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气韵非师"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 暨今日未来馆启动展"今日・卧游"

日期:
2015年5月9日 - 2015年6月15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5年5月9日
空间:

展览简介

新笔墨:中西“间距”中的未来

文/杨杰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各自不同的发展演进历程中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视觉艺术财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文脉,使得我们今天有幸纵览和欣赏两首形式风格、精神主张截然不同的艺术史诗。正如自然界需要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以确保生态平衡一样,人类文明更需要保持多元化与丰富性,让不同文化保持相对独立,保有各自特色,这对人类世界未来的良性发展与走向影响深远。

然而,当今伴随现代信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日趋加速,这一方面便利了全人类的互通交流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得原本独立且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产生了快速混融与趋同,从而破坏了人类文明本应丰富多元的“生态”,呈现出全世界一致的文化解构化、碎片化、匀质化、拼贴杂存、扁平化的“弥散”景观。由此,西方先发现代性国家的当代艺术首当其冲受到这种“弥散”趋势的影响,出现了后现代之后发展前行的困境;而中国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则在“弥散”中逐渐失去对于自身传统绘画艺术精髓的正确理解、辨析、继承与发展。

中国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以“水墨材料”和“毛笔书写”为鲜明特色的中国画,这种独特的东方艺术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传统,建构出一整套极为高妙复杂、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绵延至今依然蕴含无穷的生机与可能性,具有相当丰富的未来学价值。因此,以“水墨”为形式特征的中国画,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学术热点而倍受关注与研究。但由于传统的断裂、传播的差错、文化的误读,目前关于中国画的认识与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并且仅以“水墨”来指代有着两千多年深厚传统的中国画,未免过于表面和浅薄,也必然产生理解的偏差和误导。所以,作为东方艺术典范的中国画,其核心价值和内涵亟待正确的研究、阐释与重申。

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教授在他的学术研究中,针对不同文化的共生与发展问题,提出了“间距”的理论主张,即:通过开发不同文化之间的“间距”探索每一种文化之间隐而未见的优长,以便使它们更好地显现出来。不要让文化之间出现的“间距”消失,把“间距”视为资源,使它起作用,以便在中间地带生成全新的结构与系统,通过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产生一种可以理解的“共同”,让人类一起思考。——我非常赞同和支持这一学术主张,并且认为该主张与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奥克维•恩威佐(Okwui Enwezor)先生的主旨策划思想——“All the World's Futures”(全世界的未来)——形成了绝佳的呼应与暗合。所以,我以“间距”理论作为本次展览策划与构思的学术依据和基础,以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创作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为实例和切入点,通过现场的展览实验与文化比对,力求通过以六位历代中国画艺术家为案例的当代展览方式呈现、深入分析,重新发掘与研究中国画“笔墨精神性”核心价值,并探讨作为东方文明典型代表的“水墨”,其精神性对世界当代文化发展的启示和潜在意义。

所以,我分别以中文“气韵非师”和英文“ LEARN FROM MASTER”作为本展览的主题,其中,中文“气韵非师”源于中国宋代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约公元1021-1100年)的经典画论,代表着对于中国画最高审美标准的主张,意指:只有以文化精英群体共同的人格理想为标准,进行个体心性修炼进而参悟,而非通过单纯的拜师学习,方能达到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最优秀的作品一定与最优质的人性密不可分,最卓越的艺术创造是学不来的;而英文“LEARN FROM MASTER”可以直译理解为:向大师学习与致敬。——这两句语义截然相反的话共同组成了展览的题目,貌似矛盾,实则是我想探讨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所在:为什么要向大师学习?向他们学习什么?什么是可以学的?什么是学习无法达到又应该不懈追求的?中国画两千多年来的变与不变是什么?中国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中国画未来发展的可能哪里?……

为此,我在展览中设计了分属于不同时代的6间书房,并将其“分配”给了中国画发展历程中6位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艺术家(其中:顾恺之、范宽、倪瓒、朱耷、吴昌硕5位是对中国画发展产生了历史性推动作用的已故艺术大师,潘公凯是正在努力推动中国画开拓创新的当代艺术大家),同时赋予每间“书房”一个符合历史的主题内容,在这样一个场域空间之中,当代艺术家潘公凯与5位前辈用中国画特有的方式进行“史诗般的对话”,并采用作品实物和多媒体影像、声音、气味等并置的方式将“对话”的结果进行综合展示。使观众一方面通过自己“在场”于每间“书房”中的直观经验,感受历史的变迁,获得一种时空穿越般的切身感受,从纵向的时空维度观看6位艺术家相继对中国水墨的传承与开拓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更可通过当代艺术家潘公凯与5位前辈跨越时空的“史诗般的对话”,直观地感知与体悟中西不同文化语境下“气韵非师”和“LEARN FROM MASTERS”的观念指涉;观众最终将发现中国画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的“变”与“不变”——变的仅是不断演进变化的可视化笔墨语言方式,不变的是如史诗般延续至今,以“气韵非师”为典型的崇高人格精神理想——这也正是六位时空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得以“对话”的基础,更是中国画对全球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启示与贡献。

最为重要的是,本展览最终所呈现的当代艺术家潘公凯的“新笔墨”作品,形式精简而现代,格调高雅且意远,一笔一墨均呈现出艺术家丰沛的创作情感与高远的人格理想,无疑是是在全新的中西“间距”的时代语境下生成的中国当代本土艺术,其继承了正统的中国画文脉精髓,坚守鲜明的民族艺术主张,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又在形式语言上充分借鉴和观照了西方当代艺术,并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创新,融入了当代文化思考与价值主张,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独立性、原创性的东方智慧结晶,因此无论是形式语言还是文化内涵均可谓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全新建构,具有丰富的未来学价值。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新的东方艺术形式能够为解决当下世界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供一种“间距”和参照的可能,更想藉此大胆窥视与设想全世界的未来。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