构成了世界和灵魂见的媒介。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诉诸视觉就是用图像的形式搭建精神和现实的桥梁。从图像出发,艺术家的精神理念成为本次展览试图呈现的一个内容。换言之,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在展览的筹备讨论中,两位艺术家所传达出的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尤其值得玩味。付斌对“刻”木和“排”线的执着,强调作品中二元对立的状态。彭勇从宗教修行的层面追求一种绘画的书写感,探究色彩的精神性。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让两位艺术家在艺术面貌的扭转上分别出现了走向素描和走向抽象的后果,推动各自的艺术显现出新的内容。这种精神状态映射在二人作品的物质材料之上,构成了另一个差异,即不同物质材料的特性呈现和转化。因此,这也成为展览中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形而外”的问题。付斌之于木和笔,彭勇之于手工纸和模具,材质有别,艺术家在对待不同物质属性时却都透出制作的精神、技术的磨砺、手的诗学,以至于让我们想到康德对于艺术的定义——艺术是天才的技术。
诚然,图像背后没有全然独立于图像的元素存在,一切精神和物质于视觉性层面都可以象征价值和形式价值的方式再现。而作为一次展览的切入点,这种于图像之外互为差异状态的强调,不失为两个艺术个案间的有趣参照。
石冠哲 2020/5/26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