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Gallery Vacancy荣幸地宣布于2022年3月19日至4月30日展出茹特·莫尔克在画廊的第二次个展“f(x)”。
在我们当下栖居的赛博过载时代,人类正逐步被数字化、简化成为信息计算中的一环。数字对象(digital objects)由此成为可被计算机和人类用户共同识别的基本单位。应运而生的,是莫尔克在创作中提出的“科技化主体性(technologized subjectivity)“概念。“f(x)”从原有的数学语境脱胎,延伸到对异类形式(混合性、异己性、他者性)的探究。
莫尔克的绘画图像往往带有诡谲多变的扭曲和易碎的透明感,画中的人物主体在带给观众熟悉感的同时又与人疏离。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所撷取的信息碎片,艺术家重新构建、激活这些未知人物的身份。他们反映了莫尔克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美的不可触性的反思。这种非自然的美是精心构建而成的,过度饱和且不断被物化,是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美学的产物。
《艾利卡》(2022)描绘了一个戴有闪亮发片的女性形象。莫尔克将接发这种盛行的自我装饰称之为“假体美妆(prosthetic cosmetics)”。画中人物异于寻常的顺滑秀发无疑已经超出了自然生长所能呈现的光泽度极限,转而指向工业化甚至编程化的结果——作为3D建模中最具挑战性且最难攻克的部分,荧幕中头发的真实质感往往彰示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这种工程化的美学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驱动我们对日常生存必需品的认知变更,例如食物。在莫尔克最新的系列作品中,马卡龙和牛排等食物成为了画面的主角。它们被一种模糊不清而又暧昧不定的方式所呈现,仿佛是低分辨率的图像,亦或是等待加载的网页缩略图。它们一方面是诱人的,但另一方面又是虚拟的;我们对于食物的渴望仍时时被激起,可是屏幕中的肉却注定无法被呈上餐桌。这一模式映射的不仅仅是合成生物学对于食品加工业的影响,更是逛橱窗这一活动(window-shopping)被网络化的当代经验。
以传统油画为媒介,莫尔克作品中的光影和色彩都反映了天然与人工的两种源头,并将其产生的不同效果融合。以照片为图像灵感,莫尔克对光的描绘保留了照片媒介的实体性。画面中同时呈现多样的光源:可以是直接来自太阳的日光;也可能来自工业电路,它为我们的屏幕的发光二极管(LED)提供动力;又或者是在数字图像被传送到我们的视网膜之前,由我们的设备和屏幕转译而来的。这种对光的捕捉和重现促成了莫尔克绘画的色彩特征:尖锐、鲜明、复合。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 从卉
6月盛夏,艺术圈的小伙伴们分成两类:去欧洲巴塞尔的和不去欧洲...
2014.07.01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杨天帅
It’s raining Rain Rooms in Chi...
2017.08.16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李振华
最近听到和看到最多的话题是毕加索和曾梵志,都是因为天价的拍卖...
2013.11.16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