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展览地址:
南京市江宁织造博物馆临一厅、临二厅(南门负一楼)太平北路19号
收藏销售展十竹斋画廊同期展出。(太平南路72号)
主办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 南京市广播电视集团
承办单位:十竹斋画院 南京文物公司
支持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江苏省国画院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典藏 、南京电视台等二十家媒体。
评论文字:刘梓封
策展人:刘梓封 张中伟
学术主持:赵力
参展艺术家名单:
金陵力量
王法 任大庆 潘东篱 李金国 冉达 吴思骏 刘懿 姚媛 秦艾 浦均 甘永川 董金良 谭雷鸣 焦腾飞 徐钢 杨运高 杨立奇 杨永俭 韩非 卞雅清 陈贝西 韩荷 梁雨 杨宇 顾真真 赵怡文 单鼎凯 王君 黄岑 范立
稽古惟新
金沙 方政和 李晶彬 白璎 张见 范治斌 杜小同 毕可燕 党震 石荣强 高茜 叶芃 董婷竹 李君琳 张俊 李水歌 王晖 周雪 贾秋玉 李志坚 马骏 徐华翎 孙震生 潘汶汛 李戈晔 王海滨 葛冠中 徐加存 涂少辉 李军 王煜 冯士坤 马兆琳 赵东 廖星君 赵丽娜 杨斌 孙浩 范春晓 李娜 孟哲 王濛莎 刘派 李骏逸 李嘉儒
11月1日-7日,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协办,南京十竹斋画院、南京文物公司承办的“中国未来——十竹斋画院2014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将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举办,展览为期7天。
中国未来——十竹斋画院2014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是十竹斋画院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艺术展览,代表十竹斋画院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十竹斋画院学术定位和社会形象的一次全新展示,也是百年传承“十竹斋”品牌兼容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飞跃。展览旨在梳理当今青年艺术家们的学术发展脉络,发现和发掘在新水墨、新工笔领域有建树的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为十竹斋的发展积累后续力量。
当代的水墨创作被冠之为“新水墨”。所谓的“新水墨”,则涵盖了从风格技法、媒材介质到创作观念上诸多的标新立异。从风格技法而言,“新水墨”,既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也从全球文化整体系统中博采众长,既从古代文化传统中继承创新,也从近现代文化新传统中融汇贯通;从媒材介质来看,“新水墨”,关注“水墨”介质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也关注装置、影像等当代新载体的实验拓展,强调的是针对“纸”、“绢” 的超越和超越后的自由变化;从创作观念来观察,“新水墨”,不再是局限于绘画的单纯思考,而是扩张为时代文化的总体思考和观点提出,与当代文化建设发展之间互动生发。
青年水墨画家的创作早已超越了原有的画种、介质的种种藩篱,水墨当代性的建构业已汇为巨流。作为专注中国水墨画发展的十竹斋,长期坚持“发现新价值、推动新水墨”的理念,为中国当代水墨绘画的发展而不断努力。近年来十竹斋更响应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以南京为基地而在全国范围内谋篇布局。本次举办的展览是十竹斋系列水墨展览中的一个,其宗旨是以时间为经纬,聚焦于当代青年水墨发展中的主要案例,带有很强的学术研究的目的。因此,展览所挑选的70多位当代青年水墨家大多堪称时代之代表、同侪之翘楚,据此而建构起来的展品线索无疑也就更贴近当下的现状和现实的脉络。
本次的展览是当代青年水墨画家的一次大聚集,作品超过200件,有来自南京的“金陵力量”和江苏本地的青年艺术家代表30多人,如:秦艾、姚媛、李金国、杨立奇等,他们在书画拍卖市场上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稽古惟新”的青年才俊40多人,如徐华翎、杜小同、张见、高茜等,他们中一部分人单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已经突破百万元大关。通过此次展览的方式,他们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机会相互砥砺,相互交流,遂形成共识,形成趋势。
----------
“新”并不能代表未来——写给七零以后出生的艺术家
刘梓封
新水墨,新在表现。或循规制以出新,或趋时流以创新,“新”当行之于表面;
新工笔,新在形式。或依内容以求新,或附语境以图新,“新”当付之于表象。
新,标示着与旧的诀别与疏远,别得彻底、新到没边儿便成了“革命”。新时代的中国倡导革命意识,五四运动肇启,惟革旧制以图新是为榜样。百年间,艺术界中以革命之思想意识大谈革新者不胜枚举,但其结果往往是——革了宣纸的命、革了毛笔的命的同时也革了自己的命。革自己的命无妨,但要了自己的命却万万不行,命都没了还拿什么去闹革命?出得哪门子新?所以以创新为目标的革命才是好革命,而以革命为目的的革新肯定都革不成新。
