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尺寸——马树青、倪军近作

日期:
2014年12月25日 - 2015年1月31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12月25日
空间:
西五艺术中心
艺术家:
马树青、倪军

展览简介

西五艺术中心

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西五街5号F座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10:30-18:00

Tel︱+86 10 64603950

info@c5art.com

----------

西五艺术中心从2014年12月25日至2015年1月31日展出马树青和倪军的部分近作。本展览没有开幕酒会和座谈会、也没有聚餐,但有80页小开画册出版。C5 Café, 有鲜磨埃塞俄比亚咖啡,欢迎大家来品画、取暖;逢周一闭馆,可单约艺术家私下见面。

下边有西五艺术中心路线图,三里屯西五街由东向西单行,马路南侧免费停车,马路北侧停车收费,走进西五街5号院内即可看见朝南的西五艺术中心入口,咖啡屋入口经东侧绕行进入。

祝大家圣诞快乐!

----------

“在绘画上谈尺寸,人们自然想到画幅。单就绘画艺术而言,画的开幅是个非常专业的话题。当今的很多画家都在追求大画幅的尺度感,但是尺度却跟人有关,它不仅是人体工程学的有关范畴,还关乎人们的心理,这包括创作者的心理和观看者的心理。”策展人兰梅说:“倪军画作中的对象,都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絮屑事物,其作品展现了娴熟的色彩变幻以及线条造型,能够吸引观者从被再现的对象中发现各种感官上不同的感受,好像它们在被观看的同时,还可以被听到、嗅到、尝到或触到。倪军试图用他的画笔引领观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所再现的一个固定的兴趣点上,从而最深刻地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思考,与观赏者大胆地调情。这不仅需要艺术家精心细致地安排形式和色彩,还需要他缜密地思索作品的思想诉求以及对再现对象的精确狠绝的取舍……”她还评论到:“马树青的作品是单纯的抽象,色彩是他乐章的音符,而独特的色彩质地是节奏和韵律,他通过运用色彩以及材料的质地谱写他的奏鸣曲……马树青所想象的世界,单纯而又抽象,它在本质上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直接,每一个色彩的音符都是直触心灵的强音。抽象和具象之所以被很多人在认知上分开,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进入到绘画的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当抽象和具象进入到同一深度的层次时,它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它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只是表现的对象不同,具象的表象为具体实物,而抽象的表象是心灵感知,但在艺术层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绘画。”美国青年艺术家易仑(Adam Dehmohseni)也为《尺寸》展撰文:“只有纽约不把巴黎当回事的时候,才成为了纽约。”“马树青和倪军这次展览可视为对纽约过去一百年的总结,又对北京未来一百年的邀请。具象和抽象,实际上是伪命题:‘本无菩提树,明镜亦非台’。可以说所探索的真正课题便是‘色’:色彩、形色以及用色的‘尺寸’”。他说:“我在马树青和倪军的画作中反而品的是过程,品的是思维之自在。二位老师古今中外的阅历造就了他们察言观色的能力。具象也罢,抽象也罢,他们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融汇在画面中,是所谓过程。二位老师又在‘我们那儿’旅居过二十多年;现在游子还乡。当自身纠缠在两个貌似对立的系统当中时,哪都不适,哪都不对。他们试图把一切对立系统作废,不再具象抽象了,不再东方西方了。一切是养分,一切是充满了可能的未知。于是只好站在北京这块土壤上,以自身之地为中心,是谓思维之自在。”“马树青和倪军从不居功;他们却不断地思考和推进——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也许只有北京把这个‘格’、这个‘尺寸’学回来的时候,才能不把纽约当回事了。”

马树青1956年生于天津。他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曾在德国和法国学习、创作多年。回国后他选择定居北京,并在798艺术区拥有一间不大的工作室。马树青的绘画是全然抽象的,他的世界是孤寂的和自洽的;他执拗地和色彩纠缠,试图通过自己制造的大大小小的色块找寻生命和宇宙的终极答案。他专为此次《尺寸》展写到“绘画,是一条漫长的路,没有尽头,它引我通往真理,却无法带我抵达彼岸……绘画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今天早已不再是绘画的年代,无论是图像的丰盛还是材料的高科技,却依然没有让无数的人放弃几百年来一直在使用的管装颜料和画布。画者是失败的英雄,即使是那些大师也不可能画出自己有生之年最满意的画,如同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无法将巨石推上山顶,这也许正是画者最幸福之处。”马树青说:“绘画带给我最大的收益是让我学会如何通过绘画去思考。”“夜幕开始降临,房间变的越来越昏暗,直到完全成了墨一般的黑色,我此时躺在那里,让那里失去与任何空间的联系,任此时在无声无息中悄然流逝,世界变的如此详宁,没有喜悦,没有哀愁,没有饥饿,也没有了喧嚣,我似乎行走于世界的尽头,灵魂像一片如风般轻盈的落叶,飘然远去。”“我在想:给我点时间,我能画得更好。”

