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眼前的风景”石羆的绘画

日期:
2013年11月23日 - 2013年12月8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3年11月23日
空间:
成都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
石羆
策展人:
蓝 庆伟

展览简介

风景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在西方艺术史框架下的风景画有着其独特的地位,熟知艺术史的人或许都会被印象派所描绘的光影风景所吸引,这不是偶然所致,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家有了户外写生的可能。艺术家走出画室,遵循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真实的描绘成为这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欣赏莫奈(Claude Monet,1840.11.14-1926.12.5)的《鲁昂大教堂》时,风景本身已不是艺术家所描绘的主要对象,同样的描绘手段因媒介等因素差异而产生了千差万别。

但作为艺术创作的方法之一——写生仍然被诸多绘画者所热衷,石羆便是这样一位热衷于开着车在城市中穿梭写生的艺术家。只不过他写生的对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而是眼睛所及的真实。1998年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石羆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的技法语言和造型能力,这种日常画画的生活状态早在他上初中时已经具备,画画对于艺术家来讲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在省会城市贵阳所看到的城市化是这位贵州黎平出生的小伙子未曾经历过的,在多年后,艺术家依然时常提起读大学时看到的景象,提起寒冷的冬天里“稀疏的几个人和墙角那只小狗很快消失在视线中,残破的几栋教学楼和宿舍楼,显得格外亲切。那锅炉房的烟囱还有几丝青烟,买包子的铁皮推车也静静站在墙角下,似乎它也感到生活的艰辛,还有远处第一监狱的红砖墙,他们都好像想对我诉说什么”[ 石羆:《说空城计中会说话的红砖墙》。]曾经的真实被记忆不断修饰,叠加于其上的时间痕迹被抹去,在今天重新被提起的“当时”,似乎比真正的“当时”更符合那个时代的样貌。

正是在毕业的这一年,石羆入选了由董克俊、蒲国昌、曹琼德等任提名委员,董重任策划人的“西西弗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作为学生,作为在边远城市贵阳学习艺术的学生,这次参展经历十分珍贵,也证明石羆当时已经有比较出色的创作水准——在九十年代末石羆能够放弃毕业回乡工作的机会,留在贵阳做职业艺术家,到底是有底气的。

毕业后石羆在学校附近巷子里租了一间12个平方的房子,一边画画,一边做商业设计以维持生活。时逢贵阳城市大建设,拆迁是家常便饭,经过3次搬家的新画室仍未摆脱拆迁的命运,作品常因搬家而受到损害,这种状态让石羆身心俱疲,遂下定决心到贵阳市美术馆大楼这一“不可能拆”的地方租画室,然而这一商业地段虽然租金贵,但也抢手,整栋大楼也没有新的空间。在寻找工作室恰巧遇到旧识董重,两人叙话家常后,石羆被董重正在策划的“城市零件”艺术区吸引并最终加入。虽然在进入“城市零件”艺术区之后,石羆在绘画上找到了可以交流与倾诉的对象,开始做职业艺术家,但冰冷的城市却给他一种无限的陌生感。

2007年左右,石羆的“空城计”系列作品形成,这是艺术家与冰冷城市对比后的个体感受,“空城计”系列作品的画面主体充斥着苍老、陈旧的老宅,似乎在用自身的岁月磨练来对抗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偌大的城市空空无人,只有建筑矗立,建筑上有人居住过的痕迹,却不见半个人影。艺术家想述说的生机与颓败、日常与反常通过空无一人的场景铺陈给观众,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令人叹息不止!没有人烟的城市被建筑构成着它的活力,这种景象是人们所熟悉的,而再美的空城也都无异于废墟。

城市化的进程刺激着石羆的神经,在之后的“沙盘”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干脆将经过设计的售楼处沙盘模型中的现代化楼房去掉,换成城市中的老房子,老房子虽然颓败但却屹立不倒,被置换、错位的“沙盘”成俯视视角呈现在观众面前,老房子旁边的植物依然在向观者述说着生命的力量。在之后的一次写生中,石羆被居住在老房子中一位老婆婆的描述——这些五六十年代的房子虽然漂亮,可惜很快就要被拆了——所刺痛,不禁想起自己在老房子里度过的童年,之后,他选择走近“空城计”中的老房子去看个究竟,对“眼前的风景”的窥视吸引着艺术家开始了“房子”系列作品的创作,呈现在他画面中的老房子依然是陈旧破败的,但与“空城计”所不同的是,房子外的街道虽依旧空空无人,但房子中的每一个房间都显示着无尽的“生活”,人们在此居住,享受着一种被称之为正常的生活。“这样的场景勾起我童年的记忆,童年居住的小平房在夜里是那样安静,静得能听到老鼠在厨房偷吃穿行的声音,在微微的月光映衬下,平房的家显得亲切温馨,人们也早早进入梦乡。在当下喧嚣的都市我想找到这样的家园,已经变成一种奢望了。”[ 石羆:《会不会消失的记忆》,2012年7月1日。

而在艺术家最新的作品“夜景”中,艺术家放弃了艺术语言的束缚,而是尊重自己的观看视角,画面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夜幕下的老房子似乎在预示着它们最终的命运,房间的灯光下充斥着怀有梦想的人们在画面上以毫无章法的光源形式呈现,无人的街道不再是死气沉沉,艺术家更专注于一种“刚刚发生过”的场景营造,与夜色形成一种由物象与场景构成而被我们不断追忆的孤单。石羆将这些作品称之为“家的印象之夜”,或许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人的冥想才会无所顾忌,白天的城市成为障目的风景。而只有这眼前的风景,却在勾连着昨日的那些回忆。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