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吴静涵作品展——途中的风景

日期:
2014年11月22日 - 2014年12月16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1月22日 15:00
空间:
艺零伍空间

展览简介

吴静涵 ——“途中的风景”

不是前言的前言

吴静涵,属大龙,土生土长北京人。静涵大我三岁,与我老相识了。1984年,吴静涵已在中央美院就读,对刚上工艺美术高中的我等一帮发小,绝对大名顶顶。如今,静涵已届知天命之年。三十年,弹指间。

今年春,我从东城皇城根搬到五环路,与静涵做起了邻居。吴静涵画室,远离紫禁城的各种热闹。西洋格调,雅俗共赏。吴静涵爷爷的父亲,吴老祖,一家人安详端坐在画室东墙一幅老镜框里,长袍马褂,有模有样。

吴老祖乃宫廷画师。紫禁城如意馆上班,差事就是画画,职业画家。吴老祖每日只管怀抱笔墨纸砚,上书房行走。官居四品,真不得了。然而,伴君如伴虎。吴老祖假如整天忧虑,得罪“领导”犯了万岁,怎么出得了好活儿?一个墨点子甩下来,“新新水墨”诞生,倒是“前卫”了,您恐怕就看不到“途中的风景”吴静涵了。想必吴老祖,不仅手艺得了,心态更是了得。

顺便提一下,吴老祖的国际部同事,另一位洋老前辈,郎世宁。受康、雍、乾三代大清国老板赏识,当时如何心态?不得而知。郎老爷入乡随俗,左手扔下油彩,右手捏起两支狼毫叶筋,勾线分染,工笔花鸟大半生。郎老爷,出身正牌西洋画老家意大利,不仅画画得好,更教传万里。文艺复兴以降,古典油画无出意国诸艺术老祖之右者。自入大清宫门,郎老爷乖巧地干起了西洋工笔重彩,没少给大清老祖们画像传世,名垂绘史。眼看着大清朝“退休返聘”的郎老爷,一本正经“红光亮”,吴老祖等正宗嫡系绘手,瞪大眼睛看着郎老爷用亚麻仁油调配“花青藤黄”,是否真的“感冒”?我很想知道。

上次拜访静涵画室,是十年前。我带着十岁的儿子鹤鸣,从“北京儿艺”拐弯去分司厅胡同,静涵家老宅院探访。入进四合院中,京城民居一如孩提时回家般清爽安逸。令我想念我的四合院童年。正对面北大“红楼”,便成了我迈出家门的第一道风景。五四大街的枫树,依然粗壮。繁茂的枝丫犹如记忆,随着年龄愈发增长,愈发蓬勃舒展开去……

“大提琴”,低吟在高大的画室空间里…… “吴静涵、做饭快、先点火、后洗菜”西式简餐,共沐阳光,咖香乐声,弥散交响。二盏银边杯盘,摆上餐桌。往事如烟,皆成惬意。这是吴静涵生活场景素描,也是静涵为人之道。

正是这种平常与平静,尤现各路殿堂学术提名邀请等等,排场大,气魄足。“艺术”真热闹,“文化”大繁荣。不论谁坐了江山,都会敬畏、善待手艺。手艺人,立命之根本,是活儿。好活儿、好作品,自己会讲出话来,给看见它的人听见,赞叹! 言归正传:关于吴静涵的绘画艺术,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言说。

论绘画,吴静涵早已集成老祖妙手衣钵。论阅历,曾经沧海。论学识,也曾漂洋过海,去往法兰西五载,虽不长,足矣!足以滋养成吴静涵画油画、听洋乐、煮咖啡、不吃糖等一系列“不良嗜好”。论画意,或陈列于画室高墙,或已书写在画布之上。足迹或在祖国大江南北,抑或伴随教堂钟声,于欧洲小镇独自穿行。我的印象里,吴静涵催胯下“赤兔胭脂兽”,一派潇洒地速写人生旅途。时隔多年,再见静涵,依然惊艳。

大凡1960年代生人,皆不无共同经历,“小人书”时代,艺术启蒙。青涩雅稚的手指,翻开了连环画墨香之梦。也许是我们那一代人苦苦寻觅的个人绘画景观“的戏剧”,是静涵绘画语言的“这一个”。以静涵的功力,加之并不孤独的情怀与惜画“毁”的勇气,我相信,画室那幅架上双人物画未完成的戏剧张力,即将出现。将我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辋川别业”,谓之大风景也。

年轻时,我们都曾梦得“纠结”。曾经纠结的梦里,会有一方净水,围绕着那方《远去的舞台》,投射在画笔另一端。吴静涵轻松自在,略施油彩,悄然把自己隐藏在了画布后面。我的文字苍白,无力多言。

2014年11月22日,小雪日,请您走进798,走进艺零伍空间,走近吴静涵。艺术是一道风景,一道永在途中的风景。艺术家,既是“风景”的绘者,也是观者,更是这道风景本身。 2014年11月22日,小雪日,邀您去往途中,去往吴静涵的风景里。同煮一壶咖啡,名叫“孤独”。小有奢侈地同享一道孤寂,在一抹初冬的午后阳光里……

感谢吴静涵,感谢艺零伍空间,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

2014年11月11日 幼荷(小剧场男孩儿)于人艺小剧场工作室

----------

吴静涵 男 1964年生于北京。

1978年参加北京一中美术组,受教于金玉峰先生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1997年参加中国青年油画展

1999年在香港memory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2002年—2006年年旅居法国

2002年参加法国第16届圣格雷古瓦(Saint Gregory)绘画展

2003年在法国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举办个人画展

2004年在法国桑德尔(Le Cendre)举办二人画展

2005年在法国布里尤德(Brioude)举办个人画展

2006年在法国图卢兹(Toulouse)举办个人画展

200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Soleil画廊举办同路而行五人展

2007年参加纽约举办的中国写实油画精品展(Arcadia Gallery)

2007年参加日本东京举办的2007中国现代艺术展

2008年参加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2009年参加彩韵春潮北京油画邀请展

2013年参加第60回全日本肖像画展并获奖

2013年在成都参加中国新经典画会展览

2013年参加晚生代具象绘画中国新经典画会年展

2014年在北京798艺零伍空间举办个展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