看画品画的人也要强调内容的新、画面的新。画画的人便只得强求于自己的作品有创意有想法,故而中国画坛就在这一片创意声浪中踏上了一条惟艺唯新的路。不再强求于传统文化血脉中汲取营养,也不再追求于理法规制中演化出新的可能,因为如此的新是那么的得来不易。还是寻求于形式化与图式化的新来得比较直接,依此而创造出的画面也新得更加彻底。当这样一条“绿色通道”成为大家的共识,以一切新为目的而非态度去钻营于创意与想法,便成了寻获“新”的唯一途径。
风尚一旦成为潮流,那些拾获新方法与新手段的画家就成了时代的革新坐标。进而学术界亦蜂拥而至,纷纷立起手中大旗擂鼓助阵,以著书立说的方式将这一切“革命行为”打造成为一种所谓的革新理论。建造起这座“革新理论大厦”的人多是一些有着学院背景的批评家,他们更加拥趸西方现代艺术思想,他们所了解的西方美术史也往往超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他们努力从画面的背后找寻可作当代表述的思想性与观念性……但不懂传统绘画技术性表现是这些批评家们所共有的硬伤。所以当他们大谈新水墨、新工笔之时,言必出于西方文化体系所衍生出来的哲学、美学、史学等相关论点论据,完全一副西方腔调。而却忘乎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内的艺术表达与精神主体,更不会强调作为艺术表现之根本的文化传承以及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追溯历史来看,每一朝、每一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新,都有属于每一个艺术坐标的为自己所用的创意与想法。但这种创意仅是创新的意识而已,至于想法则更多是先入手法继而图求于画面的想法,绝非今时所见之竞逐脑力的游戏。拒绝参与这场游戏,从市场的角度看并非明智之举。但坚持从绘画艺术性的根本做起,先由手法中探寻新方法,继而以手法为基础构成新想法,并依此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语言与风格面貌,这样的求新之路或才是中国绘画艺术所应选择之路。
近来,艺术圈中大谈未来。为什么纷纷谈及未来呢?因为我们总会自以为是的认定未来之路的指路标就握在手中,今天的选择既是未来的方向。但其实未来之路从来都只在脚下,而并非来自虚构的理想。“新”并不能代表未来,今天所走的路也不能代表未来之路由此而开端,过分的畅谈理想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绘画之未来的不负责任。中国未来,关键在于我们所要谈的究竟是谁的未来,而并不是去一味奢谈未来。显然,我们不能期待从西方的语言形式与逻辑思考中去找寻,更不能完全的破旧立新推倒重来。所以“未来”其实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作为主语的“中国”!
----------
南京十竹斋画院
简介
南京十竹斋画院(以下称“画院”)是由南京文物公司、南京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一家专业的艺术机构,画院首任院长为陈佩秋先生。画院是实行公司化运营、商业化运作,秉承十竹斋百年品牌文化理念,融合先进的文化艺术产业运营基本思路,以高规格的学术价值为标杆,打造新时代的画院,凝聚南京和全国知名艺术家资源,培养和发掘“新时期”新金陵画派的艺术家。
南京十竹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创始人胡正言创制精美独特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而誉满中外,虽屡经时变,几度废兴,今天仍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三分鼎足,赢得了“北有荣宝斋,南有十竹斋”的美誉!而《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在世界出版史上因其首创彩色套印和独有的“饾版”、“拱花”工艺而传承至今。作为文化史上罕见的文化创造,建国以后,十竹斋有过两次复业,并在新世纪里走向了现代产业化经营之路。
一大批艺术家与十竹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尉天池、卢星堂、贺成、宋玉麟、范扬、江宏伟、薛亮等一大批老中青书画家,都是十竹斋的常客,不仅在南京书画界,就是国内书画界多少声名赫赫的书画家、文化界人士都与南京十竹斋有着紧密的关系。
过去“十竹斋”不仅在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未来十竹斋画院也将会在新一轮青年艺术家崛起的过程中,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助推青年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明确致力于扶持和培养青年艺术家,打造全方位的艺术家综合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向社会传递十竹斋品牌所肩负“根植传统正脉,正本清源,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还将把有影响力和影响未来发展艺术家们紧紧团结在十竹斋画院,让百年品牌“十竹斋”在发展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