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文:朱 伟 2014年8月19日 专栏朱 伟
郭德纲每次演出最后总要唱一段《大实话》,其中一句: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意思是说有钱同时又想要脸、更想在穷人面前显得比穷人更有钱的主儿,最好多出钱看演出赞助艺术,显得有身份。其实这段唱只是唱出了艺术从业人员的期望,要世道真是那样,也就不会天天挂在嘴上走到哪唱到哪了。中国人经过多年的培养教育普遍都形成了默契,习惯性的就能判断出真实情况:比如形势一片大好,是说明最近形势其实不太好;安定团结,其实说明最近既不安定也不团结;和谐说明其实已经不太和谐了,等等等等。没有君子不养艺人,中间加个逗号其实就是事情的真相。要不怎么一个小小的七九八总是接二连三的发生不同利益团体与利润微薄风雨飘摇的画廊争利的事情?

最近几年好像不常见了,以前老能看见中午不知道吃了什么,下午四点嘴里还叼着牙签,夹着包站在马路中间冲着电话喊着再投几个亿,接着伸手拦了辆三蹦子扬长而去的大款。缺吃少穿还要装其实最累,让人心疼同情怜悯,不知道该恨谁。以前北京前门外拉车的车把式见面头句话就是:吃了吗?这话其实是特别给面儿同时又是含蓄充满善意的垫话,就等对方回答说吃了,表示已经比别人先拉着活儿挣着钱且还拿刚挣的钱吃了饭了,同时家里一家大小今儿有着落了!后来这句问候传到各行各业,成了特别符合国情的礼仪用语,成了国问,中央领导会见外宾也恨不得先让翻译问一句have you eaten?到点吃饭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几千年来魂牵梦绕的第一要务,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而且已经是中国人存在价值的体现。能不能吃饱吃得再好点儿成了历朝历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华夏土地上出现过的所有主义和政党,在提出发展改革强国振兴等等一系列应景的口号之后最终真正要落实和解决的唯一绝对主题。
蒋兆和 《流民图》
蒋兆和 《流民图》
对于饥饿的描绘画家们显得力不从心,到目前为止我只记得蒋兆和的《流民图》,绝望的饥民们排着队手里拿着碗,后来还出现过一张油画一农民模样的老人手里也拿着碗,这两张画都引起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关注。与画家们相比,作家就显得得心应手的多。电影《活着》的编剧芦苇曾写过他一住在圆明园的画家朋友:每天的主要任务不是构思画画,而是想着如何蹭饭。为了吃口饭他有一套复杂的计划,今天到谁家吃,明天到谁家吃,后天到哪吃,大后天到哪吃,如何才不至于给对方造成难堪等等。那时候吃饭每个人是有定量要粮票的,到人家吃饭的话,只能一顿,多吃就威胁到别人家的口粮了,必须做一个精密的计算。多少艰辛困苦与饥饿的泪水,非一言所能道尽。

在我心目中最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余华对吃的描写也一直情有独钟,小说《为什么没有音乐》里写了一个叫马儿的奇人:马儿能够把整只虾囫囵吞进嘴里,单凭口舌的蠕动,就能吃掉虾肉,吐出一只完整无缺的虾壳来。马儿吃饭很快,专心,不吃完绝不抬头。他的另一部小说《古典爱情》更是描写了饥饿的残忍和血腥。小说颠覆了传统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才子佳人不着五六的故事。灾年书生并未中状元,小姐家也被拆迁,书生在一小饭馆偶遇到小姐时,小姐已沦落为菜人市场的菜人。比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对菜人的叙述还更上一层楼。菜人乃人肉市场的人,饥荒年代人肉也是要吃的。

阿城在《棋王》里写棋王王一生:“听见前面大家拿吃的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这就是饥饿的后遗症了。曹乃谦的小说集《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有《蛋娃》一篇,讲的是老柱柱家做好了窑洞要装门窗,按惯例装门窗这件大事要从各家各户请一个劳力去帮忙,而且帮忙的人必须得有油炸糕吃。因为这日不出工不扣工分,蛋娃不慎提早回了家,老柱柱叫人帮忙时就没叫上蛋娃。油炸糕一般过年才能吃上一回,这次平白无故错过了吃油炸糕的机会,蛋娃这一天都没过痛快,又不好意思直说,干脆从早到晚惹了一天的祸。这篇故事讲的是从饥饿延伸出来的馋。
翻开中国历史无论哪个朝代都有过严重饥荒的记录, 代代累积下来,每个中国人脑袋里都有一大块区域专门用来储存对于饥饿的回忆,无论有多少钱也很难摆脱对饥饿的恐惧和由此造成的没有安全感。大家一直在生存底线周围上下求索,努力拼搏。台湾一文化学者曾经指出:中国文化乃是经过仁、义、礼、智、信包装过的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即围绕着生存的文化,基本特征是一切劳动和对价值观的判断均以维持生存为目的,拒绝精神价值。换成文言文就是:为口吃的可以玩命,其它都是扯淡。

平时几个画画的哥们儿凑一起吃饭总有人抱怨像张伯驹那样真正的藏家不多,真正的君子太少,为了生存倒腾艺术品的炒家倒是遍地。其实大家都不容易,谁不想既要钱又要脸,但是符合国情吗?睁眼看看,活得好的饭馆到处都是,活得好的画廊有几家?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