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放大

观·像——刘锟作品展

日期:
2015年8月15日 - 2015年10月18日以往展览
开幕:
2015年8月15日 15:00
空间:
宋庄美术馆(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艺术园区甲2号)
艺术家:
刘锟

展览简介

艺术家:刘锟

策展人:阿东

开幕时间:2015年8月15日,15:00

展览时间:2015年8月15日 - 10月18日

展览空间:宋庄美术馆(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艺术家园区甲2号)

2015年8月15日,《观·像——刘锟作品展》将在宋庄美术馆举办,展览将呈现刘锟最新的风景与蔬果系列。在最新的这两组作品中,刘锟回到“日常”和“观看”本身,不但去除画面中的“叙事”成分,甚至有意混淆常人认知的世界,时空、好坏等通常的标准和维度全都不再清晰。作为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刘锟对于生和死的终极思考最终反映到了平凡的“日常”中,正应了佛学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要义,还原了生活的本质,也还原了绘画的纯粹性。

总有一天

某个有独创性的胡萝卜会孕育出一场革命

1863年,“落选作品沙龙”在巴黎工业宫开幕,印象派在一片嘲笑声中跃上历史舞台。22年后,这场现代艺术革命的历史被法国作家左拉融进他的小说《杰作》(L’Oeuvre)中。 小说主人公克劳德对天天泡在卢浮宫临摹杰作而永远漠视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做法深恶痛绝。他拿胡萝卜举例:“画家对它们作了直接的研究,并以其个人特色进行了朴实描绘的胡萝卜,难道比不上学院派的那些没完没了的拼凑物吗?”进而他得出结论:“总有一天某个有独创性的胡萝卜会孕育出一场革命 ”。

无独有偶,此次刘锟展览的作品中就有一幅《胡萝卜》。

在150年后读这些文字,同时观看刘锟的《胡萝卜》,不禁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感受,与之前看这幅画后产生的大脑反应完全不同,或许是这段文字赋予了作品某种意义。显而易见,这种意义并非画家的初衷,而是作为观者的我在阅读上述文字后这一特殊情境下的图像反射。正像贡布里希在《真实性的标准——静止的图像和运动的眼睛》一文中描述的:“应该说存在一个反应系列,其中的反应有些是很容易引发的,而有些反应则必须具备足够条件才能发现”。

“胡萝卜”引出了我对展览的思考。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如何去观察世界,一个是如何表现内心。

用眼睛观察世界是一件相对客观的事,当无数人都用生理结构相同的眼睛注视同一个物体时,每一张视网膜上呈现的图像没有本质的差别。艺术家的眼睛与普通人也不存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但为什么艺术作品经常让人大吃一惊,引起赞叹、思考或愤怒。视觉相似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因为文化、习惯、法律和传统在我们视觉、大脑反应中可能起的作用,造成了艺术家视觉经验的特殊性。他们不仅关注图像的视觉美、形式感,对图像所负载的意义的思考也是艺术家的基本关注点。这些或具象或抽象的元素通过画笔、画布或者墨汁、宣纸这些物的承载,最终定型为一种“像”的呈现,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艺术、绘画之属。

观看刘锟这批作品,我能隐约触摸到他视觉经验后面的知觉感应。他的作品表现了各种的“像”:《从景山到故宫》、《拆除艺术工作室》、《墙》、《楼》这几幅可以归为“城之像”,清末的皇城可以和斑驳的《墙》形成一对宏观微观、时空转换的对比;《拆除艺术工作室》、和《楼》则可以理解为对现代城市问题的隐喻;《江南园林》、《南园宾馆》两幅作品我把它归纳为“园之像”,虽然画面没有人物,但是观者可以在园林建筑和婆娑树影间寻觅以往主人的痕迹,产生一种对历史碎片的追忆之感。我把《胡萝卜》、《黄瓜》、《山药》归入“蔬之像”,这一组作品是展出作品中的点题之作,它们更能引起观众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和联想。那些经典的、伟大的建筑和拆除后的建筑垃圾,都有生命的周期,建筑和胡萝卜、黄瓜、山药都会从荣到枯、周而复始,这就是生命的常态。

