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视而不见——鲁美6人绘画展

日期:
2015年8月15日 - 2015年9月10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5年8月15日 15:00
空间:
利阿贺拿艺术空间(Liahona Art Space)

展览简介

策展人/王炜

参展艺术家/李鹏鹏 、金福泰、马博、张鸿禹、宋健男、李琳琳

学术主持: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赵明

在艺术界,提到“学院”,一般意味着专业和正统,却也往往令人联想到“保守”二字,似乎与前卫和当代没有关联。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从事当代艺术的人,无论成功与否,大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学院背景,是否存在一个学院绘画的标准?这在以往似乎不是问题,无论从题材的社会属性,还是写实传统的技术层面,都大抵如此,然而今天,这一切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事实上,学院从未与当代或前卫撇清关系。今天,当代艺术的崛起与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学院的教学走向。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学院固然有自己的准则,亦不可能置身事外,对艺术潮流的发展视而不见。而时下咨讯的发达和艺术标准的日趋多样化,也使得学院逐渐弱化了原有的神秘感和权威性,教学中的当代元素日渐增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艺术指向和表达方法。同时,当今艺术交流渠道的畅通和展示平台的多样化,也为学生创作的个性化提供了保障。学院变得更加具有开放性,或许可以说学院体系正经历着一次蜕变。

近几年来,在金融危机、反腐风暴、以及楼市与股市的喧嚣之下,艺术市场正经历着震荡。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也面临着一个发展的节点。70后已站稳脚跟、80后开始发力、90后也已登场亮相,开始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实际上,对于艺术家年龄的断代划分始于评论界对70后艺术节的整体推介,当时旨在区别70后与前代艺术家在创作思维上的差别。今天看来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自70后伊始,强调个人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趋势。70后在无意之间成为当代艺术创作方式的分水岭。相对而言,60前的几代艺术家在创作题材上,往往比较重视社会生活、政治批判、怀旧等等。表达方式倾向于,强调技术性和固有的绘画语言。而以7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则更重视个人化的内在体验,因而题材更加广泛,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也更加自由,且经常游走于具象与抽象.写实与表现的边缘,作品往往个性鲜明却又难以界定,很难用以往的标准将其归纳为具体的画派。然而,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使中国的当代艺术显得生机勃勃,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

此次参展的六位艺术家均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分别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年龄跨越70后、80后、90后,三个阶段。

马博属于70后艺术家,研究生毕业于鲁美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他近期的创作试图诠释画面形式、机械美感和暴力美学之间的关系。他迷恋制作精美的航空器、特别是空战武器,陶醉于它们呈现出的,高技术制造所带来的视觉美感中不能自拔,重视将画面的形式感、单纯的色块与飞机表面的光滑质感融为一体。与此同时,他清楚的了解武器华丽表面背后内在的暴力本质,他在机械的理性与暴力的激情中纠结,力图探究人类迷恋于歌颂暴力背后的深层原因。

李鹏鹏和金福泰同属80后,鲁美油画系研究生毕业。

李鹏鹏是80后中难得一见的技术性艺术家,同时又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他在作品中不断质疑乃至否定自己娴熟技巧的同时,还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他将奥威尔与赫胥黎两者,对于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的设想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当下社会环境中个体的价值与立场。

金福泰本人沉默寡言,可谓人如其画。他的作品看上去色彩干净漂亮,却自始至终给人一种内敛、克制、甚至是压抑的感觉。熊猫形象系列的作品表达了,对身份认知的内在焦虑,而《偏执的愉悦》系列则隐约流露出一种强迫症与克制的情欲。貌似平淡的描绘与刻画背后,体现出内在的紧张感。

张鸿禹、李琳琳与宋剑南同为90后,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系与油画系本科。

张鸿禹的作品着眼于对绘画材料语言的拓展性探索,重视画面形式语汇与个人情感之间关系的把控,在娴熟的运用形式语言的同时,始终在抽象具象表达之间犹豫徘徊,不时的回归具象,经常在抽象表现中透露些许具象的信息,这种游移不定恰恰体现出90后艺术家艺术趣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李琳琳几乎完全凭感觉作画,有时她的作画过程想井喷一样难以控制,经常画到筋疲力尽,她在作品中恣意妄为的宣泄与倾述情感,欢乐与痛苦皆一目了然。绘画过程之于她更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艺术,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性特征。然而她的又作品往往记录了非常具体的个人体验,关乎情感、性别、身份、施虐与被虐等等的复杂感觉,她自我、外向、无所顾忌的同时却又极度自卑,90后个性的复杂性在她的作品中一览无余。

宋剑南的个性属于典型的外表冷漠而内心狂热,他在作品中试图通过对人体躯干的极限化处理与表现,来强调肉体和精神在现实中被挤压、被扭曲、被异化的状态。《异物》这个系列中表达的并分具体的人物躯干,他画面中的人物已经失去了个体的基本体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异物"。

总体看来,这几位艺术极家已经或正在形成个人化的艺术形成,但仍然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过早的的成熟未必对艺术家是件好事。他们的创作游离在学院与社会、派别和主义的边缘,在绘画表现语言以近乎穷尽的今天,这或许是一个找到自我的切实可行的良好状态,期待着他们在未来有更为上佳的表现。

赵明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导师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