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刘可:蔚蓝之上的聆听
夏季风
说来有趣,艺术家刘可创作的那些由条状色块构成的作品,让我想起若干年前一次与管风琴的不期而遇。那是在西班牙北部山区,车子转过无数个临海的岬角和穿过一条绿意盎然的峡谷之后,驶入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冗长的行旅让同行的朋友们感到疲惫,我们希望找到一家小饭馆略作休整。与欧洲许多古老的小镇一样,这个镇子并不大,房屋大多数是石砌的,看上去像是中世纪的建筑。正是傍晚时分,街道上的鹅卵石泛着寥落的冷光,恍如伯格曼电影《野草莓》中的场景,空无一人。我们正欲离开,这时候听见不远处的教堂里传来了一阵阵不确切的音乐声。漂浮在风中的音乐夹杂着颂唱,时隐时现,断断续续,却奇妙地让我们略显浮躁和不安的情绪开始安静下来,并吸引着我们缓步向它靠近。
不出所料,镇上的人们正在做弥撒。我们屏声静气地走进教堂,仪式好像临近高潮。祭坛前的唱诗班正在引项高歌,奇怪的是那些不停闭合的嘴巴,看起来那么努力,那么起劲,却又如此徒劳,犹如梦中的呼喊只有动作而没有声音。这才让我意识到教堂内存在着另一种更大的声音。准确地说,这个恢弘的声音是巴赫的《G大调赋格》,此刻正源源不断地从排列在墙壁高处的那些管风琴的音管中喷薄而出,回荡在哥特式的穹顶之下。做弥撒的人不算多,主要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人,音乐的沐浴让他们的脸庞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安详。那些原本奉献给上帝的声音,最终反过来慰藉了自身。管风琴发出的音乐如此辉煌壮丽,以至于吞噬了其他声音,让唱诗班的吟唱细如蚊蝇。尽管如此,而他们始终专注于圣歌颂扬的神情,令人感动也令人莫名悲伤。
多少年前的这次聆听管风琴的记忆,勾连起我对刘可作品观看的欲望。我希望这是一次凭借内心直觉与感受的观看,可以把艺术史以及深涩的理论撇在一边,同时抛开艺术家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创作观念。正如对于管风琴不期而遇的聆听,试着不牵强附会去解读巴赫音乐内在的宗教意义,而是让它纯粹成为一次耳朵与眼睛的感官之旅。刘可自2012年至今创作的作品,让我领略到了这种聆听管风琴带来的愉悦。他的作品的确具备了管风琴音管表面竖直排列的特征,同时也拥有了由此产生并传递出来的音乐感。他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以条状的色块来构建画面,不同的颜色的交替使用,垂直排列的色条,色条之间互相渗透,覆盖,叠压,让画面形成一个既有节奏又能保持微妙平衡的空间。面对画布,刘可认为那是“一个只有边界限定而没有纵深限定的整体”,色彩之间层面的构成是一种“力量对阵”,在不同颜色覆盖与重叠的缝隙中,都是对空白层的“计量”,当缝隙被挤压得越小,其承载的“力量”就越大。与此同时,在垂直的色条两端,艺术家有意保留了颜料作为物质的存在感,通过相互叠压产生参差不齐的厚度,成为艺术家创作中释放出来的“力量”的延伸与证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阐述虽然也是主观的,但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因为正是这种“正确的观念”带领他完成了为之提供阐述可能的作品。然而我对刘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力量”的感受,与艺术家本人传达的信息显然是不同的。或许是出于偶遇管风琴的原因,当我看到刘可作品的同时,几乎总是能听到了作品本身发出的声音。而且也像聆听管风琴那样,试图辨别出什么样的音管会发出什么样的音阶。刘可作品那些不同色彩的色条,似乎同样承载着不同的音色:红色是激烈的,蓝色是舒缓的,白色是安详的,金色是辉煌的,银色是冰冷的……由于粗细的不同,间距疏密的不同,色条代表的音色也是不同的,有的是短促的,有的是悠长的。它们恰当地并置排列在画布上,之间的距离是节制的,理性的,敏感的,甚至是警惕的。它们既能单曲独奏,也能演奏出恢弘的交响乐——至于音色的控制和规模的大小,一如管风琴的演奏,全然掌握在刘可的双手之中。
事实上,在刘可以往的创作中,音乐或者说某种似是而非的旋律,自始至终反复出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这大概就是康定斯基所说的“图案背后的音乐模式”。观看刘可早期的作品,如《抽象一号》(1998年)、“情欲解构系列”(2003年)、“声色系列”(2006-09年)等,我们感受到音乐不同程度的存在。与现在作品中既感性又有秩序感的音乐不同,之前作品中出现的称之为声音或许更合适。即便说是音乐,那也是一些相对无序、尚未经过加工的原始旋律:混杂的,狂躁的,嘎然而止的,有的音符甚至是拖了一条多余的尾巴。艺术创作往往能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人的精神状态。刘可的作品在某个层面上也体现出作为“70后”一代艺术家,难以排斥与抗拒弥漫在八十年代上空那种无所顾忌的戏谑态度的影响。好在这个阶段是短暂的,他在艺术上的自觉让他快速地摆脱了一地的嘈杂与喧嚣,重新确立了创作中那道恒定的秩序边界。
早在1911年,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说:“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不管是否有艺术性)而渴望表达内心生活的话,他不会不羡慕在今天的艺术里最无物质性的音乐在完成其目的时所具有轻松感。将音乐的方法用于绘画,便产生了对绘画的韵律,数学的抽象的结构,色彩的复调,使色彩运动的现代愿望,现代绘画也就以音乐中找到了它的诸如抽象、象征等现代意义。”刘可的抽象创作找到了音乐,也找到了轻松感。如果非要涉及意义,我觉得他还为自己以及观众找到了一片蔚蓝。那不是颜色而是一种情绪,是精神以及感官获得享受后的愉悦。在刘可作品面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纯粹地观看和聆听,打开所有的感官倘佯在那一片蔚蓝之上。
2015/11/12
刘可
1976 出生于湖南
2003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个 展
2015 蔚蓝之上的聆听:刘可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象外造:刘可个展,极空间,广州,中国
2013 条控:刘可个展,空间站,北京,中国
2011 困局:刘可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8 听狼:刘可作品展,Pretty Land Gallery,法兰克福,德国
群 展(部分)
2015 秩序的边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积极空间,时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3 Reflective Nature # a new primary enchanting sensitivity,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国家馆,威尼斯,意大利
第三届重庆美术双年展“都市幻象”,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2 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冷血——当代艺术展,龙艺榜画廊,北京,中国
2010 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艺术展,广州53美术馆开馆,广州,中国
2009 中泰艺术交流展,泰国艺术大学美术馆,曼谷,泰国
2008 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艺术展,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中国
2007 玻璃: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邀请展,K画廊,成都,中国
2006 转移:从昌岗路出发,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广州,中国
2005 逢简行动,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3 转向——《当代美术家》首届年度邀请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03 第三届中国油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