倪军1963年出生于天津。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师从袁运甫先生。1989年9月到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艺术学院随利昂·高乐布等人继续研习绘画和当代艺术思想并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倪军是一位现代隐士、一位反常规的斗士。他自幼经历了正规的美术训练,造型功力深厚;他近年的作品看似透着印象派晚期的遗风,无非是些瓜果梨桃和风景写生,但实际却充满了现代性的元素。艺术家在画面中对客体对象进行了狠绝的取舍,使作品富含禅意与韵律。在所谓的当代艺术的浮华世界中,倪军以这种淡定“回归”向现实宣战;他的作品看似写实寻常,却无一不涌动着高雅的欲望。倪军的作品一般尺幅不大,然而其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往往具有相当巨大的气场,体现着创作者的自信、内敛和老道。倪军认为他云游天下之后绘画是个曼妙的出口;他在《尺寸》画册里写道:“感谢我有幸得到的色彩感觉和对色彩的品悟能力。在色彩中,配合着我从来不惧的造型本事,我得以穿梭在人生的时空中。我也把平时得到的对人的关系的细腻体悟用到绘画中。我的作品的表象一直是我的一种调情,好比进出黑洞时每逢引力变化的紧张时候,我也不忘犯个贫、嘴上说说天津话。天津人不贫是不说话的;正经的外貌是他们十足的假象。”他还写道:“法国人的电影很默叽很嚼情,但优点是抠擦人的关系特别细腻。对感觉和情感的细腻掰扯使法国人在艺术上胜出;相反,我们近些年来的特点是粗糙。我们,此处专指中国大陆搞艺术的。粗糙的根源在于去智。多年来去智化的各种体制、各种评判标准和各种小亢奋使得某个民族很危险了。”“骨相上看中国人是长期杂交而稀释化了的单一繁殖民族,基本上都是大柿饼子脸;这是我们搞造型的人的一个早就意识到的难题。这个特征长期被忽略的结果是这个民族大国在审美上的稀释化,也就是细腻感觉的简单化。现在要复兴,当首先尊重感觉和知觉的学问。大家没发现我们这个自认为最细腻、最讲究的炒菜大国也在走向味觉简单化吗?这就很危险了。书法更不用说了。很多事是中国人在外国人那里觉得脸红,书法这事是中国人自己就心里臊得慌。全民族写字差到谷底,恬着脸还总认为懂书法。汉晋的书法就是今天法国人的电影德国人的音乐。要重拾对细腻美学的尊崇、要下决心反去智化也容易,一千年前的中国字里都是答案。”“还有就是现在大谈特谈什么抽象啦写实啦,倒退到智力碎片般的小计。展览的类聚群分随之弱智到无下限;另外就是越来越多地以二国友好来篡弄展览,国名的简称成了艺术展的头两个字。我游荡海外久矣,未曾看过他们动辄以二国友好绑架展览的行为。……我调侃这个话题也是叹息我们的思维粗糙,跟风之风依然很疯。话说回来,我也常常向特别抽的同行学习,揣摩他在抽着的时候多么艰难,艰难得如同借用三度空间工作的同志们一样。说到绘画性,你画好了就有绘画性。否则什么都是惘然。高谈绘画性而没有打通绘画的时空通道还不如回到一些基本知识。”最后他说“和李丽芳老师晚年唱的‘进这楼房常想起’还有戈蓝·古德最后弹出的哥德堡变奏一样,艺术中的‘度’和‘心灵的腔调’总是要超越得了唱词、音符和色相本身的角色故而可以走向‘尺寸’的自由宇宙。”

《尺寸》共展出两位艺术家60余幅作品;小幅居多,画布油色。两人貌似对比的风格,实际上却殊途同归,精神想通。兰梅在策展人前言中还指出:“在尺寸的空间里不仅是二维的画面,它还包含了展陈的三维空间。每件作品,乃至每张画布,经过画家的创作都是具有生命的,它和一只猫或一条鱼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物质,同时与它们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绘画艺术无非是关于观看效果以及观看经验的美学过程。绘画在一个空间里让观者如何观看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展览试图营造一种很不同的观看方式,将画作置于不同的空间,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看效果。”“尺寸中还包含了时间概念。尺寸和画家创作一幅画作的时间有相互关系……这里的时间也不仅仅是在特定的时间扑捉到的景象,还有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创作的过程。他(她)要在心理上揣摩画面的颜色是否合适,色阶、色差、色度以及色型这些度是否合适。因此,尺寸不仅仅关于面积,还有感受上的体积感。”“ 梨园行有个术语叫做‘尺寸’,正确的发音应是:chí cùn。如果哪位角儿唱得好,业内同行就会说他‘尺寸好,兜得住’。英文里有句话叫作Size does matter。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尺寸确实重要。钱钟书先生曾说:‘东学西学,道亦攸同’。可见东西方虽然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上有差异,但人们对于尺寸的认知和体悟是非常相似的。而这个尺寸绝不仅仅是长短宽窄或者大小高低的概念,而是关于思维体悟以及品味段位这样深层次的心灵感知,并可以宽泛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尺寸不是尺寸,是艺术最为根本性的重要品质;而画家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绘画,还有思考。”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