广告是希望通过图像向观者传递统一的信息,而艺术、绘画则是希望观者加入信息的混杂和发酵过程,从而使每一位观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观”和“像”的主体最终又回到了观者一边,可惜的是,很多观者并未意识到自身的潜能。就像上一段文字中我对作品的解读,实际上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见解,甚至很多感受难以用文字进行清晰的表达。贡布里希说:“我们的感官天生就是用来领悟意义而不是形状……。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渴求意义,它一旦得到唤起,就会不停地寻求和组合,好像它时时都对意义如饥似渴,时时准备吞吃一切能够满足这种渴求的东西”。 

也正像乌尔里克•尼瑟尔(Ulric Neisser)所说的“知觉周期”(perceptual cycle)。刘锟作品的特殊视角可能会阻碍观者的知觉过程,无法一下子满足观者急于了解作品意义的需求,需要观者通过内省来观看它,这时,观者不妨体验一下知觉周期的三个阶段,刘锟的各种“像” 会引起您的注意,当然你也会迷惑,他为什么这样画,有什么意义,最终当您跨过了信息整合阶段,绘画的视觉图像将转变为意义。你也会从观赏者转变为视觉和意义感知的参与者。

 阿东(美术学博士)

 2015年6月30日

附加:

回到“日常”,回到“观看”,刘锟只是希望让绘画变得更纯粹一些,不必负载过多的社会学意义。当然,一旦明确了“反叙事”的目标,一个必然的后果,就是绘画最终会回归语言,回到绘画自身。这也正是刘锟这批新作令人期待的地方,因为不管是画静物,还是画风景,在语言上艺术家都会做种种尝试,比如放弃描绘性的笔触,而是关注笔触与图像所形成的结构关系;在强化平面性的表达时,尽可能地避免作品图像的意义显现与肌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刘锟不仅在既有的语言体系中探索新的可能性,而且希望沿着“反叙事”的方向,将绘画带入更为观念化的领域。

何桂彦(美术批评家,中央美院博士,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教授,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刘锟简介:

刘锟 1968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个展

2011 "Life"刘锟作品展/中国香港,Yan Gallery

2009 刘锟作品展/新加坡,Eight Art Gallery

2007 化骨绵掌/中国北京, 西五艺术中心

2005 双人舞/中国香港, Yan Gallery

2004 隐秘的力量/中国香港,Yan Gallery

2001 刘锟新作品展/中国北京, 四合苑画廊

展览

2014 社会风景/中国成都

2014 “界”/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3 “我们” /中国北京/宋庄美术馆

2013 “人间粮食”/中国北京/林大艺术中心

2012 首届当代艺术Weibo大展/中国北京/宋庄美术馆

2012 "You and Me" /中国北京/草场地C-Space

2012 听说 / 中国北京/798艺术区

2012 城市趣味 第三肖像/中国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1 城市趣味/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1 “摆摊”/中国北京,西五艺术中心

2009 思想>手感? /中国北京, 今日美术馆

2009 严肃的游戏 /中国北京, 丹德力艺术空间

2008 态当代艺术展/中国北京, 景画廊

   香港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香港

2007 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美国迈阿密

   香港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香港

2006 饥饿的艺术家/中国北京, 西五艺术中心

423/中国北京, 西五艺术中心

Liu Kun

1968 Born in Beijing, China

1992 Graduated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 Beijing

Solo Exhibitions

2011 Life/ Yan Gallery, Hong Kong, China

2009 Liu Kun works Exhibition/ Eight Art Gallery, Singapore

2007 Melting / C5Art,Beijing, China

2005 Shall We Dance/ Yan Gallery, Hong Kong, China

2004 The Power of Mystery / Yan Gallery, Hong Kong, China

2001 Liu Kun New Works Exhibition / Court Yard Gallery, Beijing, China

Exhibitions

2011 Extract The 3rd stall keeper show / C5Art, Beijing, China

2009 Thought>Feeling? Today Art Museum/Beijing,China

2009 It is serious game,Dandeli Art Space/Beijing,China

2008 Tai,Jing gallery/Beijing,China

2006 Hungry Artists / C5Art, Beijing, China

展览相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