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 开馆展(苏伯德·古普塔个展)

日期:
2014年8月29日 - 2014年10月26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4年8月29日
空间:
阿拉里奥上海

展览简介

阿拉里奥画廊将于上海及首尔两地同时举办印度国际知名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1964年生)个展。将于2014年8月29日在上海开馆的阿拉里奥画廊,开馆首展将隆重推出苏伯德·古普塔的大型装置、雕塑以及巨幅油画等粗犷式杰作,旨在向世界展示阿拉里奥画廊作为亚洲代表性画廊的力量,同时为使画廊旗下的艺术家们能够活跃于国际舞台而提供支持。此外,除了上海以外,还将于9月1日拉开帷幕的阿拉里奥首尔展览上,展出毕生久居印度的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是如何将亲身经历过的印度人的生活和悲欢离合以及藏于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历史宗教痕迹,用现代美术的精炼词汇所取代的细致过程。

曾计划于2013 年初搬迁阿拉里奥北京的阿拉里奥画廊,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重新开设中国分馆。时隔阿拉里奥北京关闭约一年半后,阿拉里奥画廊最终定于2014 年8 月29 日在上海的商业中心区——徐汇区的徐家汇开放中国分馆。上海既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的第一经济中心,其面积相当于首尔的10 倍,是一座以拥有超过2300 万人的人口而自豪的大都市。近几年来,上海为了向文化艺术中心转型,不仅成立了艺术品保税区,还出台了黄浦江西岸开发计划等。在政府的主导下,不仅成立了民营艺术馆,还努力增加艺术博览会等,各种变化不断涌现。徐汇区正处于该变化的中心。尤其是,有着“上海小欧洲”之称的徐家汇,既是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文人墨客、建筑师、电影人等聚居的高档住宅区,还曾是旧法租界。在政府的主导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物经过改造而焕然一新。阿拉里奥画廊入住的正是以艺术文化为主题而全新打造的 文化艺术商业建筑群——“衡山坊”。

随着年轻收藏家的迅速增加和艺术市场的逐渐成熟,围绕同一时代亚洲文化圈艺术,上海成为了关注度和需求不断扩大的地区。阿拉里奥上海以本土化运营模式为基础,代表亚洲的阿拉里奥在向中国介绍国外艺术家的同时,向海外宣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艺术家,同当代美术与时俱进。为了实现该愿景,阿拉里奥的开馆展将以印度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的展览拉开帷幕。

展览构成

苏伯德•古普塔以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为主题来打造具有象征性的巨型纪念碑。如今,他已跻身国际艺术名人行列。他以‘最普通的才最神圣’的价值观为基础,不仅表现了艺术家坚定的价值观,还可看作是一种逾越了国界的视觉语言。在印度的所有家庭中随处可见的不锈钢厨具、黄铜材质的旧餐具、反映印度文化的牛排泄物或牛奶等与牛有关的圣物等,都是苏伯德·古普塔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素材。极其普通的、宗教式的、次要的记号展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西方化急剧的印度现实。这种记号遇上苏伯德·古普塔独创、精炼的造型语言后,获得了现代美术界的频频称赞。

阿拉里奥上海将展出以往无法在苏伯德·古普塔作品世界中所看到的富有动感、全新形态的装置作品《这不是一座喷泉(This is Not a Fountain)》。此外,闪着金光的大型心型雕塑《爱Love》和将近3米长的巨幅油画等都是苏伯德·古普塔最重要的新作品。

阿拉里奥首尔除了30余幅食物绘画以外,还将展出用印度城市中常见的送水和牛奶的摩托车所制成的作品《两台子弹(Two Bullets)》、用大理石做成的装油的油桶以及装在小型玻璃箱里的象征性物体等,旨在借此洞察人类饮食文化中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等意识形态。

作品的核心关键词

1. 印度的文化——净与不净的意识形态

设置于上海画廊二楼的作品《这不是一座喷泉(This is Not a Fountain)》,是用印度家庭中较为常见的数千个的旧铜碗和餐具制成的。喷泉作品是将用过的厨具垒成一座小山,让20个水龙头从山顶冒出,然后让水哗啦啦地流下来。该作品让人联系起了刻画形象和语言、真实不一致性的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作品《这不是一只烟斗(This is Not a Pipe)》。喷泉从曾为某人盛装过热腾腾饭菜的旧餐具上不断向外涌出,这既是对连水这种生命之本都无法随意饮用的阶级社会感到惋惜的隐喻,也是希望的象征 。

事实上,该作品与印度教文化联系紧密。苏伯德·古普塔所生长的印度,是一个90%以上的国民信仰着4亿个神灵的国度。考虑到印度教占据着整个宗教83%的现实,即使说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按照反映印度教理的文化和风俗而生活的话,也不夸张。

追溯印度教史,将世间万物按“净”与“不净”伦理划分的基本教理遇上种姓制度(Caste),从而形成了印度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印度教认为“不净之物易受污染”,因而根据“干净程度”将人划分等级,并被用作上流阶层维护自身权威的武器,以阻碍阶级的移动和上升。苏伯德·古普塔惯用的不锈钢餐具之所以能成为印度最大众化的餐具,也是因为以往使用的陶碗、泥碗具有吸水的特性,因而会沾染上其他人(尤其是等级较低的人)的唾液,所以会被认为是“不净”的。

即使是印度人最常喝的饮料——牛奶与水,也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种姓制度以外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甚至被严令禁止使用公用井水,而周围用动物骨头垒砌、以便区分贱民(Pariah)的井水正是其典型示例。生活在这种连喝水也要取决于等级的社会中的苏伯德•古普塔,其作品里总会出现很多与水有关的形象。

