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人的风景——娄烨

日期:
2014年7月5日 - 2014年8月18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7月5日 15:00
空间:
谷公馆(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号4楼之2)

展览简介

参展艺术家:宋琨、韦嘉、齐星

电影播放与座谈 :7月4号(五) "颐和园" 晚上7点30分

地址:光点华山电影馆SPOT-Huashan,台北市中正区八德路一段1号

(导演与艺术家将亲临会场)

关于展览 About Exhibition

2009年,艺术家宋琨介绍了《颐和园》给我。之后,尽所能地将娄烨电影逐一观看。电影在文艺的范畴里占有重要的比重,深刻的电影让人敬重。在娱乐化与型式单一化的今天,很久没有这样追踪一个导演的电影。

我不知道是否喜欢电影的人都喜欢观察,喜欢「看」。看世界,看人,看人性。对于人性的敏锐与刻划,往往是文艺作品里比较精妙的地方。在娄烨导演的电影中,有时看到了反映今日生活里的种种人性,有时看见了特定时空背景下,不受时空拘束而总能有共鸣的,比较普遍的人性。这两者,都提供了一个看的视野,也在观看的过程中,让自己与自己有了深刻一些的对话。

做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娄导的电影一方面反映「人」,一方面反映人所处的背景与时代。人的深刻描写与观察出现一种普遍性与永久性,而人物背后的网络又点出了当下的时代性与独特性。例如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与《浮城迷事》,里面的人的故事可能在全世界任何时代任何区域都会发生,而同时他讲述的某种独特的今日中国的各种现象(不是表象)又必须经由深刻的观察才可能更精准,更能引发共鸣。

这样的共鸣,在艺术的领域里,也有不同形式的艺术家相互呼应。宋琨、韦嘉、齐星,三位70后与80后的艺术家,以绘画的语言描绘人物。人物的探索很有趣,有时由内心的感触与观察扩大到外在的生存环境,有时又恰好相反,由外在的现实世界直接影响与反照进入人的思考与行为。在表现创作概念的方式上,三位艺术家都藉由「手」的描绘传达画面的具体的组成与型而上的内在的灵动。对于绘画里手感的探讨,与娄导使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电影的概念,或许是相通的。它能表现意识之外不可预期的各种本能的可能性。

展览取名《人的风景》,风景里有路程的延续,有观察,有时间,有思绪的交替与建立。展览的推广上,希望从一个点的介绍,延伸到一个面,然后观察一个重迭的时代脉络里,既简单又复杂,既互通又独特的作品与人物个性的面貌。

谷公馆负责人/展览策划 谷浩宇

关于娄烨 About Lou Ye

娄烨,中国第6代影视领域的最为特殊和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娄烨的电影中总是存在的双重关系甚至多重关系:影像与声音之间、虚构与纪录之间、文学与电影之间,爱情与政治之间、形式与内容之间。他所选取的大多为现实题材,影片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

他的影片也在国际上广受关注,对中国的影视的发展也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和深远启发意义 ,是当代艺术领域内的先行者,其作品至今仍在学术领域不断激发反思和讨论。

2014年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 银熊奖 (摄影) 《推拿》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推拿》

2013年 

第7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编剧、最佳新人、最佳影片《浮城谜事》

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传媒致敬奖项、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 《浮城谜事》

2012年 

第49届金马奖 最佳新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浮城谜事》

第49届金马奖 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提名)《浮城谜事》

2009年 

第62届坎城电影节 最佳编剧奖 《春风沉醉的夜晚》

第62届坎城电影节 金棕榈奖竞赛单元(入选)《春风沉醉的夜晚》

2006年

第59届坎城电影节竞赛单元(入选)《颐和园》

2003年 

第56届坎城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入选)《紫蝴蝶》

2000年

第2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苏州河》

第15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维也纳国际电影节大奖《苏州河》

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大奖《苏州河》

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十佳影片《苏州河》

展览内容 Content of the Exhibition

静态展览Exhibition of static materials

展示娄烨导演电影的海报、剧照,以直观视觉的方式去欣赏、感受他每部电影的魅力

阅读空间Reading area

展示部分导演在电影工作中的分镜头手稿、道具、影片DVD光盘以及部分导演早期绘画作品

声音区域Sound area

收录娄烨导演电影中的经典的台词、音乐或者声效,使观众在纯粹的声音中感受台词的力量

动态展览Exhibition of materials in motion.

解构娄烨所有电影中经典的镜头及片段,在再次重组中体会娄烨导演带给我们关于「人的风景」影像呈现。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s

宋琨 Song Kun

宋琨,1977年生于内蒙古,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宋琨的作品由自身生活情感出发,描绘生命片段,画面处理细腻,光影与空气间交织出的朦胧感,让作品呈现出既梦幻又真实的温度,成为中国70后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作品完全由生活中的片段取材,最具代表的是她曾花了一年的时间用绘画代替日记并集结成册,细微的观察与表现力,唤起观者的浪漫情怀。目前的作品除延续一直以来的风格与特色外,更大胆挑战强烈的光影变化,透过其中的转换,透露出对自我追求与现实间微妙的平衡与批判。

韦嘉 Wei Jia

韦嘉,197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9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目前任教于四川美院版画系并生活于重庆。在中央美院求学期间即在版画领域获得许多重要奖项,之后转以油画创作为主。韦嘉的早期创作将青涩少年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获得观者的青睐,让他成为中国当代70后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创作除延续关注自我内在外,年纪的增长也将视野拓及自身和人际、社会群体间的情感。韦嘉的作品绘画技法纯熟并善于从绘画语言如色感与手感表达更进一步的意境;其所探讨的自身心灵层面,情感细腻,让他的作品持续获得众人的注目。

齐星 Qi Xing

齐星,1982年出生于中国河北唐山,2005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在北京F2画廊《Out of Order》联展;2007年在诚品画廊与卢征远举办双个展《天堂》;2008年于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个展《你在红楼我在西游》;2009年获选为苏格兰格兰菲迪驻村艺术家。作品着墨于人生命题,以介于写实与浓郁的个人笔触的艺术语汇再现出虚幻若真的临场感,展现出艺术家内在的人文关怀与其世代的当代性。

谷公馆Michael Ku Gallery,坐落在台北市中心,成立于2008年的MICHAEL KU GALLERY,是台湾有着美术史背景训练的画廊业者,每档展览Michael Ku皆亲自策展并撰写展览文字。从开幕到现在一系列有规划地介绍新生代优秀艺术家,成为一个清晰的脉络体系的结合。并以文化推广的角度,为画廊创造一种具备独立精神与人文深度的视野,探讨在作品表面的背后的另一层次意境。

关于佐维 About JOYN:VISCOM

佐维视觉(JOYN:VISCOM)是一个独立的、跨领域的设计工作室和视觉文化交流顾问机构, 成立于北京。不论是客户委托的工作还是自行开发的实验项目,JOYN:VISCOM的目标都在于制造体验,通过与不同创作领域的跨界合作。此外,工作室下属的JVlab(佐维视觉实验室)还参与并开发多种文化领域的独立项目,包括展览、讲座、出版物和工作坊等交流活动,尝试进一步探索艺术、设计、技术和生活的关系,并以此推动当代视觉文化的社会参与性。

谷 公馆 MICHAEL KU GALLERY

www.michaelkugallery.com

地址Address:10557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号4楼之2

Tel:(886-2) 2577 5601 Fax:(886-2) 2577 5602

E-mail: ku.gallery@msa.hinet.net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 11:00至19:00(周一休息)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