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展览空间:YISHU8二楼白厅 (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展览时间:2015年11月21日至2015年12月20日
媒体及VIP预展:2015年11月21日 11:00
开幕式:2015年11月21日下午 15:30
2015年11月21日,艺术8将带您走进艺术8奖·法国得主西蒙 (Simon Rulquin) 疯狂的艺术世界,带你体验一次穿梭于时空、宇宙之间的奇妙旅程。在青年画家中,西蒙是走在非传统与创新最前沿的。他的作品总在尝试丈量一些无法被丈量的对象——例如去捕捉动态的、记忆中的、或是某个玄妙的意象的若有似无的踪迹。而正是在这偶然的不确定性之间,西蒙反省着现实世界的状态。为了这目标,他抛开了传统的笔刷,而去探索能够回顾现实的对象以及展现它的途径。
在西蒙那既严肃又有趣的动作中,你能微妙地觉察到,他的艺术创作灵感源自天文影像和童年游戏。也正因此,他的作品里既有儿童时期的奇幻想象,又有成人时期的严肃深沉。他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促使观众也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尝试、突破各种偶然性的壁垒来愉悦自己。在艺术8驻地期间,他又将新的元素呈现于他的创作之中,再一次突破了传统材料的限制,给观者带来视觉上趣味性的同时又像是一次艺术的表演。
关于西蒙
西蒙于1982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目前工作生活于波尔多及布雷斯特。2009年毕业于波尔多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近年来他与中国一直保持着某种联系,2014年在上海菲利浦画廊举办个展,同年分别被Maif奖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奖提名,并于2015年获艺术8奖。他的作品在法国、中国、奥地利及台湾均有展览。代理其作品的画廊有巴黎Odile Ouizeman画廊、波尔多Xenon画廊,以及上海菲利浦画廊。
佳玥与西蒙的对话
2015年6月于艺术8
佳玥:你在艺术8驻地前已经对中国有所了解,本次来北京你有何新的发现?
西蒙:我非常喜欢北京的市中心,比如在错综复杂的胡同里骑车漫步,还有景山公园和它的小山丘。艺术8的驻地给我的工作条件让我能够全方位的体验这座城市的活力。但起初有一些困难,我刚抵达时就足足领教了中国式的忙碌:我住的房子旁边日日夜夜都有人施工,完全无法休息、无法入睡,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都是一种颠倒的状态。我会在恍惚状态中出去散步,让各种想法和感受在我的脑袋里混合。那段时间我严重缺乏睡眠,难以集中精力,因此工作时是一种非常简略、自动化的方式。我在探索、研究中国的天文学,那时常常会早上七点跑去北京古观象台外面闲逛,等着到点开门进去瞻仰浑天仪。在那里我总算找到了与想象中的那个马不停蹄的中国所截然相反的一种宁静。
佳玥:你在艺术8的创作既让人想到画家又想到炼金术士。但归根结底,你首先是一个探索者,你对宇宙、粒子、黑洞以及科幻故事充满热情。
西蒙:我觉得自己是方式多变的画家,为了避免陷入无趣,我给自己保留足够开阔的创作空间。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科学,自然,天文学以及科幻文学,例如Stanislas Lem或J.G Ballard。我每次着手一个项目时,都会伺机利用来自各个领域的技法,化学、工业、手工制品、儿童玩具……在艺术8创作期间,我一开始就对一种古老的摄影技法感兴趣,即1842年由英国科学家及天文学家John Herschel发明的蓝晒法。我通过大量的实际运用去领会和学习这项技法,同时继续着我对于中国天文文化的阅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发现和运用新的技法,并在之后将其注入到我的创作中。大部分时间我的脑海中已经有我想要创作的具体画面,但某种新的技法或技能会激发我的兴趣,并与我原本思考的问题所结合。
佳玥:你的实验成果将我们带入了天空,发现新的星系,以及让人惊异的“摆锤”。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你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提取出的大自然,因为你所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同样模糊了各种界限:物质与能量,自然与文化,天与地。
西蒙:北京这座城市在天与地的关系上有着历史的优越。经过在工作室的大量实验,让我格外感到鼓舞的是去参观James Turell的一件作品“Gathered Sky”,这是一件关于视觉与光线的作品,人们躺在一个空间,在一个半小时内通过头顶的四方露天空间来观赏日落。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的作息趋于正常,开始进入驻地的第二阶段,以一种平和的状态工作。于是我重新开始“摆锤”形式的创作,通过重力的原理、利用完全自然和谐的几何曲线进行绘画。整个的准备过程很有意思,一切都在受支配和控制,直到摆锤启动,之后我就只是站在一旁观察。漂白水会燃烧布面的颜色,所得出的效果仿佛是悬挂摆锤绘制的线条在黑色布面上放出光彩。我在展览现场也会用墨汁在地板上创作同样的作品。
佳玥:中国教给你什么?
西蒙:教我更加耐心。
(翻译:刘聪)
艺术8奖·法国
从2011年起,艺术8奖项每年都由专业人士和收藏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三位法国年轻艺术家,这些获奖者因此能够在优厚的条件下前往北京,于1920年由孙中山创建的中法大学旧址小住。他们发现这里不仅仅是进行一次为期三个月的驻地交流的地点,而且还有着令他们能够追逐一个设想的理想创作条件,当他们的驻地交流结束时,这些设想将通过在那些享有盛誉而又舒适的场所举办的一次展览来表达。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次机会,去认识中国,发现思考艺术与创作的其它方式,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和具有非凡活力的一座当代艺术舞台同时进行对话。
欲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咨询:
张琪 | 艺术 8 vickyzhang@yishu-8.com +86 1580-1233-901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