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物术——郑重宾与他的水墨尺度

日期:
2013年5月26日 - 2013年8月4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3年5月26日
空间:
墨斋INK STUDIO(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B1)

展览简介

艺术家: 郑重宾

我们荣幸地宣布在北京画廊“墨斋INK STUDIO”的成立与其首次展览,并为您首次呈现艺术家郑重宾的水墨作品“占物术”,包含艺术家从80年代至近期的作品。

“墨斋”响应了目前中国当代水墨画方兴未艾,令人振奋的发展潮流。在即将推出的个展中,墨斋将陆续呈现一系列重要水墨艺术家在过去几十年,如何积极探究与发展笔墨纸砚这千年古语下,现代创新的无限可能性。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正吸引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评论与关注。“墨斋”的使命在于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向公众展示最优秀的当代水墨,配以深度的艺术评析,学者见谛,并出版英汉双文的画语录。

郑重宾(1961年,生于上海)是中国新兴水墨背景下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纵观其艺术生涯,他系统地解构并融合了中国古典和当代欧美艺术实践中的抽象之源。郑重宾曾未背弃80年代初期在国内严苛的水墨训练,吸纳并融合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意向画派与极简主义的精髓。通过中美传统艺术手法新鲜活透地相互渗透,郑重宾的画作同东西方艺术史均可和谐共鸣,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最终突破自身樊笼,得以自由。表相观之,两类传统互为悖逆,但彼此存在深度类同,从而使融合得以实现。例如,郑重宾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Jackson Pollack)克同样依靠可控机遇;但与波洛克不同,由于受过常年古典水墨的洗礼熏陶,郑重宾能够精准地预知创作过程的最终结果。郑重宾的精粹证明,21世纪作为艺术跨国主义的契机,将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在1984年,郑重宾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在诸多方面仍然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主要继承地之一。在校学习期间,郑重宾曾受众多传统水墨名师的言传身教,畅享直接观摹重要历史遗作的乐趣,据郑回忆,这些著作是当时集中学习和讨论的对象。美院毕业后,郑重宾受邀加入美院教职工团体,任职四年。80年代国内早期的艺术改革曾激起不同凡响的思潮与辩论。郑重宾凭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在此期间不断地提问平日的教学与研究,对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发出挑战。

本着这一契机,郑重宾开始尝试无形水墨的创作。大致说来,这些作品可被描述为抽象,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它们的功效远远超过对形式抽象的探索。具体而言,郑重宾试图孤立水墨画的某些流派,当不受叙事或历史条件的束缚,加以放大并检验它们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郑重宾创造出他独树一帜的绘画声音——立于抽象。

在1989年,郑重宾获得旧金山艺术学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国际学者奖,并在两年后摘得艺术硕士学位,这成为他艺术生涯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在此期间,他满怀豪情逸致,充分意识到前方的艰巨挑战。郑重宾积极从事并热切参与概念艺术、装置艺术、解构主义以及他在美国发现的其它表现形式的激进转型。郑重宾竭力探索西方这一创新的思想传统如何同自身绘画实践中的哲学与美学理论基础互为共鸣。为了深化他的研究、发展及创新过程,郑重宾选择继续留居美国。如今,他时常往返于旧金山湾区的住所和位于家乡上海的第二工作室。

郑重宾目前的艺术创造着眼于利用材料与技巧表达当代精神,其中的一些材料与技巧已沿袭数千年。这必然包含一个不断筛选、验证、舍弃与转变的过程。比如,利用在墨中加入丙烯这种新型的结合,郑重宾不仅为作品中的白色部分弥足了正面价值,而且使其呈现出一种固态材料的质感。由于融入了厚实的丙烯,墨便不仅仅作为体势或形貌的载体,而被富于一种材料的存在感。因此,郑重宾的画作不但可以作为二维虚幻空间中的图像来解读,更给人一种物化材料的真实体验。

尽管郑重宾作品所表达的美学语言无疑可放诸四海,但他从未脱离中国传统水墨中的一条深刻定律,这条定律正与当代激进艺术形式中的某些实践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气韵或“风神”描述了艺术家如何将物自有的生命力灌注于他的创作。这种冲粹通过对画作的感官体验直接授予观众。这样观画者不仅是被动的受众,而且成为艺术作品创意表现的主动参与者。

无论您是评论家、收藏人、学术大师亦或艺术爱好者,我们都诚挚邀请您前来艺术之家“墨斋”观赏独家特展“占物术——郑重宾与他的水墨尺度”或参加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文化,精神,生成”。

郑重宾曾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2013)、香港艺术中心(2012)、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2012)、上海沪申画廊(2011)、证大美术馆(2010)、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2010)、多伦美术馆(the Doland Museum)(2009)、太平洋亚洲博物馆(the Pacific Asia Museum)(2009)、釜山市立美术馆(2008)、国立艺专(2008)、第三届成都双年展(2007)上展出作品。

公共机构及私人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戴姆勒艺术收藏及法国DSL收藏。

林似竹博士(Dr. Britta Erickson)是一位独立学者及策展人,现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帕洛奥图市(Palo Alto)。她教授当代中国艺术已有十五年,曾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还包括近期2012年秋季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当代中国水墨的高级研讨会。她曾为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Washington, D.C.(“文字游戏:徐冰的当代艺术”)和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 the Cantor Center for Visual Arts, Stanford(“在边缘:当代中国艺术家遇见西方”)策划大型展览。2007年她还联合策划了水墨艺术为主题的成都双年展,并作为特约策展人筹划2010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上海:城市中的艺术”。林博士是水墨会(香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典藏国际版文选》、《亚太地区的艺术》编辑组成员。2006年她荣获富布赖特奖学金(Fulbright Fellowship),在北京就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出版物包括三本书——《徐冰的艺术:无意义的字,无字的意义》(西雅图,2001年),《在边缘:当代中国艺术家遇见西方》(斯坦福/香港,2004年),《中国前进,爱士特拉收藏:中国当代艺术1966-2006》( 胡姆贝克,2007年)——以及格罗夫艺术在线的传记条目(牛津,2005年)及众多文章和论文。林博士目前在筹划一部系列电影和书籍《水墨持久的热情:当代中国水墨画家的一个项目》。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