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艺术家:20万小组、葛虎成、林仪、彭胤瑞、阮媛媛、石冰、武希文、易超、于航、张钧雷、张思琪、章献、赵可、赵如鹏、朱丽瑾
巴迪欧在《当代艺术的十五个论题》中写道:“艺术是一个真理过程,而这个真理往往是关于知觉或感性的真理”。这种“感性”,不是指对现实的感性摹仿或浪漫主义表达,而是指人和世界之间的感性关联。美学,正是这样一门“感性学”。艺术,就是一种关于“在世的感性”的主张。感性问题,关乎人对自身在世状态的把握,关乎到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对自身的理解。
今天,我们却身陷于感性的荒芜之中。一方面,技术与算法的统御带来了一种普遍的抽象性。这种沙漠般的抽象性吞噬着鲜活的感受力,又借由人机合体的赛博格现实将人的主体性抽空;另一方面,在社交网络媒体的回音室中,人们更像是站在一座座隔绝独立的沙丘之巅,脚下流沙一片,却自以为登高望远。因此,艺术在今天是一个政治解放与人的拯救的问题。感性的衰竭,意味着判断力的丧失与审美的终结,而艺术将终其使命,去恢复人之初的身体经验与洞察能力,重建人的主体性。然而,当代艺术在其诞生之初的激进感性过后,似乎也慢慢落入了话语系统的抽象闭环与体制的景观化操作之中。是故,艺术能否发明一种新的感性,同样关乎其自身的存亡。
以名词所有格来理解“感性沙丘”,这个词组是一则现实隐喻;以形容词来理解标题中的“感性”一词,则其提示的是一种两极转化与绝地逢生的可能。故展览分为两个章节:在第一章节“沙丘导航”中,艺术作品将作为醒世喻言向我们揭示盛墟的幻象与感性贫困的时代症状;在第二章节“迷路手册”中,艺术家将以游戏者和黑客行动家的精神翻转景观,使贫瘠的沙丘焕发感性潜能。
本次展览集结了来自铜场的十五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作为学院土壤中生长出的一股野生力量,铜场的矛盾出身决定了其对系统与主体性张力的敏感。它在长期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向自身和外部同时发问: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展览如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自身的景观反抗景观?这一悖论也是本次展览想要回应与探讨的重要命题。
周婉京
疫情时期的写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之外,回看自己的过往。
2020.05.10
刘钢
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
2012.07.24
王晓松
从纽约回来的朱先生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人真多啊”。
2023.07.10
酒仙桥一姐
没有线下,线上就是个寂寞。
2021.04.06
刘钢
我有时跟我老伴说,我真正的恋爱对象是绘画,而不是你。
2020.06.04
刘钢
表面上看,这件名为《金秋》的作品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画。然而...
2013.11.05
崔灿灿
他离开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着我和朋友们,也照亮着石节...
2021.03.18
王 从卉
2014年,香港,秋。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于是问了香...
2014.10.10