2. 残羹剩饭,童年记忆

苏伯德·古普塔的作品宛如银色餐具(Utensil,印度餐具)一样,闪着华丽高贵的光芒,就像白色大理石光滑的表面那样,给人以高贵且纯洁之感。这些作品被评为是将看待印度大众文化的视线变得最具现代感的作品。事实上,与“食物”有关的故事,可以沿着艺术家的童年记忆去追溯。

苏伯德·古普塔出生于犯罪率最高且十分贫穷的东印度比哈尔邦(Bihar),他的童年是与作为铁路职工的父亲与笃信佛教的母亲一起度过的。法国美术批评家兼策展人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在《致苏伯德·古普塔的信函》中曾提到,“他的作品是始于厨房的。”在苏伯德·古普塔的记忆中,厨房是最温馨、最神圣的空间。他的母亲也像其他印度妇女一样,都是等丈夫和儿子吃完饭以后,才在厨房里吃掉他们吃剩下的食物。回想起孩童时代,他认为母亲会在残羹剩饭中倒入各种调味料后,瞬间就做好一道美味饭菜,他很喜欢同母亲一起用餐。

事实上,在印度“残羹剩饭”一直都被看作是非常“不净”的东西。由于印度人认为与生命有关的东西是干净的,而与生命无关的东西(尸体、皮革、粪便等)都是“不净”的,因此吃剩下的食物是失去生命的食物,即是“不净”的。同时,因为与男性相比,女性被看作是不净的存在,因而大多数的印度女性不和男性一同用餐,她们必须吃男人们吃剩下的食物。度过这种童年的苏伯德·古普塔,将从未想过会成为艺术素材的印度文化和自身的记忆赤裸裸地呈现在艺术面前。

在首尔画廊的二楼,展示有描绘装着残羹剩饭的食碟和不知是谁吃过后食物已经干掉、叉子等随意摆放在桌子上等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酒足饭饱后俯视那些已与自己毫无任何干系的食物残渣的权威性视角。重新涂上金漆、古香古色的相框里透出一股莫名其妙的神圣之感。这就像是自19世纪末开始对印度进行百年统治时英国人饮食文化的餐桌。这样的餐桌遇上了苏伯德·古普塔作为一个印度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经历,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支配与被支配、净与不净、新鲜与被侵犯等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层面。而神圣和世俗的交点,正是苏伯德·古普塔作品所处的领域。

3. 移动的食物、颠覆的文化

一直以来,苏伯德·古普塔对“食物”移动的方式和其文化的颠倒现象,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将午餐盒放在自行车上上班的父亲、用水桶打回恒河水的母亲以及载着装满的牛奶瓶穿街走巷的人力车夫,这些并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儿时记忆,而是至今也可在印度随处可见的风景线。这些事物都被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了艺术家的作品中。

设置于首尔画廊地下的作品《 两台子弹(Two Bullets)》,是在英国老字号脚踏车公司皇家恩菲尔德(Royal Enfields)最久的产品——摩托车子弹(Bullet)系列上,悬挂用青铜铸造,用铬精致上色的牛奶瓶后制作而成的。

皇家恩菲尔德成立于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是印度陆军和警察最常用且具有历史象征的机动脚踏车公司。皇家恩菲尔德在印度建立工厂后,在运作途中随着英国经济的下滑,抛售了印度分公司。此后,印度公司依托人口高达13亿的巨大市场,不但成为了最普通的交通方式,而且还逆向出口至英国,成为了具有讽刺性文化颠覆现象的图标。

盛满水和牛奶后,为了保持两侧平衡而摇摇晃晃地疾驰于气味刺鼻的印度市中心的摩托车,是用坚固、廉价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如今却空荡荡地摆放在外国展厅内。其中,既有对经济腾飞却依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大多数印度人生活所感到的惋惜,也有对每天反复的日常景象所感到的敬畏。这是东西洋文化并存的一种现象。

阿拉里奥画廊将在上海和首尔两地大量展示印度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的各种作品,旨在唤起人们对价值观和制度对人类生活和日常影响的同感,并探寻这种影响的踪迹。

“最普通的才最神圣。”就像苏伯德•古普塔的名言一样,希望能越过宗教和国籍,将作品欣赏者朴素的日常生活都变成神圣的空间。

艺术家简介

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

运用象征印度性的形象及成品物体,创造出戏剧般里程碑式的雕塑而开始倍受全球瞩目。苏伯德·古普塔于1964年出生于佛教中心地区比哈尔邦(Bihar)所在的卡高尔(Khagual)。

曾就读于巴特那美术大学(1983-1988)并专攻绘画,目前居住在新德里,从事创作活动。一直以来,苏伯德·古普塔的作品倍受众多国际双年会关注,他曾在亚洲、欧洲及美国等地举办个展。此前,他曾于2012年在印度克兰·纳达美术馆、于2014年在印度国立现代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日后,还将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美术馆举办个展。此外,他还参加了2014年札幌国际艺术节、摩纳哥格里马尔迪论坛皮诺收藏品展览以及2013年韩国果川国立现代美术馆等众多美术馆的团体展览。

备注(两地的展期):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

日 期 | 2014. 8. 29 (周五) – 10. 26 (周日)

地 点 | 上海徐汇区徐家汇天平路320弄1-2号

展示作品 | 大型装置作品及雕塑, 绘画5件

联系方式 | 全荣花

M. +86 135 0193 5417

E. yh@ararioshanghai.com

阿拉里奥画廊首尔

日 期 | 2014. 9. 1 (周一) – 10. 5 (周日)

地 点 | 韩国首尔锺路区北村路5路84

展示作品 | 5件雕塑, 30余张绘

记者座谈会 | 8. 27 (周三), 下午3点

联系方式 | 朴慧英

M. +82 010 8586 4503

E. liebe@arariogallery.com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