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策展人: 冯博一、王东、吴方洲、谢宛真、连美娇
艺术家: 厉槟源、徐冰、徐跋骋、尹秀珍、君士坦丁、李少莊、彭韫、唐重、陈伯义、崔广宇、林介文、李明则、黄国才、梁志和、伍韶劲、杨嘉辉
由何香凝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高雄市立美术馆、艺术推广办事处共同主办,乐正维、陈浩星、谢佩霓、刘凤霞担任展览总监,冯博一(主策展人)、王东(大陆)、吴方洲(澳门)、谢佩霓(高雄)、连美娇(香港)共同策划的“交叉口•异空间——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2013)”展览将于2013年6月1日至6月30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
何香凝美术馆主持策划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是与香港、澳门、台湾艺术机构合作的长期项目。由于地理上的相邻性,构成了在艺术交流空间上的一种近距离关系,从2008年的“出境”、2010年的“蝴蝶效应”、2011年的“1+1”、2012年的“四不像”,到今年的“交叉口•异空间”,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共有82位艺术家参展,先后与港澳台6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合作,26位策展人、策展助理参与,召开过5次研讨会、座谈会。这一量化的统计或许能够说明其中交流的规模和辐射的范围。从而,为两岸四地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手段与方式保障,业已构成了两岸四地在文化艺术领域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
以“交叉口• 异空间”作为今年交流计划的展览主题,指涉的是随着全球化以及两岸四地的现实处境,出现了艺术家在生存、创作空间上的不断流动与位移的现象。这种流动性空间包括:一是从以往的生存地到另个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迁徙、游牧,包括大陆、港、澳、台艺术家在其他三地的栖居与行旅;二是频繁地到世界各地驻村和类似Workshop形式从事创作和举办展览;三是先后旅居海外,近些年又频繁回到故乡,在来往穿梭中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具体到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全球化造成了艺术家的流动和各种文化在某种场合的碰撞,导致了他们在非母文化的环境的创作与当地发生联系的作品。这种创作状态和以前在母文化的环境中创作出作品,再走出去举办展览,已经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大陆社会从封闭到开放后,在这一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这是空间位移、流动后的一种内容,也是全球化艺术的一种再现形式。这种新的带有差异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概念,更是一种生活、创作观念及表述语言的生成,产生了空间变动所导致的“跨地域创作”和“艺术全球化在地化”的一种现象,从而带动了创作观念、方式、文化资源利用等新追求、新样式的系列变化。也就是说,两岸四地艺术家创作已经不仅是从某种传统、地域文化中派生出的现代性,而更多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与异文化之间交流、磨合、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与视觉样式;意味着生存、创作空间的流动、位移导致在创作方法上的改变,以及在交叉口中的现实处境。从这次参展的16位艺术家的?件多媒介方式的参展作品来看,这既是一种新的多样性表达,也是一种叙事话语的交流。而在两岸四地巡展的不同反映,与其说是艺术家个人的,不如说是群体的,或许也是一种我们此时此地、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受。
为配合“交叉口•异空间——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2013)”深圳站的开幕,由何香凝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港台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李公明教授策划、主持的“时代•介入•转型:两岸四地的艺术实践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也将于2013年6月2日至3日上午在何香凝美术馆咨询厅召开。来自两岸四地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将以两岸四地的艺术实践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为核心议题,通过对艺术创作状况、交流机制、传播手段以及艺术与社会转型的互动关系等具体论题的探讨,以现状分析与学理表述相结合、艺术研究与社会研究相互动的学术路径切入,认真回顾两岸四地在艺术实践与社会转型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共同探索和建立带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的多地艺术创作与交流机制。
配合“交叉口•异空间——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2013)”深圳站的进行,我们也将举办系列的公共教育活动,以期让两岸四地的艺术交流与公众有更多的互动。
王礼军
葛姆雷对空间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层
2023.07.06
李苏桥
其实昨天我没有能够回到北京、来到嘉德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的...
2016.11.16
向京
同为雕塑艺术家的向京谈路易斯·布尔乔亚
2019.04.08
胡湖
看艺博会后画廊老板们对媒体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话,是一件有点残...
2015.10.20
邱家和
内地雨雪初霁,香港却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3月...
2015.03.10
陈 欢婷
其实只靠花了十亿元买画,并不能把一个美术馆推向国际。 感觉...
2015.11.12
黄燎原
黄燎原眼中的迈阿密海滩艺博会有哪些亮点。
2015.12.23
金耕
刚刚做完彭小冲的新水墨展“水中花”。这个在我职业生涯中用时最...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